點湯擊拂的人生滋味|李國平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李國平老師幽默地說:「我的老師趙佶,綽號叫宋徽宗,他的大觀茶論是我宋代點茶標準手冊,裡面從茶葉製造、種植、採摘;器物材料、器型到技法都在大觀茶論20篇裡完整描述。」
寫於 2020/5/16
3月某日午後,襲園美術館執行長小美邀約茶人李國平老師到訪襲園,為我們帶來宋代茶文化新視野,更因新舊融合老師稱它為「當代點茶」。一下午顛覆我們對品茶的既定印象,更看見跨文化歷史脈絡淵源;茶除了泡之外,還有點湯、擊、拂的奇妙意境,而這對於宋代人來說則為日常。
「如果能穿越我想回宋朝。宋朝是最“現代”的一個朝代,老百姓收入歷朝最高,沒有宵禁,夜生活豐富,心情好時,還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宋代更是美食的黃金年代,因為此時,人們有了閒適的生活步調,更有從容的心思來琢磨飲食、研究烹飪之道。而滿大街都是茶坊、茶肆,休閒品茗如同現代熱鬧城市就有咖啡廳一般。」—歷史作家吳鉤
經由這樣一勾勒,對於宋代點茶的時空背景立體鮮明了許多。
李國平老師從故宮珍藏的「唐人宮樂圖」帶我們進入點茶的尋古之旅。他說:「日本有抹茶文化,但中國、台灣點茶幾乎失傳,也在一個因緣之下,我把宋代點茶慢慢從這些圖畫裡頭找出來。」接著透過經典圖畫反覆梳理探討,兩國茶文化在何時對接有著同源的歷史。
李國平老師3年前開始找資料,從遼金宋代去考古考究,還原宋代茶筅真相,將已經失傳茶筅樣貌,不斷的朔源並找到職人研發製作出來。而茶筅更是宋代點茶中,真正將點茶工序完整的重要道具。
直到我翻閱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才知道,道具材質與尺寸都有要求。『茶筅以箸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未必眇』,這段文字我才知道原來宋徽宗講的是這把茶筅。」國平老師經過許多循古考究,反覆推敲茶筅的演變史,找到職人製作並親自研發了好多代,才真正還原宋代茶筅真實的樣貌。
李國平老師更幽默地說:「我的老師趙佶,綽號叫宋徽宗,他的大觀茶論是我宋代點茶標準手冊,裡面從茶葉製造、種植、採摘;器物材料、器型到技法都在大觀茶論20篇裡完整描述。」更指出:「透過大觀茶論技法裡面提到,『手輕筅重,指繞腕旋』,沒有這個工具是無法練就的。」看似日本茶道具茶筅,但實則不同。所以李國平老師3年前開始找資料,從遼金宋代去考古考究,還原宋代茶筅真相,將已經失傳茶筅樣貌,不斷的朔源並找到職人研發製作出來。而茶筅更是宋代點茶中,真正將點茶工序完整的重要道具。
茶碗也有真正的考究,推敲由禮器演化而來
茶道具如圖有全配12項與簡配3項的用法。
南宋末年,審安老人勾勒出12件茶具的模樣,還稱他們為12先生,且不以原名稱之,而是冠以官吏之名,隱喻茶具的功用與特點,生動地反映出茶具的文化意味。文人雅士或官員環境條件好則需要全配,而一般老百姓,只要簡配3項,陶寶文(茶盞)、竺副師(茶筅)、湯提點(湯瓶)。分別為以下:
  1. 韋鴻臚—茶爐,用以烘焙茶餅。
  2. 木待制—木茶臼,用以搗碎茶餅。
  3. 金法曹—茶碾,用以將搗碎的茶碾成末。
  4. 石轉運—石磨,用以將出碾的茶末磨成粉。
  5. 胡員外—茶瓢,舀水器。
  6. 羅樞密—茶羅,用以篩分茶粉。
  7. 宗從事—茶帚,用以掃集茶碾、茶磨中的殘茶。
  8. 漆雕秘閣—盞托,用以承載茶盞。
  9. 陶寶文—陶器茶杯
  10. 湯提點—湯瓶,煮水注湯用器。
  11. 竺副師—茶筅,用以點茶擊拂。
  12. 司職方—茶巾,用以擦拭茶器具。
煮茶湯,預備點湯
在宋代,飲品為「湯」,「點」為注水,所以稱之為點茶。「宋代點茶是以擊拂之法,『擊』為快速震動,『拂』為慢速搖動。」老師戲稱為道士搖鈴。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裡,點茶的工序為七湯點茶法。最適合點茶的溫度大概為70°C,而宋代人講求喝茶4要點是為香、甘、重、滑,此為點茶技術的評鑑標的。每道湯都有其準則來觀察點茶的技術含量。
第一湯為調膏。茶粉約為一勺半左右,用沸水去注,調成粘稠狀,顆粒必須全部溶解,茶粉和茶粉之間咬合在一起。
一湯,茶粉為調如融膠。茶湯為疏星皎月,粲然而生。
點茶粉與點茶湯不太一樣的地方,第一湯為調膏。宋代、日本都為茶粉,但目前老師以茶湯來點茶,所以就無須調膏的動作。若為茶粉約為一勺半左右,用沸水去注,調成粘稠狀,顆粒必須全部溶解,茶粉和茶粉之間咬合在一起。
二湯,擊拂既力、珠璣磊落。
茶筅高度約1.5公分,快速和用力是第二步的關鍵要素,如果打出大珍珠和小珍珠,那就是珠璣磊落了。
三湯:擊拂輕勻,粟文蟹眼。
注少量水,開始第三湯,使用茶筅的速度要均勻,勻速地將大泡泡擊碎成小泡泡。
四湯:稍寬勿速,輕雲漸生。
使用茶筅的幅度要大,速度比三湯要小。
五湯,雲層較厚,浚靄凝雪。
注入少量水,這第五湯,我們可以打的隨性點,隨意地打,湯的標準其實就是水乳交融。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然。
繼續注水做第六湯,要做出乳點勃然,茶湯反光要呈現絲綢狀,很柔和。
七湯,乳霧洶湧,溢盞而起。
最後一步,就是擊打,在中上部快速地擊打。直到周回凝而不動,是謂咬盞。
接續為分茶,「喝茶以為啜飲,舌頭抵住上顎,感受泡沫在味蕾爆開的滋味。」國平老師說著。
「喝茶以為啜飲,舌頭抵住上顎,感受泡沫在味蕾爆開的滋味。」國平老師說。
看老師點茶擊拂似乎悠然輕巧,但當我們實際演練發現,手指手腕僵硬,嘴裡念著口訣,心卻慌亂不已,七湯走完,就好似經歷戰鬥一般,鬆了一口氣。
國平老師笑說:「要練就點茶,需點個400碗茶湯便可出師。」我們的體會就好似人生道路,得反覆練習從失敗裡學習調整步伐,一如點茶進程,最終成就香、甘、重、滑的美妙滋味。
延伸閱讀 茶家十職_李國平老師親授點茶課程
延伸閱讀 宋代點茶東傳日本800年 以當代知名在台崛起
31會員
69內容數
資深故事迷,這裡留存看過的好電影、戲劇,堪稱經典又透析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