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世界地球日」:1970世界性環境保護運動元年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22年4月22日,第52屆「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即將到來~
「地球之旗」是將阿波羅17號所拍攝的「藍色彈珠」照片放置在深藍色的背景上。是由約翰•麥克尼爾於1969年為首屆地球日活動設計。現在這面旗幟是環境保護運動的象徵。 (圖源/維基百科)
回顧2021年的地球日主題「修復地球(Restore Our Earth)」,是呼籲人們付出實際行動表達對地球的關懷,與思考如何減少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並改善恢復我們的地球環境。
而這屆2022年的行動主題,則是「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期許公眾以大膽的行動、創新與實行,藉由綠色經濟、落實永續商業模式,來建立健康的城市、國家及經濟,打造一個豐饒且公平的未來。
順應近日國際局勢因俄烏戰爭開打,而愈發顯化加遽的「能源短缺」「綠色通膨」問題(舊文回顧:【時事專題】能源短缺危機 引發全球抗議浪潮) 暢談導讀編輯為大家梳理了部分地球日的起源史料,並串接到自發性的世界草根呼籲活動的崛起--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高度發展/市場自由放任主義

那個飛騰年代的美國夢。 (圖源/Envisioning the American Dream)
在二戰後的美國,經濟呈高度發展趨勢,工業產值逐漸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打破了英國工業的壟斷地位。
而以消耗自然資源為基礎的部門,如鋼鐵業、石油開採業等發展趨勢最為驚人。這些部門的迅速開展導致自然資源不斷被破壞與浪費。 同時,聯邦政府有意地放任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更使無節制的開發土地與破壞自然資源的現象日益嚴重,但這種驚人的破壞速度,並未引起大多數積極展望未來的美國公眾的注意。
美國競選人物在參選演講時,時常說道的
“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
就是指代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龍頭的這段時期。
川普在2016年競選時頭上所戴的,標誌性的大寫「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紅色鴨舌帽。 (圖源/abc NEWS)
在60年代以前的美國的報紙或書刊裡,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
當時還甚少有人認識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 地大物博、美麗富鐃的北美新大陸使眾多移民們相信,美國的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美國人的這種盲目樂觀心理又更加劇了資源的浪費。

60-90年代 自然資源保護運動開展

在20世紀中期,美國的部分領導人物與有識之士開始為自然資源過快的消耗速度,及為可預見的後果表示深切憂慮。而當時頻發的環境汙染事故,如多諾拉煙霧事件、貨輪漏油等,使環境污染問題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多諾拉煙霧事件」是1948年10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的發生一起嚴重的大氣污染事件。當地的鋼鐵廠、鋼絲場與造鋅工廠,日夜運作下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產物等多種綜合污染物,最終導致20餘人在一周內死亡,近6000人(約占當地居民的43%)感到不適。並引發後續多項抗議。多諾拉事件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空氣污染災難之一」。 (圖源/維基百科)
環境保護主義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1949年出版了《沙郡年記》,書中提到的「土地倫理」,被視作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劃時代之書。
《沙鄉年鑑》(A Sand County Almanac)或譯作《沙郡年記》,是由美國的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奧爾多·利奧波德於1949年所寫的一本非小說類書籍。 (圖源/維基百科,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利奧波德認為:『土地倫理是要把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
這是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上,第一次有人打破人類中心論的桎梏,重新安排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認為人類亦只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員。
不過該倫理的提出,在50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發展的時期,雖然有引起部分人士注意,卻沒有普遍進入普通民眾的視野--「即使在那些認可了這種生態系統論的人們中間,利奧波德的理論也被很多人概念化了。」
直到70年代,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與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Denis Allen Hayes),共同發起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草根運動。環境保護的呼聲與浪潮才在美國遍地開花--

「地球日之父」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

Gaylord Nelson (1916-2005) 是 20 世紀為環境汙染和社會不公進行抗爭的領軍人物。
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 (圖源/ Board of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 Nelson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在50年代,尼爾森就任兩屆威斯康辛州州長時,便開始致力於整治與改革當地的民生與經濟發展,並為城鄉發展平衡做了極大的貢獻。憑著良好的聲譽與政績,尼爾森於1962年進入美國參議院。

「From the land, for the people」發源於土地,回饋於人民

當時美國經濟正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飛躍盛況,但尼爾森從不忽視技術創新與產業快速擴張下帶來的社會與生態成本。
他拒絕接受經濟繁榮與環境保護相悖的觀點,積極遊說參議院在推行經濟發展政策下,亦須同步正視生態問題。而他在參議院奮鬥的當下,也與當時的美國總統詹森,共同推動了打擊貧困的民權立法與相關就業援助項目,如「綠色拇指」(Green Thumb project)。
他說道:
Environment is all of America and its problems. It is rats in the ghetto. It is a hungry child in a land of affluence. It is housing not worthy of the name; neighborhoods not fit to inhabit.
「環境是整個美國都必須重視的問題。它就如同貧民窟裡遊蕩的老鼠;是富裕土地上的一個面黃肌瘦的孩子。它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居室;不宜於居住的社區。」
「向貧窮宣戰」 (War on poverty) 是美國總統詹森在1964年1月8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首次提出的法律的非正式名稱。當時美國有約19%的全國貧困率。該演講導致美國國會通過了《經濟機會法案》。 (圖源/維基百科)
但當時正逢美國與越南的長期越戰(1955-1975),尼爾森早早公開反對這場戰事及它帶來的龐大國防開支,他認為這些開支轉移了國內的資金,與讓政府將注意力從國內的危機上轉移開來
當時的反越戰遊行標語,人民對長期越戰帶來的龐大國防開支感到憤怒,也為政府無法解決部份人民的貧困現象發出質問。 (圖源/Peace Quest Kingston )

「地球日」草根行動主義(Grassroots Activism)

1969年,尼爾森為了使當時的從政者更注意到越戰帶來的貧困危機,設計了一個新的呼籲模式,是藉由廣大群眾的賦權效應,迫使國家正視問題
於是他開始全美的校園巡迴演講,籌畫在次年的4月22日,大學間能共同響應以反越戰為主題的校園運動。但這時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 丹尼斯•海斯(Denis Allen Hayes,也是未來知名的環保活動家),提出不如將運動定位在於全美國境的,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民眾行動(Grassroots Activism)
『貧困群眾才是最受環境危害所苦的一群人。』
『而這個議題需要所有人都站出來說話!』
丹尼斯•海斯(Denis Allen Hayes)演講照片。 (圖源/EARTHDAY.ORG)
在1970年4月22日,當天至少有 2000 萬美國人,橫跨東西兩岸,老少齊聚一堂,共同為他們所在城市、州、國家與地球的生態問題,發出吶喊,並呼籲自己與周邊人群和當地官員,要為環境保護作出行動。
1970第一屆「地球日」,見於報紙頭條。 (圖源/Fermilab at work)
1970第一屆地球日當天,位於費城(Philadelphia)的現場活動畫面↑
當天的地球日,可以說是環境政治開始被啟動的分水嶺。促成了「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成立以及多條環境保護法案的通過,更直接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的人類環境會議。

「世界的地球日」(Earth Day)

隨著環保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在1990年「地球日」環保活動邁向20周年時,終於走向世界舞台,成功獲得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各地國家與相關環境保護組織響應。
共動員了140多個國家,超過2億人口參與「世界地球日」的活動,自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保運動。
1990美國人民為地球日來到20周年舉辦大規模遊行。 (圖源/flicker)
到了今年,地球日的環保呼籲草根精神依舊在持續著,每年隨著不同主題的出現,都給群眾帶來不同的反思,與衍生新的計畫。
今年的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觀看到這裡的你,是否也有產生的新的想法呢?
撰文者/ 暢談文化導讀編輯
Facebook粉絲專頁 :暢談文化
「暢談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會員
37內容數
藉由繪本裡生動的語句與圖畫,輔以細緻賞析,時事延伸,與大小讀者共遊於燦爛翩韆的故事殿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