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書|蔣勳與張愛玲的紅樓夢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高中的時候看蔣勳的《微塵眾》,只是默默在心裡覺得自己還真厲害,然而這套書統共六冊,我第五冊沒來得及看完,就把它們束之高閣。直到前陣子結束了《紅樓夢》之旅,想起蔣勳,於是又從書櫃裡將東西翻出來。


《微塵眾》對高中未讀過原本的我而言,算是很好的導讀系列,因書裡用字白話,又是重新編輯過的講座內容,所以難度並不高;且蔣勳確實是相當細緻地,利用簡短的篇幅介紹《紅樓夢》中的各種配角人物、經典場景。於是一直對這部經典名著,抱持著不淺不深的印象,而這回重看《微》系列,見其中一冊提到張愛玲的《紅樓夢魘》,便趁前陣子去總圖時借回翻閱,正在重看的《微》便暫時擱置。


張愛玲的這本作品,說穿了,就是她從小精讀各版本《紅》書的心得筆記。小到用字遣詞,大至劇情增刪,張愛玲用相當理性,卻又令人覺得錯亂的筆法書寫。而我作為一名外行讀者,實在沒那個耐心見她為了「逛」和「誑」還是「俇」的差異,就可以洋洋灑灑寫個十行五頁的癡迷——於是中間跳過了幾段——印象中,此書大概分六小節:前言以及五詳紅樓夢。


先不論張愛玲到底多瘋癲,總之是硬著頭皮看完了她為了《紅樓夢》而寫的這本書。爾後又回頭拿起蔣勳的《微塵眾》,看了幾篇,突然覺得他的文字實在是「感性有餘而理性不足」。儘管這個系列主打的,本就是用情感和想像細說紅樓,仍不免讓人覺得「過度豐沛」。


蔣勳確是用了相當有趣的角度,帶讀者領略《紅樓夢》的世界,然而在看過張愛玲於《紅樓夢魘》中提出的觀點後,怎麼看都覺得《微》系列在某些時刻,實在是過於藍色窗簾以及矯揉造作。


因張的文字凝鍊有力,且提出的證據也在在有理,她認為《紅樓夢》並非曹雪芹的自傳性小說,只是某些場景、人物,融合進了作者(以及批者)本人的親身經歷,整體而言,《紅》書還是該歸類在「創作性小說」的範疇之中。


何況早先的結局竟是寶玉淪為乞丐/打更人,與同樣變成乞丐的湘雲結合,儘管曹雪芹晚年落魄,大概也不至如此淒慘。且在寶玉和湘雲蹲在一旁吃烤肉時,黛玉也說了句:「哪裡找這一群花子去!」應該也算得證據,畢竟這本書最愛玩的就是一語成讖。題外話,林黛玉真的是烏鴉嘴。(此段純粹是個人意見)


然而蔣勳屢次在《微塵眾》裡,稱《紅樓夢》是作者的「懺悔錄」,儘管認同他對於書中佛性的詮釋,可看過張愛玲的論述後,不得不佩服她在《紅》一書所展現的熟悉以及細膩(畢竟我又是個耳根子偏軟的牆頭草)。因此現在每每看見蔣勳提起「懺悔錄」三字,不免讓人起一陣雞皮疙瘩,太肉麻。


還是會努力把《微》系列看完,但至少目前我對蔣勳的文字有了新的理解跟認識,也算是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0會員
13內容數
一些短篇的個人創作,也許是散文,也許是小說。但基本上就是一些閒來無事想到的段落,或是睡覺之前的靈光一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