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被標籤:重新認識內向和外向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當你感到累時,你會選擇:

a. 一個人靜靜地待著

b. 找朋友聊天或玩遊戲

(2)你最喜歡的活動是:

a. 看書或聽音樂

b. 和朋友一起外出或玩遊戲

(3)當你遇到問題時,你會:

a. 一個人想辦法解決

b. 向朋友或家人尋求幫助

(4)在學校或社交場合,你通常:

a. 比較安靜,不太喜歡主動說話或參與

b. 比較外向,喜歡和不同的人交流

(5)當你感到有壓力時,你會:

a. 自己想辦法紓解

b. 向朋友或家人傾訴

(6)你更喜歡:

a. 和幾個好友深入交流

b. 和許多人廣泛交友

(7)你喜歡:

a. 在安靜、舒適的地方

b. 在熱鬧、有趣的地方

(8)你常常:

a. 思考自己的感受和內心的想法

b. 關注周圍的人和事

(9)你更傾向於:

a. 在小團體中和大家一起做事

b. 獨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10)當你需要做決定時,你會:

a. 靜下心來,仔細思考

b. 跟朋友或家人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

以上10個簡單的測驗,*來源『杏語心靈』公開網頁。當你的答案為:

a多:那麼你可能是個內向傾向的人 

b多:那麼你可能是個外向傾向的人

除了近期高討論度的MBTI(16型人格)測驗之外,如果我們希望對自我能更多一點了解,或許看完這篇之後,你對自己就會有更多的認識了。內向和外向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人們性格特質的兩種類型。兩者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像是:

外向型:外向者通常熱愛社交活動,喜歡與人交往,表現出熱情、愛說話、充滿自信的特質。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快樂,喜歡參加各種社交聚會。而且通過這樣的聚會活動時精力充沛並且感受到自身的能量,而在獨處時可能感到平淡或無聊。

內向型:內向者通常較為安靜、低調,喜歡獨處並專注於一件事情。除了必要的社交活動和親密朋友聚會外,他們更喜歡獨處並且在一些寧靜的活動中感到更自在,例如閱讀、寫作、繪畫、整理家務等。內向者傾向於在說話前先思考,較不會自發性地講話,除非是對自己非常熟悉的話題或朋友,而享受獨處的過程也正是他們覺得獲得充電和補充能量的方式。

在了解到我們的性格傾向之後,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內向和外向絕對不是二分法、也不存在好壞之分。撇除極端情況之外不說,大部分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其實是同時具備兩種特質,只是存在比例上的或多或少而已,往往也都能根據不同的環境需求或要求而轉換或表現出符合該場所的理想樣貌。像有對我沒那麼熟悉的親友在聽到我自己說自己是內向者之後,反應都是驚訝和不相信:「不可能、我不相信」、「你是內向人?你是業務耶」。

其實不難理解他們的驚訝。

因為在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概念中你一定也聽過甚至很熟悉這樣的話:

「這孩子性格好,真外向。」

「這孩子內向,太害羞了。」

「這孩子很外向,以後一定會發展的很好。」

「你這麼內向,以後出社會工作怎麼辦啊?」

正是因為過去這些把內向與外向一分為二的觀念,導致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背負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我們會羨慕別人外向、自卑自己的內向;自我懷疑、或是強迫假裝自己外向,甚至一邊強迫社交一邊覺得很累。

而且還因為過去錯誤的觀念,對外向型與內向型的認知不夠,導致在與身邊的人相處時產生不那麼美好的誤會。例如:「邀請內向的朋友一起去參加剛認識的多人飯局、大型跨年活動等等」;「請外向朋友一起去逛最近新開的書店」。

我也是在第一次讀到「外向和內向的本質區別是,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給自己補充能量?」時,才吃驚的了解和發現:原來我是內向型人。儘管我在朋友聚會的時候表現的開朗活潑、避免冷場;儘管我在過去的業務工作中可以完成獨立出差、拜訪客戶的任務,幾年工作下來表現的還算出色。

最後,這段話送給每一個對自己有所懷疑的你,也送給我自己:

有的人內向

有的人外向

有的人注重細節

有的人重視整體

有的人喜歡思考

有的人喜歡感覺

有的人喜歡規劃事物

有的人喜歡臨時起意


​沒有哪個比較好 或差

內向的人羨慕外向的人社交能力強

外向的人也會羨慕內向的人有耐性、思考周到

重要是我們願意對自己、對身邊的人多一份了解

相處時便可以多一份體貼少一份誤會

在職場上懂得善用自己與他人的特質,

或獨立完成

或團隊合作發揮更大的效率

當我們懂得接受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我們懂得尊重和理解彼此差異

當我們相信自己的獨特並打破傳統標籤的限制

我們一定也會遇見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raw-image



斷捨離與居家整理技巧|生活美學|自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