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與羅興亞系列一:「羅興亞人」是何人?

2017/10/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近日以來,緬甸「羅興亞人」的問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事情緣起於8月25日一個名為「若開邦羅興亞拯救軍」的組織突然對三十個緬甸警察哨站發動攻擊,造成傷亡。緬甸國防軍隨後進行「清剿」反擊,引致超過五十萬「羅興亞」難民越界逃往孟加拉,變成一場人道大危機。本系列試從多個角度來說明「羅興亞人」的問題。

 

[caption id="attachment_49431" align="aligncenter" width="700"] wikipedia@CC BY Firdaus Latif[/caption]

 

「羅興亞人」在緬甸居住的歷史其實可以遠溯至第七世紀,但他們無論在外觀上、文化上、語言上、宗教上都是十足的南亞人。緬甸本來就是多種族國家,也有很多印度、巴基斯坦裔的公民,但唯獨「羅興亞人」不受承認,他們被認定是來自孟加拉的外來者,所以緬甸官方、民間都稱他們為「孟加拉人」,緬甸境內的媒體在提到他們的時候,也都只將他們稱為「自稱為『羅興亞人』者」。

 

緬甸在2014年進行全國人口普查,很多「羅興亞人」認為自己世居於緬甸,因而拒絕接受填寫「孟加拉人」選項,結果都被排除在普查之外。

 

也許正因為如此,緬甸軍政府早從一九七八年以來就採取許多將「羅興亞人」當做「非我族類」的措施,不但不發給公民證,其居住、行動都受很大限制,甚至從一個村落到另個村落,修繕心目中神聖的回教寺乃至於結婚,都必須獲得事先的批准 。

 

羅興亞運動人士聲稱,該族在若開邦定居已有數百年之久,因此不斷要求緬甸政府應承認他們為原住民族,並賦予在緬甸出生的族人公民權,但緬甸政府一直峻拒這個要求。

 

關於「羅興亞人」的起源,一個說法是七至八世紀以來阿拉伯商人、伊朗商人、突厥人、孟加拉人、摩爾人、普什圖人以及緬甸土著不斷融合形成的混血民族,但與其他來自南亞次大陸的移民有所區別。

 

另外一個比較讓人信服的說法是英國殖民緬甸前,鼓勵孟加拉人移民到緬甸阿拉坎地區(現今若開邦),以協助促進農耕。人口統計也顯示從1872年到1911年間,阿拉坎地區穆斯林人口曾經從五萬八千人暴增為十七萬八千人。截至2013年,已約有一百一十萬「羅興亞人」生活在緬甸。

 

緬甸政府的一貫主張傾向於前述的第二個說法,亦即所謂的「羅興亞人」就是當年英國所引進的「孟加拉人」,以及後來源源不斷從孟加拉偷渡進入緬甸的該國非法移民,所以緬甸政府不接受「羅興亞人」的這個說法,也不承認「羅興亞人」是緬甸的眾多少數民族一支。

 

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良(Min Aung Hlaing)就在接見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時特別指出,若開邦所發生的社區衝突並不像外界所指責的關乎宗教,而是殖民時代的移民工再加上之後的非法移民所積累出來的社會問題。

 

敏昂良指出,1880年代,英國殖民政府將緬甸與印度合併管理,將大量在印度的孟加拉人引進緬甸充作農工,這些「外來的」孟加拉人由於外表、語言、習俗乃至於生活習慣都與當地人格格不入,因此早在1942年二戰期間,就曾發生過回教徒與當地佛教徒的衝突事件。

 

根據史料,當時英軍為阻斷日軍通過阿拉坎向印度推進,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穆斯林組成的部隊「孟加拉V支隊」,但這支部隊開始行動後並未針對日軍,反而驅趕阿拉坎的佛教平民(若開族)。根據緬甸人和英國人的記錄,當年成百的村莊被V支隊燒毀,超過十萬名佛教平民被殺害,僅邊境小鎮孟都(Maungdaw)就有三萬多佛教平民遭殺害,種下雙方仇恨的種籽。

 

1970年代,緬甸政府忙著對付共產黨而無暇他顧,導致邊境管制失控,大量孟加拉難民持續湧入若開邦,才造成現今尾大不掉的狀況。敏昂良表示,緬甸有八大民族,一百三十五個少數族裔,「我們也早就接受回教,並不排斥。但我們沒有所謂的『孟加拉族』」。」

 

敏昂良表示,這些「孟加拉人」想要成為緬甸公民,必須要通過1982年公民法的審核,「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有資格,那麼就應該通過正常程序接受審核」。

 

然則緬甸的公民法十分嚴苛,以「羅興亞人」的現況而言,完全沒有通過的可能。

 

敏昂良的說法及態度,其實就是緬甸政府的一貫政策,也是緬甸境內大部分人對「羅興亞人」所採取的態度。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什麼所謂的「羅興亞人」,他們都是「孟加拉人」,是非法移民,不屬於緬甸少數族裔的一支,當然更不可能讓他們變成緬甸公民了。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CC BY Firdaus Latif

梁東屏
梁東屏
1989 – 1998 年擔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1998 – 2012 年擔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2012 年起為亞洲週刊撰稿至今。2002 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得當年第 17 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搖滾—狂飆的年代」、「爛人情歌」等著作。 曾在曼谷、美國、新加坡、台灣等地長期生活,跨文化背景練就一身專業的國際新聞工作能力,也累積了深厚的歷練與滄桑。在 SOS 平台上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我將從資深新聞從業人員的角度、旅人的觀點,深入書寫更多與東南亞文化相關的報導與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