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充滿傳奇的地方

2017/04/2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二零一七年二月十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前後,緬甸國防軍在四架戰機和密集炮火的掩護下對緬北泰慕紅岩一線果敢同盟軍據點發動了猛烈進攻,大量炮彈和炸彈落在中緬邊境兩側,邊境一帶居民都可清晰聽到爆炸聲。

 

這是緬甸克欽獨立軍若開邦軍德昂民族解放軍、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果敢軍)所組成的同盟軍於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凌晨對緬軍在撣邦北部勐古地區的勐古城郊、棒賽、彭線、木姐等多處駐點發動攻擊以來,緬軍對同盟軍發動的一次主要攻擊。

 

由於交戰地區就在中國邊界,中國解放軍為確保邊民安全、守衛中國領空,也在當日下午出動數架戰機升空,對緬軍戰機示警。

 

其實,緬軍在發動攻勢之前,已經知會中方。這也是緬北戰事由來已久的潛規則,亦即每逢大戰,緬軍必然要事先告知,特別是由於紅岩除了一面對著緬甸,其餘三面都是中國,難免會有炮彈、炸彈落在邊境一帶,緬方顧及中方邊民的安全,希望中方安排邊民後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過去的幾次戰爭,都有炸彈落入中國境內,造成邊民受傷甚至死亡的狀況。

 

果敢地區的緬甸民族正義黨中央委員會、緬甸撣邦第一特區人民政府、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軍事委員會在元宵節當天共同具名發出「告世界華人書」,指稱「果敢民族即為在緬華夏遺族之別稱,吾土因大英殖民者而由中華神州屬地劃歸為緬甸聯邦。⋯⋯豈料,今緬軍人集團竟欲抹除我華夏族性、去我漢民優良傳統、滅我人民自衛武裝,⋯⋯果敢地區因吾族之炎黃血脈而被大緬族主義者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心欲除之而後快!」。

 

「告世界華人書」中也指出,「緬甸民族正義黨應時代呼喚而創立,率同盟軍為民族解放而奮鬥,無數果敢英雄兒女前赴後繼共舉抗緬義旗,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獻身民族民主革命。⋯⋯當前,果敢境內仍有三十二個自然村落被緬軍人列為『禁地』,不許我果敢同胞返鄉居住和耕作。果敢城鎮商業區往日醒目之華文公眾標識,一律被緬人取締,並強令改為緬文標識。吾輩傳承千年之漢民族傳統節日被緬人蓄意淡化,而緬族風俗、服飾和節日卻被當政者明令推行,吾族華夏優秀文化在果敢大地瀕臨同化之險境。我億萬華人同胞焉能袖手旁觀無動於衷?⋯⋯我輩深知果敢華夏遺族已面臨危亡之虞,特函告全球華人同胞,以呼正義之士垂憐救亡!」。

 

果敢第一特區人民政府則在「告世界華人書」中宣告發行「果敢民族救亡債券」,希望「廣大華人同胞、國際友人懷濟世救民之心慷慨認購,救吾族瀕臨危亡之險,助全緬被欺壓之各族同胞早日獲得解放!」。

 

果敢位在緬北與中國接壤之處,面積兩千平方公里、人口十四萬。雖然「果敢族」是緬甸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但實際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在籍人口是華人,是明朝末年追隨永曆皇帝逃往緬甸的文武隨從所留下的後裔,他們從來都以漢人自居,使用的語言根本就是華文。當地中文根底的深厚,從前述的「告世界華人書」也可窺見一二。

 

果敢地圖

果敢位置圖。Photo Source:Jasonzhuocn @ wiki by c.c 3.0

 

果敢的故事,必須要遠溯到東漢時期。當時,果敢曾是百濮族的地域,屬於永昌郡西南邊陲。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曾經在永昌留下遺蹟。在白族大理國時期,則劃屬永昌府孟纏甸。到了元代,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份。明代時,則屬鎮康實州以及孟定土司的疆域。

 

果敢原稱「科干」,另有一說科干山為孟良土司舊壤。十七世紀世紀南明潰敗,大規模的平民隨著桂王永曆明軍遷徙雲南並在科干定居落戶。及至十八世紀世紀,楊姓漢人勢力在鎮康州以及木邦的交界處崛起,楊獻才與繼任者楊維興以興達戶為基礎對外擴張,並將領土定名為「果敢」。至一八四零年,第四代領導者楊國華被清朝冊封為世襲土司,並承認領有原鎮康州西部的上中下六戶地為統一的地方政區——果敢縣。果敢之名遂沿襲至今,這也是為何果敢居民幾乎都是漢人的根本原因。

 

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月初三,李鴻章英使竇納樂(Colonel Sir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訂立「中英滇緬境界及通商修正條約」,即「中英續議緬甸條約」,亦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勘邊定界後,果敢正式被劃入英屬緬甸,屬木邦土司管轄。生活在果敢地區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但是果敢與中國的聯繫並未中斷,當地人均按照漢人習俗生活,與中國境內的村鎮通婚、買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緬甸社會精英多追隨日本人對抗英國殖民者,而楊氏土司家族則協同中國遠征軍對日作戰,其民族歸屬意識不言而喻。抗戰勝利後,一批遠征軍老兵留在果敢成家立業,無意中進一步強化了果敢與中國的關係,當年的果敢官立小學都以漢語教學,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還開設三民主義課程。

 

所以每次果敢戰事一起,都會向世界各地華人喊話,希望鼓起民族主義的支持。

 

果敢是個充滿傳奇的地方,曾經因緣際會孕育出名聞國際大毒梟、後來搖身一變為殷商的羅星漢,也因為地處邊陲,緬甸中央政府力量難以到達而成為「國中之國」。更因為其居民絕大多數為不會說緬語的漢人,許多緬方政府官員乾脆直接把果敢戰爭貼上「中國入侵」的標籤。

 

坤沙,毒梟

金三角一帶出過幾個傳奇大毒梟,左為傳奇毒梟坤沙。Photo Source:Stephen Rice @ wiki by c.c 3.0

 

一九六零年代緬甸發生排華事件,華校遭到封閉,華人教育也被迫停止,但果敢地區的華人卻另闢蹊徑,指稱華文是果敢文,不明究裡的緬甸政府認可果敢族為緬甸少數民族的一支,因此同意「果敢文學校」繼續存在,華文也因此在果敢地區僥倖保存下來。

 

提到果敢,也不能不提彭家聲。彭家聲曾經加入緬共,一九八九年時,彭家聲脫離緬共並與緬甸政府簽署停戰協定,同年三月十一日成立「果敢同盟軍」和特區政府,由他本人出任果敢特別行政區主席,特區保有一定的軍力,獨立的內政、軍事、財政等權力,中央政府只派駐少量的公共服務人員。彭家聲的「果敢王」名號就是在那時打響。

 

不料緬甸政府軍於二零零九年八月八日突然對果敢發動攻擊,「果敢同盟軍」在被稱做「八八事件」的戰事中措手不及而被擊潰,彭家聲與長子彭德仁隨即跨境流亡中國,緬甸中央政府則扶植原副主席白所成繼任主席,在果敢各機關部門都安插了緬族人員,緬甸當局也宣布「果敢同盟軍」改編成邊防部隊。此時,果敢名為「自治」,實則已完全由緬族人主宰。

 

但彭家聲一直對遭趕離家園不能釋懷,暗中準備,誓要重新打回家鄉、收復失土。

 

二零一一年開始,彭家聲開始招兵買馬,並將新兵送往克欽獨立軍營受訓。二零一四年八月,緬甸「聯邦民族委員會(UNPC)」開議,「果敢同盟軍」以「聯邦民族委員會」第十二支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公開亮相,標誌著彭家聲、彭德仁父子再度邁上政治舞台。

 

二零一五年二月九日早上九時(緬甸人迷信『9』是吉祥數字),「果敢同盟軍」在穆泰(Mawhtike)、道水(Taukshwe)、年寬(Nyankhwan)⋯⋯同時發難,打響了反攻之戰,並於當天下午三時攻入首府老街,和政府軍發生激烈巷戰。導致大批老街居民逃往中國雲南南傘鎮,使得老街頓成空城。

 

「果敢同盟軍」當時連續發表「告果敢同胞書」「給自 88 事件後離隊的同盟軍戰友」「給果敢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三份聲明,強調「果敢同盟軍」保家鄉衛特區,堅持的是要各族平等、自治自決。

 

彭家聲本人也發表署名「八十五歲彭家聲叩首」的「果敢彭家聲告全體世界華人同胞書」,痛陳果敢禁毒觸犯了緬甸軍方利益,因而背信棄義「勾結我方叛徒白所成為內奸,悍然向我果敢同盟軍發起突襲⋯⋯家聲老矣,本當退守林下,度此餘年。奈何民族大義當前,何惜小我。故以風燭之年,老邁之力,重召舊部,再戰果敢」。

 

當然,果敢之戰也並非向彭家聲片面之言說得這麼單純。這裡面還牽涉到緬甸中央政府企圖控制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的計畫,甚至緬甸與中國之間的糾葛。

 

也有人指出,果敢地區毒販橫行,應該要予以好好整頓。緬甸國防軍總司令部就曾在二零一七年二月五日發佈消息,指稱軍方部隊、警方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聯合組,在突擊檢查時,查獲兩批販毒分子,搜出大量毒品,逮捕四名犯罪嫌疑人。

 

緬甸陸軍總司令部發言人篾敦歐(Mya Tun Oo)則指出,果敢叛軍中有來自中國四川省、由毒犯及失業者所組成的傭兵,也有緬甸境內其他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參與,彭家聲係在中國境內的一處旅館發號施令,受傷的果敢叛軍也送往中國境內的醫院。

 

這場彭家聲的「復國之戰」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而退兵,但彭家聲「收復果敢」之心從未稍歇。

 


封面圖片來源:Phyo WP @ wikimedia by c.c 4.0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

梁東屏
梁東屏
1989 – 1998 年擔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1998 – 2012 年擔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2012 年起為亞洲週刊撰稿至今。2002 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得當年第 17 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搖滾—狂飆的年代」、「爛人情歌」等著作。 曾在曼谷、美國、新加坡、台灣等地長期生活,跨文化背景練就一身專業的國際新聞工作能力,也累積了深厚的歷練與滄桑。在 SOS 平台上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我將從資深新聞從業人員的角度、旅人的觀點,深入書寫更多與東南亞文化相關的報導與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