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畫圖的意義是什麼——七種覆蓋

2017/01/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畫圖,在語言還沒有建立以前,對每個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是什麼呢?我的教學工作累積了一些觀察,大約分成幾種不同的「關鍵字」,而且還正在累計當中。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觀察呢?孩子的畫不就是自己高興畫什麼就是什麼,孩子會自己解釋自己的畫,不是嗎?

 

是,也不是。

 

「是」的解釋是,不同階段的孩子會對畫作裡面的圖案有各種見解,「不是」的解釋是,我總在教學現場裡聽見「妳怎麼畫成這樣?老師講的妳都沒在聽嗎?」、「你說這是迷宮就是迷宮吧,反正你說的算」,或是「你怎麼畫的跟大家都不一樣?」類似這樣的問題。

 

「妳怎麼畫成這樣?老師講的妳都沒在聽嗎?」經常是不在教學現場的家長,對創作後的成品提出的疑問。藝術創作這門科目,是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許老師不太干涉孩子的創作內容,讓孩子在創作的當下自然表現,所以會產生老師與學生作品不相同的狀況,不代表孩子沒有認真聽課。

 

「你說這是迷宮就是迷宮吧,反正你說的算」或是「你怎麼畫的跟大家都不一樣?」則是對孩子(或是對自己)的創作沒信心。孩子可能在引導下順利完成作品,但這件作品與家長的預期產生落差,孩子一時之間又無法說明清楚自己的創作動機,彼此認知不同產生的誤會。

 

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想試著用不同的「關鍵字」來說明小孩的行為與畫作。包括「覆蓋」、「敘事」、「記錄」、「說明」、「指示與符號」、「表現情緒」、「裝飾」、「自我測試」、「因…而作」、「功能性圖案」等等。首先以底下的圖片為例,來談談「覆蓋」的七種意義。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1)

 

在幼兒時期,大手臂已經發展完備,正要進入小手臂的控制與精細動作的發展,這時的覆蓋比較接近一種「動作」,我稱為「作為動作的覆蓋」。目的是用來測試自己的能力,也許是想測試顏色到底能疊到幾層,或是在疊色的過程裡混色出來的一種新的創造,通常是任意挑選顏色來進行,而且不需要依賴爸爸媽媽,就能夠自己創造出來的顏色,以此來建立自己是與爸爸媽媽不相同的個體。這時候的覆蓋,通常只是為了蓋住顏色,造型完整與否並不是這個階段的考量。上圖的小朋友在紙上塗好了紅色之後,在紅色區塊上再次疊上綠色(圖1)。最後在綠色上又疊上紫色,他試了好多的顏色,而且不斷重複這些動作。這個階段,覆蓋給予小孩的意義大過於他畫出來的圖案,通常圖案也是無意義的。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2)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3)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4)

 

在小肌肉群還在發展的期間,因為要精準的塗好並不容易,所以常有塗出框框的狀況,看起來好像是一種覆蓋,但孩子並不是真的想要覆蓋什麼。我稱為「不是要覆蓋的覆蓋」,如圖2。圖3與圖4的覆蓋與圖2的不同是在於他們的精細動作的發展比圖2多ㄧ些,例如貓咪身上有條紋、魚身上有鱗片等等的細節,都可以畫出,但也許因為太投入在構圖,上色的時候忘了換顏色,所以畫面看起來好像糊成一團,實際上孩子都已經把細節做出來了,而且做得很好,這裡的覆蓋是一種「有意識的覆蓋」,精細動作還在練習的孩子,想要表現對象的顏色而覆蓋住原本的畫圖線條。如圖5、圖6,有一黃一紅的怪獸,正在發功,所以全身都是黃澄澄紅通通的能量!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5)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6)

 

另一種「試著挽救的覆蓋」是孩子認為塗錯了,企圖想要遮蓋原本的顏色、構圖,而想出來的方法,如圖7聖誕樹兩旁被塗掉的雪花。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7)

 

孩子本來想要畫一棟城堡,但因為旁邊的孩子不小心撞到他的手臂,而讓城堡的門面多了一條歪線,這個孩子解決的方法是用覆蓋的方式製造一場戰爭,讓外來的敵人把城堡的們給炸爛了,這又是另一種的「為了改變而改變的覆蓋」,如圖8。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8)

 

還有一種覆蓋,是「為了創造的覆蓋」。孩子想要試試看顏色混色的效果,由自己的手挑選顏色,然後創造出來的顏色,會滿足孩子內在獨一無二的成就感。如圖9,天空上的奇幻星球。這裡的覆蓋與上述提到圖1「作為動作的覆蓋」的任意挑選的混色不同,「為了創造的覆蓋」通常是孩子有了混色的經驗後,挑選顏色來進行覆蓋的混色,因此畫面仍可以保持星球的造型。

 

小夜老師,兒童藝術

(圖9)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東西,跟我們以為的是不一樣的,塗抹、堆疊、覆蓋、擦拭等,這些常在孩子創作中出現的動作,看似不是我們理解的畫畫步驟,畫圖好像應該是要一一按指令的規劃,才能往下走完成一張作品,應該不是這些看不懂或無意義的線條、玩髒的顏色。

 

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實驗去塗抹,或是把力氣用盡在顏色裏面,或是手指沾滿顏色揉出溫度,或是推展施力與回彈的方向,他/她們如何發現自己的創作能力呢?

 

孩子所需要的是這些從未體驗的感覺,完成一幅美麗的作品是爾後關心的階段,先學會放大自己的感官,把自己放進藝術創作的玩樂過程,比接近美感的經驗更重要噢!

 


 

編輯:肥編

小夜老師
小夜老師
2011年成立Amber House藝術工作室,因為一位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而開始。這也帶來/補充另一種看待教育的視角。我認為藝術可以代謝情緒,無論是年紀大小。在教育現場,我比較常做的工作不是教他們如何畫,其實比較像翻譯,幫小孩翻譯或是翻譯大人的話給小孩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