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童工」少女小蓮,異地生存下的語言現實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德語是一個古老的語言,語言經過千年的流變,翻山越嶺,隨著人的移出移入,古字、新字、外來字,新舊混雜,戰爭後領域的劃分,區域擴大縮小。種種變因的交融,德語因此有了東西南北,不同的樣貌。

 

德國,德語系國家的最大國,國家的強大與否和人口的多寡,掌握了一個語言的詮釋權。所謂的「標準德語」就是德國漢諾威(Hannover)地區的地方話,語言出現了一個正統,國家境內的其他地方話就成了名符其實的「方言」。奧地利、瑞士還有列之敦斯登,這三個說德語的小國在大國之旁,都有德語說得「不夠標準」之嫌。

 

練習「說一口好德語」:源自不被接納的缺憾

 

少女小蓮的原名叫「Heidi」(海蒂),她是瑞士東南山區的人。在說德語的世界裡,這裡的口音對只說標準德語的人來說,帶著「強烈的土味」。不少瑞士人因為特有的口音,在國家還沒有富強起來之前,也常被德國人訕笑為山地人或鄉下人。說德語的地區幅員廣大,最南和最北的人已經有了語言聽辨上的困難。地域性特色影響語言發展,是歧視方言的人時常忽略的語言事實。

 

小蓮在法蘭克福的德國家庭裡,也因為名字被認為不夠大方,改了一個新名字。在他作為伴讀小童的生涯裡,也必須學習德國式的標準德語用字,矯正口音。語言上學習適應,是移工在異地新生活的一個過程。除了最直接的溝通理解外,還包括心理上被接納、被認同的需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新移民便在新的環境裡交出自主權,被同化了。

 

IMG_8355

 小蓮故事原著作者Johanna Spyri的故鄉位於蘇黎世郊區,仍是一個小村莊,目前約只有2100人。

 

少女小蓮有好幾個卡通版本,日本的作品大概是最為人熟知,在歐洲各國配音後播放過非常多次。德國的卡通公司也以日本的舊版本,重新用電腦的技術繪製成新版的少女小蓮,獲得卡通動畫大獎。

 

小蓮到今日已過了30年,這個老卡通仍大受現代孩童的歡迎。不過,瑞士人引進這部國外製作的本國故事時,立刻發覺這部卡通有相當大與事實不符的地方,問題不是出在情節,而是為了德國的公司為了配合本國的觀眾,小蓮被配上了德國式的標準德語,小蓮的外公和他們山上村裡的每個人也都說了一口標準德語——這幾乎是不可能在真實的世界發生的情況,卻在卡通裡發生了,完全與事實不符。

 

這就好像中國人製作了新版的台灣廖添丁,原本說台語的廖添丁到了中國被配上京片子一樣。廖添丁說京片子,雖然收視率高,卻是既可笑又不符合實情。德國的小蓮動畫也授權在瑞士的電視台播放,為了不造成兒童認知上的障礙,這部卡通回到了故鄉的頻道,就配上瑞士東南山區裡的方言。卡通裡面小蓮的阿公說的標準德語也略帶瑞士口音,如此一來才能符合真實狀況。

 

百年後主客易位,德國人前往瑞士尋求機會

 

直至今日時空轉變,不少德國人為了追求高薪,往南前往瑞士的工作,幾乎在瑞士的各行各業裡都有德國人的身影。以蘇黎世地區為例,德國人佔了外國人最大的比例,幾乎一半;有出版社為前往瑞士的德國人和奧地利人準備的「瑞士生存教戰手冊」,手冊裡除了不同風土民情的介紹外,也有瑞士德語(Swiss German)的教學;更有瑞士的語言學校特別開設瑞士德語課程,針對不同瑞士地區的口音加強訓練。但是,口音的轉換,有的人一輩子也做不來。

 

在德瑞邊境的人比較容易融入瑞士的口音,但從德國較遠地區來的人幾乎都有障礙。瑞士人甚至會告訴他們:不必勉強,說標準德語就好。瑞士人的這種說法,對德國人來說有兩種解讀:一是,我維持我原貌;二是,瑞士人保守拒外,並不期待外國人真正的融入。歐洲這塊大陸上的人在百年移動流徙後,有時從相貌並不容易判斷人從何而來,但一張口,口音一出,當場立見是不是當地人,人和人的距離也就此遠近拉合。

 

了解瑞士的書籍

幫助德國人了解瑞士的書籍。

 

瑞士處在大國之間,有德法義三大語言皆能溝通的優勢,在100年前是周圍國家的外籍勞工輸出國,為他國勞力密集產業注入勞動力;如今相反,蘇黎世地區多數的餐廳都有從德奧而來的廚師和服務生。不只是長期工作居留的,季節性的移工也頗多,夏天遊湖、冬天滑雪的兩大旅遊旺季,瑞士人自己無法補足服務業的人力需求 到處都是靠著與瑞士人才互惠條約免簽來打工的歐洲人

 

若是有台灣鄉親來瑞士旅遊,請別以為替大家服務的都是瑞士人。旅遊業這個領域裡,多數的人力已由其他的歐洲人替補,從旅行社的經理到房間鋪床的清潔員,或是為客人端上一杯咖啡的服務生,皆可能由外國人提供服務。勞力密集產業由瑞士人親自服務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2015瑞士聯邦統計局(BFS)的數據顯示,薪資低且勞力密集產業的就業人口,外國人與新入籍的瑞士人比例,約佔就業市場的3/5。外國人搶著進來工作的榮景,是100年前多數生活困苦的瑞士人無法想見的。

 

一世紀世界情勢的轉變,瑞士人還保留著說母語的自信,不管是說伯恩話(Berndeutsch)蘇黎世德語(Zürichdeutsch)琉森德語(Luzerndeutsch),或是山裡一個無名小村的山谷話都是被認可的瑞士話。先學好家鄉話是每一個瑞士家庭給孩子的基本教育,學習標準國語(官方語言)是進入義務教育系統後學校的責任;學習四種官方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羅曼什語)的哪一種,則依地區決定。

 

童書表現歷史

德國童書表現歷史,百年前人力和獸力仍是運輸重要的工具

 

德語區裡,在家裡學的瑞士德語與學校的教授的標準德語之間,存在詞彙與語法上的差別,某種程度上是兩種語言。也就是說,在尚未接觸法語、義語或英語之前,在瑞士生長的孩子都有自然的雙語環境。

 

不論在家裡說什麼話,都是每個瑞士人自我的一部份,也是自我認同的建立。自我認同與自信是同時生長的,家鄉話的自然習得,無形間促進了每一個個體裡對原生地域文化的了解,這也一種是所謂家鄉情感的滋長。有自信地說方言,表現的是對土地的熱愛;說標準國語是一個開放與他人溝通的態度;而喜歡說自己家鄉方言的習慣無意地透露了已經內化的瑞士特質,也就是維護在地文化的獨立精神。事物總有一體兩面,強調本土的同時,排他的氛圍也就無法避免地產生。

 

比起周邊的大國,瑞士的制度與生活有著自己的特色。天堂,是外面的人對此地的想像;真實的世界,下回再續。

 

補充【德語關鍵字】:

Hochdeutsch標準德語

Schweizerdeutsch瑞士德語

Akzent口音

Tieflohn低薪

Migrationsarbeit移工

 

延伸閱讀:

不同版本的海蒂

小蓮作者Johanna Spyri的博物館

少女小蓮與烏黑兄弟:19世紀的瑞士,貧困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情故事

 


 

全文圖片來源:方常均

編輯:葉菀菱

 

方常均
方常均
專欄作者方常均為瑞士公媒Swissinfo特約記者,長期觀察瑞士,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介紹瑞士社會,經營「美麗國度的背後:你不知道的瑞士」臉書粉絲頁,歡迎讀者朋友交流與媒體合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