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還有你陪我一起軟弱 ——《海邊的曼徹斯特》

2017/02/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劇情概要:

逃避過往傷痛而遠走他鄉的李.錢德勒,因為哥哥的驟逝,不得不擔負起照顧侄子的責任。回到家鄉「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的他,除了必須嘗試在種種矛盾中與侄子派屈克建立關係,也從此重新展開一段檢視過去與現在,並且面對自己的旅程。

 

深冬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風蕭瑟,殘雪堆街,荒涼般的曠寂像有所失落的人,內心空蕩。哀痛的人,擁有停滯的某段現實,也擁有發生過的回憶。於是我們才體會了失去的痛,原來並非失去本身,而是因為那些曾經的擁有。遺憾是持續失溫中的凌遲,不如頸上橫一刀的痛快,就像窗外明明暖煲的豔陽,屋裡卻是如何也止不住顫抖的冷。

 

波士頓的社區清潔工,李.錢德勒(Lee Chandler),一個離婚,又意外慟失三名稚齡子女的男人。他在孤僻裡繼續日復一日的生活。用麻木的態度處理過去、面對現在,工作以外,偶爾酒吧裡的尋釁幹架,大概就是唯一的情緒發洩出口了。舊日的創傷未癒,後來的噩耗接踵而至。親生哥哥心臟衰竭暴斃,身後獨留的16歲兒子就成了他被託付的責任。他無疑是抗拒的,但又怎麼狠得下心拒絕?

 

海邊的曼徹斯特

 

終其一生都填補不了的缺口

 

回到傷心之地,海邊的曼徹斯特,往事像是歷歷播放的無聲電影,而他是被綑綁在觀眾席上的人。虐心的是,在這裡他假裝不了冷漠,那些再也不能重來一遍的事,不斷反覆重來地捅穿他。孩子們因為他的無心之過而殞命,那是他終其一生都填補不了的缺口,一個直徑會似有若無地在隱隱擴大的洞。他攀垂在邊緣,沒有墜落下去,但也沒有餘力爬上來。

 

哥哥猝死,好多的事等著他決定。於是了無生趣的他,被迫離開冬眠的窩穴。

 

他並不是害怕承擔責任,而是早已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了信心。孩子們的死,在別人眼中或許不全然是他的過失,但在他自己心底卻是無可饒恕的罪孽了。他想過自縊,也幾乎做了。沒有成功的結果,便是他必然拿殘生去贖,贖什麼?答案或許只在他日日夜夜的睜眼與閉目之間,每一口呼吸與每一個意識之間。16歲的派屈克,不僅僅是一個責任,不是可以隨意丟在那兒堆在那兒,眼不見為淨就可以的。他是個人,還是個成長中叛逆的男孩。

 

這樣的托孤,讓他焦躁,更讓他必須正視內心其實也從未真正成熟的自己。過去他是一個丈夫也是一個父親,在美好的婚姻與家庭生活裡,他的輕浮性情並不影響什麼,或許還平添了些生活情趣也說不定。然而,意外的降臨卻像一場核彈爆炸。炸得他心腸粉碎,而其擴散的輻射效應更讓他乾涸的心,從此寸草不生。他不能思考,也再看不透這些發生的意義何在?他的內心是一片沙塵刮膚的荒漠景象,而他苦行其中,等待虛脫死亡的那一天。

 

海邊的曼徹斯特

 

踏上同一條生命的岔路

 

曾在書裡讀到的:「長大其實並非先收喜帖、再收訃聞那樣動線清楚的過程。長大是從一個生死懵懂的孩子,慢慢學習處理悲歡離合,漸漸變成大人。你看祝福和送別難道不都是一種放手的概念?長大就是學習放手。」或許,他需要或缺乏的,就是一個真正長大的機會罷了。

 

還沒等到自己的死,卻先遇上又一個至親的驟逝。家,算是凋零了。派屈克的母親因為酗酒與精神問題,與丈夫離異之後,沒了音訊。雖然後來與兒子還是私下聯繫上了,卻也有了試著擺脫過往的全新生活了。可是那份「擺脫過往的負疚感」決心,反而成為她無法承擔的重荷與阻礙。

 

一個人的死,讓兩個人同時沒了兄弟與父親。李與派屈克這對叔侄,在這驟然的劇變中,步伐的節奏儘管不合拍,畢竟踏上了同一條生命的岔路。

 

《海邊的曼徹斯特》預告

 

我始終以為「家人是前世的相欠債」的說法不無道理。一個家的歸屬感,其實也就是情感的寄託之處。風吹雲走,雨滴壤濕,家庭不是挑揀選擇,是每個人生而自然的接納。我們在同一個屋簷下相愛相顧,也無可避免地相爭相傷。陌生人尚且顧忌幾分,家人卻是不假思索,無論是關於悲喜或哀樂。凡最有情的、在乎的,也都是會顯得最無情,且更深切入骨的。相欠債,欠的是情,所以償債也是嘗債。

 

他們叔侄倆的問題,相形於親情債,則愈顯複雜了些。他們有各自的檻,跨越過去之前,在既親又非親的彼此面前,其姿態難免會遮遮掩掩,扭扭捏捏。他們在這樣若即若離的相處之中所要學習的,沒辦法只是單純的接納,更多的是體貼的諒解與懂得。過去或現在,家人之間的情感表達永遠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就像熟悉的人不一定就有絕對默契,相許的人就沒有心事的隔閡。李必須收拾一直縱由靡腐的心情,試著去下許多的判斷與決定;派屈克也勢必得在與叔叔的互動間,慢慢敞開心扉,拿捏適合的距離分寸。他們在一路磕磕絆絆的執拗與妥協中,不見得更體察對方的難,但卻總會嘗試改變,逐漸整理出一個容納彼此的空間。

 

俗話說,幸福的人生都是一個樣,不幸的人各自不同。生命裡不會沒有傷痛,也有傷痛的必要。我們經歷不同的悲傷,只是為了到達那個——說穿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美好的地方。然而,傷痛都是真真切切的,在它過去之前,有人(無論家人或甚麼人)陪我們一起寂寞與軟弱,我想到底是必要,也是幸運的。

 

住在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李.錢德勒與派屈克,也許他們的確少了一點關於家的福份,但卻不缺一點幸運。因為在爾後的生命中,即便沒有說出口約定,他們願意也樂意空出身旁的一個位子,留給彼此。

 

海邊的曼徹斯特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的敘事與其說是長篇小說的經營,毋寧更近乎散文的質地。不算精練,卻飽滿。電影細膩入微的鋪陳,梭織著往日與今時。從情緒深入,由情節淺出。氛圍淡淡,卻是真實的平常。而平常就是許多的意在言外,時候到了,不費一絲力氣就嗆得人眼周一圈溫熱。

 

飾演李.錢德勒的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已奪下無數獎季影帝獎座,奧斯卡幾已是囊中之物。其演技在如此攻無不克的戰績之下,是否真的多麼神技炫目?我倒覺得恰好相反。整部影片,李.錢德勒的存在,其實不突出,不吸睛。平凡,煩惱,庸碌,無異於劇中任何一個有自己的困境與難題的角色。演員的表演,不在用言語、用淚水告訴你他是如何的痛苦,而是足足137分鐘的篇幅都在讓你知道他有多麼疲憊,多麼哀傷。

 

訂閱「密室宇宙」,閱讀完整的文章:6

 


 

封面與所有圖片來源:Manchester by the Sea on IMDB

編輯:熊編

 

陳 冠良
陳 冠良
新竹人。耽溺書本,習慣用底片紀錄日常裡、旅途中偶然經過的片段。作品散見各報副刊。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著有詩集《我還是那顆懸而未墜的雨滴》,2019 避風港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