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醫療倫理的極限(六):醫德是什麼?

2019/03/25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許多醫療糾紛頗類似「消費爭議」,像這樣的例子:老王帶發燒的小孫子去大醫院掛號候診,一等就等了兩個小時,老王大怒想破門,而和醫院保全及醫護發生拉扯,爭執之間痛罵醫生沒有醫德,不肯先幫病情嚴重的孫子看一下。
理論上,老王若真擔心孫子病情,那就該多花點錢,(若不想佔用急診資源,就)看個自費。不想花錢又想提前,這世上實在是沒有這種道理。
但我們也不難體會老王的著急心情,因為天下父母心(疼孫心),要父母犧牲自己生命來搶救小孩都不是問題,何況是犧牲醫護與其他病人的權益。不過,有這份心,不代表他就是對的;也因為有這種心的人太多,醫療院所也就需要耗費大量資源來處理這種鳥事。
要解決這種衝突,或把其影響降到最低,需要多層面(從法令到健保制度)的調整,倫理學能幫上忙的地方不多。但有個藏在上述故事中的概念值得我們思考,那就是「醫德」。
除了普通的社會權利義務關係之外,醫療從業人員因為專業技能,的確會擁有特殊的道德責任,但這是在「行為倫理學」的層次(判斷單次行為的對錯)。「醫德」是一個更廣泛且模糊的概念,好像只要把這兩個字丟出來,醫護就要「做功德」來提供各類「服務」。這也讓許多醫療從業人員一看到「醫德」兩個字就倒彈。
那醫德到底是什麼?真有醫德這種東西嗎?
衝突
我屬於倫理學中的德行論這一派,看到「醫德」這兩個字,不免會用高標準來審視現有的各種相關說法。雖然「醫德」可以指「醫療道德」,也就是醫療倫理的整個範圍,而不只是「醫療專業領域的德行」;不過既然有「醫德」這樣的中文名稱,這概念又是華人文化的特產,我認為應該還是會與「德行」概念有緊密的關係。
德行的當代定義是「做好事的習慣」,一個擁有德行的人,會產生明確的行為傾向或個人氣質。像是有準時之德的人,他就是常常準時或提前抵達,如果有無法準時抵達的風險,他會明顯感到不安。
要注意,擁有準時之德的人,不代表他每次都會準時,但如果他真的遲到了,他會仇認自身的過錯,除了道歉之外,也會努力彌補所造成的損失,並且檢討改進。所以不是看單次行為就足以判斷當事人有準時之德,而是需要長期觀察。
而因為某次爭議,就說某醫生有或沒有醫德,也是太過武斷。可是要透過長期觀察來確定一個醫生有沒有醫德,那也得先知道什麼是醫德,或主要的醫德有哪些。
我前面提到華人會大量使用「醫德」這種詞。華人總期許醫生該擁有某些專屬於醫療領域的德行,這看法和當代德行論者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出入;德行論者認為,每種有歷史的人類合作活動都會有其專屬的德行系統,在不同時空也會有其相對強調的德行種類。像是華人在家庭活動中會強調孝順,在商場上講信用,在教育場合講求尊師重道。
那台灣的醫療領域最看重什麼德行呢?我google了很久,居然查不到醫界對此的明確共識,也就是醫界的大德與網紅們也不太清楚醫療領域的主要德行是什麼,看來「醫德」失焦的問題比一般人想像中嚴重得多。如果連從業者都搞不清楚自己的主要德行是什麼,那其他人也就更難代其找到方向,因為我們(外人)沒有技術能力和執業經驗,很難體會工作上的細微價值。
另外一個找答案的方式是「逆推法」或「否詮法」,從社會上認定缺乏醫德的行為,來逆推到底什麼是醫德。這可能會有一種風險,就是判斷上可能會太偏醫療從業者的行為對立面,像是過度由病患或政府主管機關的立場出發。但至少我們可以先由此探看外行人對醫德的想像包括些什麼。
透過對於新聞資料的整理,我挑出了以下四種最具代表性的「公認沒醫德」行為分類。
第一大類是覺得收費太貴,所以沒醫德。這一類還包括「只想賺錢」,「推銷東西賺錢」。病患覺得東西或服務貴,醫生又覺得自己是削價提供,根本在做功德。這牽涉到金錢觀念的落差,類似一般交易市場上的消費爭議。
第二大類是覺得醫院整體服務不好,所以沒醫德。這包括「醫護照顧不週」,「態度不佳」。許多人去醫院,會設定一個自己「應得」的對待方式,但這個對待方式也沒什麼參考依據,完全就是病患自以為是,或參考他之前在其他醫療院所的互動經驗。這比算錢的那一類更「主觀唯心」,很難有客觀標準來做為第三方評價的參考。
第三大類,是治療方式或技術上的爭議。包括覺得醫生「見死不救」(沒認真救),「誤診」,「療程造成很大痛苦」。像是醫護抽血時一直找不到血管,這當然可以說是技術不好,或運氣不好,但有些人也認為這算是醫德(道德)方面的問題,因為造成了無謂的痛苦。有人甚至認為醫生打針很痛也是種醫德問題。
第四大類是哲學或價值觀上的認知落差。包括「把病人當實驗品」,「把病人當數字看」(未將其視為一個獨特且完整的人),「不尊重病人隱私」(教學醫院常有這種認知上的衝突)等等。這些議題背後都是一套更複雜的哲學或生命價值觀,其所引起的衝突也往往是不可化解的。
至於那些貪污、論文造假,或職場霸凌、性騷擾的案件,因為已經違法或違反現有制度,是更廣泛的道德錯誤,不限於醫療的場域,因此雖然很多人也稱這些個案是「沒醫德」,但他們就是更廣義的「壞人」,所以我先把這些例子都劃分出去,之後再視狀況專門討論。
回到這四大分類,老實說,整理這些「沒醫德」新聞資料的時候,不免讓我有整理「奧客大全」的感覺,越看越覺得誇張。但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個案誇張與偏離常理,才使得媒體願意報、大眾想討論。這會不會讓我們的討論偏離現況呢?我認為「惡行」本來就是程度的問題,過與不及都是惡行,因此上述的狀況還算是醫療倫理範圍。但從這些狀況,我們能逆推出什麼是醫德嗎?
解決方案?
我認為這些「沒醫德」的說法雖然都是針對單次的具體行為,不過整體、通觀的德行,的確可能減緩這些道德困境。
第一大類的「金錢」爭議所指向的德行,可能是「節制」、「廉潔」之類與錢相關的保守德行,但民眾似乎更期待醫生能「慷慨」「大方」「慈善」的提供許多免費或低價服務。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存在「低標」與「高標」之標。大家認為醫生至少要做到「廉潔」,若是能進一步慷慨捐輸,那就更棒了。
第二大類的「服務」爭議所指向的德行,可能是「謙卑」「熱誠」「仁愛」「體貼」甚至是「靈巧」。許多病患就是認定醫療算「服務業」,因此需要具備許多服務業常見的德行。不過,醫療從業者多半不認為自身是服務業(除非是完全商業化的醫療服務模式,如醫美或月子中心),而是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或技術操作的專業,更像是工程師,如果有服務的對象,那應該是知識或醫療之(精)神之類的目標。所以醫生當然可以「謙卑」「熱誠」「仁愛」「體貼」,但在針對服務爭議上,或許更需要「嚴正」告訴病患,醫院不是大飯店。
第三大類的「技術」爭議指向的德行,可能是「睿智」「精準」等比較接近工具理性或實踐理智的德行,有時「創新」也蠻重要的。但若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類爭議存在一個邏輯問題,也就是一個不懂醫學的人,要如何指稱醫生醫術不好呢?顯然需要第三方醫療專家來認證吧,但會到請出專家的程度,一般是走上司法途徑的重大案件,這又和我所講的常見抱怨不同。
第四大類的「政治哲學」爭議指向的德行,則可能是「正義」「尊重」「同情共感」等社會德行或政治德行。不過,這類德行的實質內容存在很大的爭議,光是處理這些爭議就沒完沒了,對於現實的職場衝突也就難有幫助。兩個在各自價值觀中都算是「很有正義感」的醫生,依然可能互指沒有醫德,而且這種衝突是現有理論不可解決的。
談到這,你可能已經發現把「德行」的概念拉進來後,焦點不再只是「醫病關係」,而包括更全面的醫療環境道德衝突。醫與醫,醫與護,護與護,各種醫院職工之間,都可能產生這四類道德衝突,然後企圖引用上述四類德行當成解決方案。
但這些德行之間看來沒有很強的邏輯關係,難以看出其中有一個「中樞德行」能引領其他德行,而更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需要德行時,就找來用一用。所以要求一個醫生要透過培養「醫德」來解決職場所可能遇到的道德問題,不如說他乾脆先努力當個聖人,擁有一切德行之後,就自然可以解決一切道德問題。
德行與目的
但當聖人應該是比考醫學系還難上許多,就回來面對現實吧。
我認為醫界的確存在某些專屬於這個領域的德行,這些德行會與醫界運作的目標產生關聯,所以我們可以從「醫療的目的」來找出與醫界最相關的核心德行。
那醫療的目的包括什麼呢?最常被學界提到的,是消除肉體痛苦(與源於肉體的精神痛苦),其他還包括解決潛在的死亡威脅(疾病預防),提升身體條件(以促進生活品質),以及改善社會形象(醫美或某些罕病的救治屬於這一類)。
這些目的乍看是有個核心概念的,就是「消除各式各樣的痛苦」。但整體人生本來就是避苦趨樂,你總不可能把人生的所有事都賴在醫生身上,所以應該改為「在醫療技術的能力範圍之內來消除各式各樣的痛苦」。不過這樣還是蠻失焦的,因為人們對於痛苦的定義不同。痛苦是種內在感受,很難找到一套客觀的標準。想想我前面提過的打針很痛例子。
所以醫療從業人員是在一個邊界模糊的戰場上,尋找一個看不清的敵人。他們或許只能將自己的痛苦體驗當作「假想敵」,然後針對這敵人設計一套解決方案,並且在反覆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出相關德行。但這種德行可能只對應到自己所設定的那種痛苦,像醫護若覺得打針的痛不是痛,而是種「成長的必經過程」時,他們就不會發展出相應的德行。
所以「醫德」確實存在,但我們在使用這概念的時候,最好先確定雙方對於醫療行動之目的有一致或相近的看法,如果未經確認就開口大談醫德,那很可能只是在討論自己的幻覺。
只有當討論者都先面對「目的」問題,並以匯集共識的大方向來進行意見交流時,我們才能找到相關的「醫德」。因此當你聽見「這醫生沒有醫德!」時,你必須追問發言者:「你期盼什麼樣的醫療結果?」只有在這結果明確到所有與談者都能理解時,這樣的發言才開始「有意義」。但「有意義」離「有共識」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大家還要看看那人所期盼的結果是不是能喚起共鳴。
那是否可以跳過德行的概念,直接建立某些客觀行為的規則,來協助醫療從業人員解決眼前的道德衝突呢?這又回到我們一路討論下來的脈絡了,但這篇是談醫德的專文,我就只談「不可沒有德行」的原因。
德行在道德體系中非常重要,我們在從事的活動中,具備相關的德行,全力追求該活動的卓越標準,才能獲得該活動的內在價值,也就是不可量化價值,只有不可量化價值才能讓人覺得幸福。當所有行動參與者都缺乏德行時,這社群成員就感受不到內在價值,無法掌握工作的意義,頂多就是賺個錢,維持呼吸罷了。
所以,如果某個醫療團隊已經沒有醫德,那人人就都會「不知為何而戰」「除了賺錢之外痛苦得想死」的感受。相對來說,成員多半具有醫德的工作環境,就算勞動條件普普,其從業人員也會熱衷於工作,並對團隊產生向心力,更能「共享」工作中的內在價值。
一個醫療工作者或團隊有沒有醫德,不是大老說了就算數,也不是自爽而已,而是一群專業工作者透過長期互動所產生的體認。所以,到底有沒有醫德,醫德到底是什麼,就多觀察這個圈子中真正能掌握內在價值的卓越行動者。就是那些大家都覺得「有品」的傢伙。答案會是在他身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人渣文本
    人渣文本
    我是人渣文本周偉航,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渣誌」,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我預計每年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