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馬來西亞】種族化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長馬智禮該不該下台?

2019/05/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近期的萬人要求教育部長辭職的聯署來看,馬智禮大概是馬來西亞新政府成立以來最受爭議的一位部長了。這事件的起點就發生在上週五(5月17日),當馬智禮出席檳城理科大學(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的對話會時,再次發表了支持維持大學預科班(Matriculation)固打制(Quota)的言論
(馬來西亞教育部長馬智禮近期的公開言論再次掀起風波,之後還被同陣營但不同族群的議員抨擊。)
馬智禮上個月剛宣布內閣決定維持大學預科班預留90%學額給土著學生的政策,而自認為雙贏的辦法是,他們將預科班的學額提升了60%,既從2萬5000個增加至4萬個,並認為非土著的學額也會隨著增加。
除了人口佔約30%的非土著卻僅獲得10%大學預科班學額的不公待遇,大學預科班的制度與評分方式也與其他大學入學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大學預科班只需就讀一年,便能靠類似大學的積分方式來計算的總成績升上大學;一般非土著學生能修讀的大學先修班則前後需耗時兩年,最後必須在“大馬高等教育文憑” (STPM)考試那一役的最終成績來定生死。如今大學預科班的名額增加,那STPM考生的入學名額是否會被削減,也是少數族群關心的問題之一。
一談教育就會牽動族群情緒
然而教育制度的爭議在馬國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更不是推翻六十年獨大政黨的政府才引發的討論。事實上,打從這個國家獨立建國以來便從來沒有在語言與教育的議題上達成過任何共識,而這些都是國內族群立場分歧的衍生議題而已。
雖然馬國一直以多元文化社會作為國家觀光旅遊的重要標籤,但馬來西亞憲法到目前為止僅對馬來人進行定義(包含其文化、宗教與語言的廣義界定),官方宗教只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也只有馬來文一種。
(馬來西亞“真實亞洲”的旅遊廣告)
當然憲法也容許其他族群文化的存在,例如“土著”(Bumiputra)的界定除了馬來人,還包括東馬的原住民(西馬原住民則另有法令界定處理,並不在土著的範疇內)。但是這種既對馬來人嚴苛、又對其他族群愛理不理的憲法癥結便在這裡:當國家必須考量未來發展方向的優先順序,不管是各種形式的政策與撥款時,馬來人與非馬來人、土著與非土著就會變成是最基本的分類概念。
去年支持並讓希盟政府贏得了政權的大量非馬來與非土著選民,應該都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新氣象有著高度的期待,或許不那麼地具體,但肯定希望未來的政策方向能照顧到不同族群的利益,其中一項便是上述所討論的教育制度的問題。
馬國的族群關係問題皆顯示了教育部並不是一個好當的角色,這也是為何馬國的六任前首相中,除了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外,其他五位都曾在內閣擔任過教育部長,包括去年再次宣誓成為首相的敦馬哈迪醫生(簡稱敦馬)。大概是要成為一國之首,首先必須具備能處理好這些基本族群爭端的能力。
(重返首相位置的敦馬目前是世界上年紀最大的領導人,他在上次成為首相以前,也曾擔任過教育部長。)
除此之外,馬智禮還有一個壓力,既去年選舉以後,敦馬原本宣布自己要兼任此重擔。惟後來為了遵守選前的承諾,既首相不能擔當其他部長職(此承諾源自於馬國過去有至少十年時間皆由首相兼任財長,包括敦馬自己),馬智禮才因此獲選出任此職。對於一位剛出道便成為部長的政治新人,在公眾輿論上難免有不夠圓滑的地方,難就難在教育是一個已經搭在弦上的課題,而馬智禮在處理這個課題時,自己也把族群問題帶進來了
“1999年成立大學預科班時有一個目的,便是為了要糾正不平衡的現象……“
“當時在國立大學念理科的學生多數為非土著,因為他們的成績比較好並來自富裕家庭……”
“國內的私立大學和外國大學多數都是非土著學生,因為多數非土著並沒有錢修讀。想像一下我們要的新馬來西亞,卻會導致不平衡,最終導致非土著學生擠滿國立大學,土著學生要上哪裡去就讀呢?這便導致問題的產生。”
“現在我們要改變,如果說新馬來西亞就不需要固打制,那麼我們要確保土著就業機會,不會因為他們戴頭巾或不懂中文而被忽視……如果我們能夠消除這些,我們便能提供公平的就業和商業機會,那麼我們才能在所有的領域中保持公平。”
雖然馬智禮之後強調希盟政府無法一年裡做出一切改善,但未來的方向會是大家都能共享財富,並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而不僅僅只是保障土著的權益。可是,傷害卻已經造成。
下台還是不下台?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教育制度的方向的確很難立馬轉向,尤其這項規定對國內70%的國民來說是有利的。當馬智禮的言論出街以後,至少有四所大學的校長已經發表聲明支持馬智禮,包括北方大學(UUM)、理科大學(USM)、蘇丹伊德利斯師範大學(UPSI)以及砂大(UNIMAS)。希望留住馬智禮的聯署簽名也已經遠遠超越將馬智禮革職的訴求。
支持:
反對:
雖然將教育問題歸咎為種族因素的教育部長言論並不可取,但在國家未來方向不被所有族群接受、各有詮釋的情況下,這場爭議不過又是一場鬧劇,再次證實新政府到目前為止仍無力改變現況——雖然改變現況也需要時間,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聽到任何要改變的決心。至少短期內並不會因為和諧公平等道德標準,而特別去維護少數族群的利益。
當然這背後也是有一些政治因素的。希盟在上一場選舉大獲全勝,相對穩定的是非土著的支持票(這也解釋了為何這次非土著的反應會如此的大),接下來的五年內要繼續努力爭取的,反而是現階段被巫統(UMNO)與伊斯蘭黨(PAS)瓜分的馬來票。雖說這場選舉證明了非土著對改變政局的期待,但選後的局勢反而不利於非土著爭取其權益,恐怕到下屆選舉以前都很難有徹底的改革。
所以馬智禮該不該就此下台?至少他照顧了馬來社群的感受。如果這場選舉是大家為何各自族群內利益所不小心掀起的波瀾,似乎就無法過分地去期待這個新政權能夠帶來完全不同、超越族群的新氣象。從這個角度上來想的話,馬智禮也只不過持續維持族群間的平衡,跟林冠英突然宣布為華校、獨中,甚至是本來就是私立的學院撥款,剛好站在天秤的兩端。
(由於批評不斷,馬智禮在執政一年特別召安排媒體採訪,並列出教育部的九大成績。)
但類似以種族利益來劃分的感受要被照顧到什麼時候?馬國人面對最大的問題,似乎是第三條路該如何走的問題。它再也不是什麼母語教育的利益、少數族群的人權,而是這個國家的未來是什麼?要怎麼用大家都舒服的方式,一起達到那裡。
而馬智禮個人可能要思考的是,當他數次引起公憤、不管說什麼都會引起極大反應的時候,是不是應該要改變傳達訊息的方式。否則對於新政府接下來要推行的政策,都是不小的阻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弄裡的阿四
羅弄裡的阿四
自稱“阿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年初三撿到的貓就叫作“初三”。“羅弄”是馬來文“Lorong”的音譯,就是巷弄的意思。跟貓一樣喜歡在巷弄裡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