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王丹:幸福比苦難更容易被看到

2019/08/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編輯配圖,這不是我家豆豆。Source: pxhere
雖然幸福和苦難聽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活狀態,但其實就感受而言,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去界定何為幸福,何為苦難。對每一個具體的個人來說,他們都有各自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對於幸福或是苦難的定義,而這些定義,往往就是一種感受。
套用一句唯心主義哲學著名的話:
幸福只有當你覺得幸福的時候,它才存在;同樣,苦難也只有當你覺得苦難的時候,它才存在。

幸福可以很簡單,在苦難中亦然

一切,其實都是感受的結果。
王安憶在我眼中,王安憶是中國當代數一數二的傑出作家。她的傑出,就在於她可以細膩地描寫出這樣虛無飄渺的感受,但是卻又扎實地成長在人心中的東西,例如她的著名的短篇小說〈蚌埠〉。
2013年於香港書展演講的中國作家王安憶。(香港貿發局影片截圖)
她寫的是插隊的知青生活,其中有一段是寫到她從插隊所在的貧窮的農村小村莊去省城合肥開會,途中經過蚌埠。
去過安徽的人都知道,蚌埠是一個中型城市,熱鬧但並不繁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典型的三線城市。這樣的城市,在「文革」期間,可以想像一定是灰暗破敗的,事實上也確實是。但是王安憶回憶了自己住進蚌埠一家普通的招待所的感受,那是我看過的最平淡而又深刻的內心描寫。她寫晚上回到房間上床關燈,準備睡覺:
有燈光透過棉布窗簾映進房間,這種微明的夜晚也是熟悉的。半醒之中,心裡浮起一個明晰的思想,那就是,這世界依然有著正常的生活,一種不是享樂卻也絕不受苦的生活。我們這些被拋在動盪的世事裡,不知何始,不知何終的孩子們,就是在蚌埠,這個中轉的城市,度過了一個溫存的夜晚。
偉大的文學家,就是可以用筆,大到寫出一個時代,小到寫出人性的細微之處。這一段描寫,就已經具有這樣的書寫格局。為什麼這麼說呢?了解「文革」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實那是一個極為殘酷的時代,生活中按理說不可能有什麼「幸福」可言。就是在〈蚌埠〉中的主人公,其實也是從上海那樣的大城市,下放到窮鄉僻壤,吃盡了苦頭的人。
按理說,這樣的人,他們體會到的,應當是無窮無盡的苦難。可是生活不是這麼簡單,在王安憶的筆下,僅僅是一個比農村環境好一些的城市,一個能有乾淨的床單的房間,就已經是回到「正常的生活」。而僅僅能回到「正常的生活」,就令人感到如此的「溫存」。這種溫存的感受,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幸福感。王安憶在小說中乾淨俐落地總結為:
「幸福生活很簡單,就是洗一個熱水澡。」

反抗者追求理想的實現,不是一時的感受

再沒有什麼,比這樣的內心刻畫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歷史和社會的了。
通過這樣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反抗心理,其實是很難形成的,因為不管是多麼動盪的社會,總也會有安靜的一個角落,在那樣的角落,因為有著跟動盪的外面的世界的對比,你可以很容易在苦難中找到幸福。其實,那不是真正的幸福,那是你感受到的幸福。
但是對很多人來說,能有這樣的感受就足夠讓他們留戀和滿足的了,如果因為反抗,連這樣的感受也失去了,他們會覺得得不償失。
所以,反抗,通常不是因為幸福或者苦難這樣的感受形成的,因為你總是能找到幸福。真正的反抗者,一定還是那些內心中有精神世界意義上的理想的人。他們無所謂幸福還是苦難,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超越感覺的東西,這個東西那就是理性。
理性會幫助這些人領悟到,很多幸福,其實不是幸福,那只是一種感受而已,真的幸福,不能建立在感受上,而是要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可以恆久存在的基礎上。於是,那個基礎,而不是「幸福」,才是反抗者追求的目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王丹
王丹
一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致力于做一個温和,堅定,有建設性的政治反對派;期待未来的中國,能夠重建政治秩序和生活秩序。為北美,港臺多家媒體撰寫專欄。出版有《王丹獄中回憶錄》,《王丹觀點》,《聽風隨筆》,《在梵谷的星空下沈思》,《我異鄉人的身份逐漸清晰》等政治,歷史,文學著作二十餘種,曾為臺北市駐市作家,並獲首屆世界華文文學獎詩歌首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