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一般戰略研究者的盲點part5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讓我們回想一下,許多講述戰史的書籍,以及將領的回憶錄,是不是都有一種敘事法,將發生的景象合乎邏輯化?這就是這篇的主旨,一般人閱讀戰史相關類的東西,極容易進入的盲點,那就是人性。
人性,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去看事情的,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為的是實際利益還是情緒的滿足。換句話說,我們想解開戰爭迷霧,了解一場戰爭中發生的大小事,是不可能的。筆者的意思是,不想老要從戰史中找到一場戰爭的關鍵,從而認定這就是真實,其他的都是假的,不確實的。
這種人很多,常常在BBS的群組中出現,筆者只是覺得,要是這些人有多一點的社會經驗,再把生活中應對的人際關係跟利益關係拿來運用,或許可以更精準地掌握到戰史中的脈絡。
為何說是脈絡?打個比方,希特勒揮軍高加索油田,是他深思熟慮的打算,還是臨機一動的想法?是因為他考慮到戰略層級的後勤補保,還是單純的認為兵分三路也可輕易對付蘇俄?還是他真得了阿茲海默,腦筋開始轉不過來?
筆者的意思是,你我怎麼會知道希特勒當時在想什麼?既沒有留下日記(就算有也搞不好是代寫或是自我幻想),身邊的重要人物也沒幾個人留下隻字片語,最貼近的將領回憶錄,也不是站在希老闆的立場。既然如此,我們就只能從表面的狀況去推測,然後在現代要求自己別犯相同的錯誤嗎?
筆者並不是這樣想的,有在上班的讀者應該也知道,或多或少聽過,老闆捨棄了最佳的業務手段,採取了幾近低能的手法,最後不僅沒搶到訂單,還讓手下不滿離去。請問,這是老闆自己蠢到爆的錯,還是另有隱情。真相其實是某金主電話施壓,還是某市議員關切,又或遇到了黑道暴力威脅?
這沒講誰知道,但久了你我都知道,很多決策來自於小小的誤差,這些誤差都來自各方當事人自己的觀點。回過頭來想,又有誰知道,當初進攻高加索的計畫,是否事前就在德國的某場工業鉅子聚會後,跟希特勒做了私人會面,並予以施加壓力,反正希特勒也不會真的知道技術問題,相信了這些老闆的承諾或是恐嚇呢?
當我們看戰史的時候,越順暢的紀錄就越值得推敲玩味,並不是說要把一切的歷史都陰謀論化,而是許多看似合理的推論,其實背後並不單純,只是我們事後去看,總覺得歷史是單線前進。也因此希特勒的南向計畫,可以做為我們參考,但並不能當作全部的依據。
因為實際上活著的每個人都有影響,像是近來國軍事務出包一堆,卻又國防布一面面,這真的只是單純的軍紀問題嗎?這種問題大多是結構造成,使得整個組織龐大化,利益糾結化,但即使破綻百出與醜聞連連,整個組織仍然有一些共同的目標在。
這些東西,在古老的時候可以歸於強大的君王或將領,運用自己優秀的手腕或是殘忍的作法處理。但今天不行,或者說這種富有魅力的人物,本身就是透過各種折衝,協調利益到各方可接受,數量本來就少之又少。
在民主化的台灣,我們可以簡單的一句話,或是單純的一些變革,去推動巨大的改革嗎?用膝蓋想也知道不可能。對既得利益者來說,那就是原有的生活被毀滅,被清算到三代人都爬不起來,會抵死反抗才是合理的。
筆者為何講這些?因為台灣太多自稱研究戰略者,根本沒有去研究其他方面的東西,諸如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的東西。所以講到改革,說的都比唱得好聽,再怎樣良好的策略一定都推不動,受到重重的阻力,甚至是同陣營的反對聲音。結果就斷言,這一定都是別人的錯,不是他人太愚蠢不明白,就是受到民粹影響不清楚,反正都不是自己太過剛愎自用的錯。
請各位讀者想想,要在真實的世界中蓋出一座工廠,需要多少的人力與物力,蓋好的工廠有多少效能,需要聘請怎樣的人才管理,人事的安排與鬥爭會不會造成影響,其最後的結果,是否能產出對國家、戰爭有益的成果?
這真的是打電動,點下滑鼠就會生出來的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4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