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者: 強納森‧海德特, 葛瑞格‧路加諾夫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0/02/29
現在的年輕人啊......!?
诶不是,我也才剛過三字頭。
看這本書時,有種跟我又隔了個世代的感覺,自以為還沒思想老化,卻也覺得無法理解某些更年輕世代的想法,書中主要以美國大學生為主要例子,像是以暴力抗議政治不正確的演講、驅逐會讓人"受傷"的教師或課程內容、禁止某些「不安全」的事物(花生,因為會過敏),諸如此類,過度要求政治正確的行為,回頭檢視台灣,沒印象有這麼超過的現象,但也似乎有些端倪,脆弱的玻璃心會是下個世代的普遍狀態嗎?
書中的核心圍繞在前三章的三個要素,後續的章節即是以這三個要素,去解釋一些事件的發生與現象。
(1)「脆弱」的謬誤: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
書中以塔伯雷的「反脆弱」為例,人不是不能承受傷害的,經歷鍛鍊後,人會變得強壯,身心皆然,如果移除了所有可見的潛在風險,換來的不是安全,而是無法抵抗外來風雨的玻璃個體。
(2)「情緒推理」的謬誤:永遠信任自己的感覺。
我們能感覺到痛苦,使我們遠離傷害,但如果痛苦是來自內心呢?雖然說現代生活壓力山大,導致許多人有著躁鬱症、憂鬱症等心理疾病,但你很痛苦跟你真的有生病是兩回事。
書中提到的「微侵犯」是說,你覺得別人冒犯了你,歧視你是女性(或黑人、亞洲人等自己代標籤),但其實對方並不是那個意思,而是你自己過於敏感,讓對方話語中的小歧意傷了自己。
(3)「我們」VS「他們」的謬誤: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
誰是我們?誰又是他們?書中提的兩種認同政治,決定了我們會把他人看作敵人還是盟友,也就是共同人性/敵人認同政治,當我們看的是雙方的共同點,就能跨過對立變成我們,我們都是愛台灣、都是南部人、飲料都喝無糖......嗯?
共同敵人則是當我們都排斥某件事,就該一起來反抗,我們都討厭小粉紅、都討厭川普、都討厭有錢人,於是全世界都可以是敵人。
讀這本的時候我在想,政治正確的話題就一定要政治正確嗎,沒看到台灣有出現如書中一樣的事件,但也不是沒有跡象,有時候會覺得一些人的反應激烈,無法接受冒犯,甚至我自己有時沒留意也會如此,不知道是不是我們都有顆看不見的玻璃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89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