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走在時光倒流的軌道上: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

2020/10/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經過長達16年的整修,2020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掀開神秘面紗的鐵道部園區,
風華絕代的昔日鐵道部廳舍正門口。
多年來,此區荒蕪一片,行過臺北車站、北門一帶,不免好奇: 這裡的從前與過去... 而此刻,這裡不再破敗寥落,一反過往無人聞問與理解的落寞及神秘、重現它的昔日風華--這裡現名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距今一世紀前的1918年竣工時,名喚「鐵道部廳舍第一期」、隸屬於日治時期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即現今的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轄下。
打從去年不知何時偶然路過這裡,就赫然發現一幢優雅而大器的紅磚建築躍然眼前,差點讓我忘記了此處從前的頹圮。費時整修、被還以當年面貌的鐵道部廳舍,建築物裡面到底又是甚麼樣子呢... 還未對外開放時每每路過它、總想著有朝一日要踏進去,今天趁著國慶連假得空、終於實現了這個想法...
與北門比間而站,隔著馬路遠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
紅磚建築是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廳舍、左側後方連接廳舍的木造建築則是食堂。
我雖然不是鐵道迷,更不是建築專業人士;但是,對於觀看與鐵道有關的史料或物件、以及探究昔日老建築在今日顯得特別的優美與細節,始終興味津津、樂此不疲。
踏入建築內部、還沒走到售票處買票前映入眼簾的第一幕,就是這座樓梯。木製扶把低調散發出優雅而溫潤的質感,雖然隔著遊客止步的線只能遠觀、不能直接摸著扶把拾級而上,也能用視覺感受老建築細膩耐看、無可取代的風韻。買票進場參觀前、或是參觀完步出出口後,建議在這樓梯前駐足、靜靜欣賞一會兒。
一樓有數個小房間(展區)、分別展示不同的鐵道歷史相關珍貴史料、舊文物、老照片等等。不過,連假下午扶老攜幼親子同行的遊客眾多,想要逐一慢慢近近地細看,老實說是有點困難的。即使如此還是用新入手的相機捕捉了幾個很有味道的老物件,比如這只時鐘。
一樓所有展區讓我最有感的,其實是--莒光號車廂。沒想到在博物館裡走進了久違的莒光號車廂裡(真的太久沒搭臺鐵了啊)。莒光號,承載我遙遠卻依然深刻的返鄉記憶--打從讀專科時期起就從南部北漂到臺北謀生打拼的父親、在成家後的頭幾年尚未買車自駕,於是,逢年過節,在還沒有高鐵的那些年,買臺鐵火車票帶妻小返回臺南老家就是他回鄉的首選方式(真的搶不到理想時段的火車票時、就改搭野雞車在高速公路慢慢一路塞車回臺南)。所以童年被爸媽牽著搭過數不清記不得次數的莒光號,對車廂裡的藍色絨布座椅、鐵製茶水架、頭頂上擱行李的鐵架、車窗上方中央白底藍字的座位號碼標示,懷有難以言喻的印象與情感。這一展間直接搬來一截莒光號車廂、原汁原味的復刻重現,真是瞬間觸動我勾起成長歲月中、那段時常與家人搭火車南來北往的鐵道回憶。
以前的臺北車站(現已被拆除不復存)。
二樓人氣最旺、最吸睛的莫過於一天中有多場定時動態表演的鐵道動態模型展區了。縮小但精緻重現70~90年代的臺北車站以及周邊,自然也包括北門、鐵道部廳舍、中華路與難忘的中華商場局部... 又是童年憶往被一股腦傾巢翻出的經典場景啊!那是鐵路尚未地下化、過某些馬路時需要在平交道柵欄前停看聽的年代,臺北車站後方地面上還有一條條鐵軌、一排排月台,新光三越那些高樓還沒蓋起來、好幾座天橋交錯圍繞著矮矮的臺北車站佇在街頭...
二樓鐵道動態模型展區,切換成夜景很迷人。這一角是
令我懷念特別多、童年常跟家人去逛的中華商場一帶。
雖然這一切現象景物,隨著鐵路逐步地下化、捷運的誕生而消逝,但唯妙唯肖的模型區,讓這一切在大家眼前活靈活現的復活了!而展區的「出車」表演更是讓現場的大小朋友們看得目不轉睛,特別是切換成華燈初上的夜景模式時,總惹得全場瞬間一陣驚呼,非常有趣。
夜景模式下,重現往日尚未地下化的、舊臺北車站月台。
趁無人的短短一瞬趕緊拍下的二樓展區一景。石膏雕花的建築裝飾細節,雍容華美。
遺憾因為場內人潮不時洶湧、沒在現場仔細查找細究這建築裝飾細節極唯美耐看的展區,以前的用途為何...按這房間呈現出的氣勢與狀態來看,可能是大官的辦公室之類?在網路上一時也搜不到資訊,就...不多說明,且從照片去窺看這白色石膏雕飾與室內燈光、戶外自然光相互交映出的美好吧。
其實還有不少具備教育功能、以及能讓親子互動的寓教於樂展區,因為今天人多就沒擠過去看了...走出這幢建築,算是把它塵封多年的神秘面紗揭開了大半,過了穿越時空、時光倒流的回憶之癮,也能稱得上是一趟感觸不少、懷念特多的時空旅行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5會員
137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