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攝影| 我是你的攝影師 Simon

2021/01/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曾經思考過,攝影對我是甚麼?短暫拿來逃離世界的紛擾?另外一個興趣或是留下你我的回憶?看著留下又離開的那些親朋好友們。重新翻起相片,裡面除了畫面以外,純真。
小時候家中有一台底片相機,在那個拍一張就少一張照片的時代,太小的我還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拍一張少一張,說的不只是底片實體的捲數,也代表時間流逝。
在一切都很珍貴的年代,拍照變得很單純,出遊的合照,好山好水的風景,偶而看到相館裡面那些大景的風景照,我會想著如何拍得像這樣,那些看似很高級的相機,一堆無法理解的參數,那時的攝影離我好遠好遠。
我們所認知的數位世界,拉近了我與攝影的距離,那些美景隨著科技的進步,離我們越來越近。攝影不再是人們口中難以碰觸的行業。
網美的人像、強大的濾鏡、越來越高的相機與手機科技,人們開始將攝影變成當成塑造自己形象的工具,曾經那些單純紀錄的工具,不再只是純真的紀錄而已。
方便的世代,連攝影師這行業,也成為大家口中的”拍照的人”,而攝影師本身也越來越困惑。
風格是否代表攝影師的一切?
接案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跟客戶說:請你確認過風格是否你所喜愛的..............
這樣的論述不只是說明著,攝影師的個性,也透露出隨著攝影越來越普及,大家對於美的認知,不盡相同,很多時候攝影師只是為了避免,拍出來的跟客戶看到的,是否接近,避免日後的客訴。
可是攝影美學的本質,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我們只是把他歸納起來,讓客人挑選大宗的比例罷了。
雖是如此,但又有多少人願意坐下來與你討論自身的攝影風格與拍攝理念,多半的人還是從直覺去選擇,久了以後,靠感覺這一回事,似乎是拿來解釋攝影風格的一切。

我的風格?

成長背景與自身的專業,讓我成為絕對感性與理性的混合體,曾經對於色彩有種迷戀。甚至為了它, 還修了色彩學與色彩心理學,對於作品的呈現,我總是喜歡將我看到用可以讓他人理解的方式拍下,更多時候拍下感受,才是我更想表達的意義。
在理知與感知交錯著,常有在作品上,我不刻意修色,甚至刻意留下瑕疵。
在理知,因為專長的關係,往往相機的規格對我總是起不了多少興趣,那樣的強度科技,早在上市前,就已經被決定了,那利用他拍攝出的東西呢?也決定了嗎?
拍攝強調合理的事情,我討厭無中生有,過度美化,舒服適中,或許是因為我個性的關係,也鮮少拍攝過於誇張的畫面,這樣的我,漸漸將自己的個性,藏於相片之中。
在感知的部分,我喜歡拍下感人的時候,生活的細節,那怕笑得多誇張,摔的多醜,對於我來說,那些就是我小時候常感受到的”溫度”。
晃動、黑白、失焦,對我來說,能呈現我的感知,它就是我要的畫面
沒有刻意,就這樣簡單的溫度感
那些我會跟著在幕後一起笑的畫面,一次又一次總是讓人感受療癒感。
構圖靠感知,調色靠理知,就這樣互相交錯在我的作品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疊,以往瘋狂拍攝的日子,讓我更懂得慢下一切,體會週遭的生活與事物,如果真的不如自己的想法的作品,我寧願選擇不拍。

我的作品

如非要定義,我會說,理知感知的混合體存在我的作品中。
當我首次拿起相機時,處於底片時代,而大量拍攝時反而在數位時代。我的作品看起來像一般數位拍攝,卻又常常帶點底片風情,一點點,不太重,就如同我一樣,一點點頑皮,但不會過頭。
一點點的底片感
早期與家人生活的經驗,一起觀看美劇,而到了學生時代,日劇開始大量進到我們的世界,而現在卻是韓劇當道。
輕色調的韓式風格
這樣畫面的衝突與色調介於,美式帶點日韓味道,完全呈現出在我的作品之中,生活中我所接觸的事物。來到現在,各式各樣的劇劇與電影的色彩,甚至懷舊風格當道,在我心裡產生另類的撞擊。

當風格可以模仿,而不再只是攝影師內心的想法時

隨著龐大的資訊與技術交流,拍攝風格,不再是某些人的單一技術,而是抓取大眾喜愛的標準化。
以至於我們越來越無法定義拍攝的風格,而又回到最初所談的,當風格不再是唯一的標準時,人們是否願意坐下來,好好聽著攝影師們對於影像的堅持與專業呢?
還是如之前所說的,我們只是個照相的,而你們只需要我們將你所要的畫面呈現出來而已。這樣沒有靈魂的照片,它還能稱為攝影嗎?
你知道台灣每個月幾乎都有路跑比賽嗎?你知道一場21公里的半程馬拉松能在一小時完賽,你必須3分鐘跑一公里,3分鐘也等於泡一碗泡麵的時間,就能跑一公里。2020我開始參加路跑活動,那時的我們憑著一股傻勁跑著。這是我的跑步紀錄,它持續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