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實務】該如何做好一個「知識型」策展?(前篇-單元規劃)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年來策展已成顯學,但不同的主題類型,還是有挺多實務上的差異。
近十年來,展覽的數量可說是直線飆升,從以往只有博物館或文史單位才能策展,演變成「誰都可以策展」的齊頭式平等(咦)。
但這絕對不是壞事。
畢竟「看展覽」這種藝文行為逐漸變得跟「看電影」一樣普及,增添了許多商業娛樂消費,而線下活動的參與度提升,也使得策展行銷蓬勃發展。
若以目前的主題類型來說,我會將其分為「知識型」、「活動型」與「商業型」策展。
  • 「知識型」泛指藝術類、文化類、學術類...等著重『教育傳達』的展覽。
  • 「活動型」泛指節慶類、運動類、展演類...等著重『現場效果』的展覽。
  • 「商業型」泛指銷售貿易、發表會、快閃店...等著重『銷售推廣』的展覽
很幸運地,我的專案經歷2012~2019年在「科普品牌」以「知識型」策展為主,2008~2012年在「音樂品牌」以「活動型」策展為主。而大學剛畢業那幾年,也待過整合行銷公司做「商業型」策展。
所以,在「策展」這名詞越來越廣義的趨勢下,我覺得應該針對不同的主題內容,拆解出不同層面的企劃重點。
希望讓大家更了解「策展」的專業領域,以及更多元的職涯探索。
首先來聊聊「知識型」策展的核心價值。
如題,知識型展覽的主要目標就是「教育傳達」,也就是讓人認識或學習到原本不知道的知識。
最重要的,是「引發」人們想要認識或學習的「興趣」。
該如何把艱澀的文史、科研內容深入淺出地呈現?不僅讓人想來看,還要留下印象?甚至日後會主動搜尋更多的知識資訊?
得讓學習者先產生意願,才能獲得教育的意義,不然就只是看過就忘了。

接著,讓我們看看依據工作排程所需的企畫重點:
  • 【前期 】展示單元的內容彙整、梳理與提煉
  • 【中期 】展示空間的動線規劃,與視覺感官的節奏設計
  • 【後期 】展示手法的語彙轉譯,與虛實情境的體驗塑造
第一步,展示單元不是全都放進去,而是先進行教材設計。
秘訣就是,試著將「教科書變成故事書」!
在知識型策展的背後,往往有專業的博士或學者擔任顧問,也會有許多研究論文、學術書籍等作為內容資料。
但畢竟民眾是來看展而不是看書...

就像一位好學生不一定是個好老師。
就像,你自己很會念書,也不代表你會教別人念書。所以就如同教材的設計,必須先針對展示單元做彙整、梳理與提煉。
以下,讓我們進入實務面的第一關:該如何企劃知識型的展示單元?

《知識型策展》前期:Step.1 展示單元系統化

企劃的第一步,就是「展示單元系統化」,把現有眾多資訊拆解成單元列表,才能逐步系統性的調整與優化。
基本做法是將主要書籍的目錄,依據主標、副標、次標、子標等架構製成excel表格。
初步使整體內容一目瞭然,也讓團隊容易進行討論,且有了展示單元的架構表格,後方還可附錄該單元已定的展件尺寸或規格。
這就是我以往拿到學術資料後,展開為大綱列表的第一項功課。
如以下圖片參考:
2016 中國天津海洋博物館-展陳大綱列表
2019 中國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展陳大綱列表

《知識型策展》前期:Step.2 單元內容強弱化

展示單元的優化過程,要保留哪些?著重哪些?削減哪些?
這通常需要不同立場的專業人士參與討論。像是學者顧問、博物館方、策展企劃、展示設計、甚至行銷部門等。
但除非其中有主導性很強的人來決策,不然剛開始討論時,大家都會有點不知該從何下手。 (愛裝客氣也是)
因此,個人建議可以先用五種比較法,來做內容取捨:
  1. 「一定要讓人知道的單元 v.s 很想讓人知道的單元」
  2. 「一定要擺在某處的單元 v.s 可以調整順序的單元」
  3. 「一定要全部說完的單元 v.s 可以簡單帶過的單元」
  4. 「一定要這次呈現的單元 v.s 可以之後再講的單元」
  5. 「觀眾不太知道的單元 v.s 觀眾很想知道的單元」
點是每個單元比例的「強弱化」,讓內容更加精簡提煉。
雖然每個單元可能都很重要,但展場面積有限,人的注意力也有限,還是得避免資訊量過於龐大,造成觀眾不易吸收。
再次強調,觀眾是來看展的,不是來看書的。
能引起觀眾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才是單元企劃階段的專業境界。

《知識型策展》前期:Step.3 單元故事線梳理

注意,這是在經過上一步的去蕪存菁之後,在尚未進入「空間設計」與「風格手法」之前,還需「梳理順序」的重要過程。
所謂的「故事線」,就是觀眾從進場到出口、逐漸理解展示脈絡的結構。
你可以很簡單地企劃,也可以絞盡腦汁重新組合。
尤其是定期要舉辦的常設展覽,如果故事線每年都一樣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膩、也不容易有驚喜。
所以,請想像自己是一位說書人:你會怎麼表達這個故事?
你可以線性述說,也可以用倒敘法、或是插敘法;可以從最早的起源講起,也可以從其中的謎團展開。
個人建議可用三種故事線做梳理:
時間軸故事線
以正常時序為主。 譬如跟著演化年代呈現:二疊紀、三疊紀、侏儸紀、白堊紀等,或是順著作者的生平沿革、從少年到鬢髮。是自然類或文化類展覽的常見作法。
主題性故事線
以不同主題作為區分,譬如地理區域分布:美洲、歐洲、亞洲等,或是創作類型的不同,如雕塑、畫作、影像等。是藝術類或創作類展覽的常見作法。
原創性故事線
屬於重新定義的世界觀,有時會輔以正常的時間軸。譬如"失戀博物館"的各種愛情面貌,或是某某公仔或插畫人物的幻想式生活。是原創IP角色或新興議題的常見作法。
讓知識變得易親近而不無趣,是「知識型策展」的首要課題。
在經過前期單元企劃之後,中後期的空間設計與手法轉譯,才會更有脈絡依循。
內容其實有點多...後續會再分兩三篇跟大家分享囉!
(揮手緩慢下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1會員
113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