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卡達克古典舞流派

在這章大家或許會對一連串「誰是誰的兒子、誰是誰的兄弟、兒子的兒子做了什麼孫子又做了什麼…」感到頭昏眼花,我懂(拍肩)但一定要這樣介紹,因為這個章節重點是Gharana。Gharana / School / 流派,它的字根ghar是「家」。
英國殖民一段時間後,認為印度當地的舞蹈色情、粗俗而過時,因而下令禁舞,這些知識與技藝被少數的樂師與舞者保留下來,人們不能公開推廣,只能偷偷地在家裡傳授,從而發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因此對印度的表演藝術來說,特別是仍保留師徒制傳統的,與其說流派,不如說是「家族風格」。
知識的意義在於傳遞-歡迎分享引用,唯請來信告知並註名出處。
在這個章節我們會介紹三個今日主要流行的派別:勒克瑙派、齋浦爾派、以及瓦拉納西派。
勒克瑙派 Lucknow Ghanrana
出身於北方邦阿拉哈巴德的伊許瓦利.普薩德Ishwari Prasad是勒克瑙派公認的創始者。據說某日克里希納出現在他的夢中,命令伊許瓦利以《Bhagawata 薄迦梵往世書》裡的故事來振興卡達克舞蹈。因此伊許瓦利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安達古Adaguji、卡達古Khadaguji、與圖拉朗Tularamji學習卡達克舞蹈,並展示克里希納的神話故事。
伊許瓦利在105歲的時候被毒蛇攻擊身亡,他的妻子隨之自焚殉葬(Sati, 註1),受到這個事故的打擊,圖拉朗從此遠離俗世、卡達古放棄跳舞,只有安達古將這個藝術傳承下去,授予三個兒子:普拉喀什Prakashji、達雅爾Dayalji、哈里羅爾Harilalji。普拉喀什被阿瑟夫德大君(Nawab Asafud Daulah 註2)任命為宮廷舞者,曾作《普拉喀什之書Pothi Prakash》卻不幸被焚毀而失傳。
圖片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saf-ud-Daula
普拉喀什有三個兒子:杜爾迦Durga Prasadji、塔庫爾Thakur Prasadji、曼Manji,曼被賜姓為Singh(獅子),但在舞蹈成就上,塔庫爾是其中較有名望的。他所作的Ganesh Paran(Ganesh:象神,paran:以低音雙面鼓的聲音編作較為有力的音節和技巧小段)非常受歡迎,更被指派為瓦吉德阿里夏大君(註3)的舞蹈導師。另外,由杜爾迦的三個兒子:賓達丁Bindadeenji、迦爾卡Kalka Prasadji、百隆Bhairon Prasadji開始,這個家族取得了Maharaj(國王,意為舞蹈之王)的賜姓。
賓達丁的才華出眾,編作超過一千五百首款款深情的敦木里(Thumri)、更將坐姿舞蹈帶入,讓「坐著說書Bhava Batana 註4)」的表演方式從此蔚為風潮。迦爾卡有三個兒子:阿吉薔Achchan Maharaj、拉褚Lachchhu Maharaj、商浦Shambhu Maharaj,當代的勒克瑙傳奇,伯居Birju Maharaj即為阿吉薔的獨子,伯居的舅舅商浦有兩個兒子,克里希納摩汗Krishna Mohan Maharaj與朗姆摩汗Ram Mohan Maharaj,一同繼承家族衣缽。
勒克瑙派在卡達克三大流派中表現卓越,肢體表現豐富,常以富含許多動作技巧的Toda / Tukda小段作為演出,相對而言,腳步的技巧在這些小段中重要性較低。優雅、柔軟、穩定的身體流動是這個流派的主要特色。
常見的表演主題有:
借用塔布拉鼓音節所作的Toda(常見音節Ta thei tat)、借用低音雙面鼓音節所作的Paran(常見音節Dhatak Thunga、Kitatak Thun thun natitata),借用風雨雷水、蟲鳴鳥叫等自然界聲音的Parmelu(常見音節Dhilang, Thri, Jhanak...)等,是勒克瑙派舞者經常用以創作技巧性舞蹈的音節。
在慢速中表演的優雅站姿That、令觀眾感受到極具亮場效果而技巧性豐富的Gat Nikas、及具故事性的Gat Bhava;至於透過詩詞帶入情緒的技巧小段Kavita,在今日的勒克瑙派已不復見,多以同樣揉合故事情感與肢體技巧的敦木里Thumri取代。
以浪漫故事為主軸、邊唱邊演的敦木里短劇Thumri Bhav在賓達丁的手中獲得闡揚,這樣的表演方式,可說是唯勒克瑙派只此一家的獨門功夫。

註1:在印度神話中,薩蒂Sati是濕婆的第一個妻子,因不甘丈夫為自己的父親Daksh所辱而投身於火中自盡,她的靈魂轉世為Parvati雪山女神後與濕婆再度結為連理,這段故事被當作女子貞潔的象徵,並在民間演變成為死去丈夫自焚殉身的社會習俗。
註2:勒克瑙印度之珠的美名,要歸功於阿瑟夫德大君(Nawab Asafud Daulah,1775-1797),奧德邦國的第四任統治者,他將邦國首都從法札巴德Faizabad遷至勒克瑙,興建許多輝煌的紀念碑、花園、階井、運河與迷宮等等在當時被譽為奇蹟的建築,留存至今,是讓勒克瑙成為建築、藝術與詩歌文化中心的重要推手。
註3:瓦吉德阿里夏Nawab Wajid Ali Shah是第十一任大君。他大力推動卡達克舞蹈的深化,更身體力行,形塑出今日卡達克舞蹈的形式與面貌。
註4:Bhava(或Bhav)是一個梵文詞彙,意指一種狀態;它可能是一個存有、可能是一個習慣,可能是一種性格、一個意圖,也可能是一種感受與展現方式;在《劇論》的論述脈絡裡可以將bhava理解為「情感」。Batana則是「說」,一種敘事陳述式的說話,語言是batana,眼神是batana,手勢肢體等也可以是batana。坐姿舞蹈Bhava Batana只能用手勢和表情表演,因此,舞者說書指事的學養、生命經驗的累積都會影響到這項表演的說服力。即興說書Baithak是坐姿舞蹈的即興形式,只有經驗豐富的舞者能夠依據當下聽到的詞句作出符合情境的回應。



齋浦爾派 Jaipur Gharana
齋浦爾是卡達克舞蹈中最古老的流派,因此不像一脈單傳的勒克瑙派,齋浦爾派裡有許多來自不同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及他們背後的風格與傳奇。
傳說中,巴努Bhanuji是從聖人的手中習得陽剛舞蹈(Tandava 註1)而創立了齋浦爾派。他的兒子瑪汝Maluji習得父親的技藝並傳承予第三代羅汝Laluji和堪胡Kanhuji,堪胡自維達萬聖城(Vridavan註2)帶回了克里希納詩歌(Natwari Nritya 註3),他的兩個兒子:吉塔Geedhaji掌握了陽剛舞蹈的精隨,而薛賈Shejaji則擅長陰柔風格(Lasya)。吉塔有五個孩子,其中杜哈Dulhaji最為出色,無論陽剛、陰柔都能演繹至善,他後來搬遷至齋浦爾,作為長居之地。
他的兩個孩子,哈里Hari Prasad與哈努曼Hanuman Prasad更被指派至齋浦爾宮廷的藝術司(Gunjian Khana)任職,同一時期的勒克瑙宮廷,賓達丁也正大放異彩。這對兄弟被當時的人們盛譽,擁有神靈之美(Dev Pari)。這份殊榮由哈努曼的三個兒子繼承,摩汗朗爾MohanLalji、吉蘭杰朗爾Chiranjilalji、以及納蘭揚普薩德Narayan Prasadji。納蘭揚被認為是此時期的代表者。他的兩個兒子,被暱稱為「月亮Chand」的洽蘭Charan Girdhar、以及被暱稱為「印度聖羅勒Tulsi」的泰吉普喀許Tejprakash承繼父輩衣缽,移居至藝術薈萃的德里。
受到了哈里與哈努曼兩兄弟進入宮廷服務的殊榮影響,他們的許多親戚都加入了這個行列,讓齋浦爾的卡達克舞蹈在此地更加蓬勃發展、開枝散葉。
同輩的家族舞者,如尚姆朗爾Shyamlal、朱尼朗爾Chunnilal Prasad、杜爾迦普薩德Durga Prasad、以及古瓦譚朗爾Govardhanlalji。
朱尼朗爾的兩個兒子齋朗爾Jailalji與蘇德普薩德Sunder Prasadji是相當出色的舞者,特別的是,除了接受本派訓練外,他們更曾向勒克瑙派的賓達丁取經,豐富自己的舞學涵養。齋朗爾有一位兒子,朗姆古帕爾Ram Gopalji與一位以日常練習(Taiyari 註4)與旋轉著稱的女兒:齋庫瑪里Jaikumari(註5)。
宮廷舞者兄弟之一.哈努曼的兒子納蘭揚,有兩位叔叔庫丹朗爾Pt. Kundanlal與蘇德朗爾Sunder Lal。庫丹朗爾在德里的國立卡達克學院擔任敘事性舞蹈的導師,他有兩個兒子:法塔辛Fateh Singh與後來成為齋浦爾派傳奇的-羅杰德拉.甘迦尼Pt. Rajendra Gangani。在這個家族中,蘇德朗爾在古吉拉特邦第二大城巴羅達的M.S.大學教授卡達克舞蹈超過四十年,在他的五個兒子中,哈里許Harish Gangani和賈格帝許Jagadish Gangani是練習得比較好的。
齋浦爾派卡達克舞蹈,圍繞著傳統印度教的主題展演。由於拉賈斯坦邦的統治者信奉印度教、加上大多數的舞者都與宮廷一系有所關連,這便是何以卡達克舞蹈裡最古老、傳統的作品能被完整地保存在這個流派的原因
齋浦爾派的師祖們偏好將肢體訓練推向極快的速度,讓他們的展演看起來十分激昂。對於節奏感的訓練也特別注重,即便是低音雙面鼓的常見節奏中比較困難的幾種,如:十四拍Dhamar、十二拍Choutal、十一拍Rudra、二十八拍Brahma、十八拍Lakshmi、以及二十二拍Ashta Mangal…等,齋浦爾派的舞者們都必須能夠輕易掌握。
比起肢體動作的美感與呈現,齋浦爾派更重視腳步技巧的準確。在敘事性舞蹈中他們較常表演的項目是詩詞小段Kavita、借自低音雙面鼓的技巧小段Paran,喜歡編作特別狡猾而有趣的精彩節奏;偏好展現虔誠的表情與情感,因此比起浪漫的敦木里Thumri,齋浦爾派舞者多選擇與宗教相關的讚歌Bhajan來演出。


註1:在上一章我們解釋過Tandava / Tandav 的原意為活力、陽性以及神聖舞蹈,這個名詞首度在文獻出現的記錄是在《劇論 Natya Shatra》中提及濕婆之舞的時候,然而由於Tandav演出的主題不只是讚頌濕婆、也可能是其他的男性神祇,因此統一翻譯為陽剛舞蹈,或也可理解為陽剛讚歌。
註2:傳說中,克里希納出生於馬圖拉Mathura(位於北方邦,距離阿格拉約55公里),而童年則在11公里外的維達萬聖城所在區域度過,
註3:Krishna有Natwar的別稱,舞蹈中的Natwari一詞指涉與克里希納相關的各個小段和主題。這種舞蹈大多有著輕巧清脆的腳步與鈴聲(常用音節kran以編寫的舞訣就是克里希納主題的經典代表)。對整體的印度樂舞文化來說,濕婆是舞蹈之神,但與卡達克最為相關的神祇卻是擅長以優美的笛聲迷醉眾神與眾生、身邊圍繞著許多浪漫傳奇的克里希納;勒克瑙派的塔庫爾,瓦吉德阿里夏的舞蹈師父,曾將他教的舞蹈稱為Kathak Natwari Nritya。
註4:各種能夠增進舞蹈技巧、增進體力的練習,都稱為Tiyari。
註5:請參考這個網站https://nadsadhna.com/indian-music/dance-forms/biography-of-indian-dancers/ 對於齋庫瑪里、以及部份史上留名的舞者有簡單清楚的介紹。


瓦拉納西派 Benaras Gharana
最後一個較少為人知的,是瓦拉納西派,又稱賈納吉普薩德派Janaki Prasad Gharana。賈納吉是土生土長的瓦拉納西人,有許多學者推測,賈納吉的兄弟很可能是創立了瓦拉納西派塔布拉鼓打擊風格的鼓手.朗姆薩亞Pt. Ramsahaya。
朱尼朗爾Chunnilal(註:與齋浦爾派的朱尼朗爾同名不同姓)與父親從拉加斯坦移居至瓦拉納西,他原先是一位傑出的民俗舞蹈舞者,時常穿著女裝表演,這引起了賈納吉的注意。朱尼朗爾拜入賈納吉的門下,接受了十五年更有組織性、系統化的古典舞訓練,回到拉加斯坦後即被指派為比卡內爾Bikaner的宮廷舞者。
自朱尼朗爾一脈傳下來,都是當代相當傑出的舞蹈家,包含:他的兄弟杜哈朗姆Dulharamji,而杜哈朗姆則授予徒弟迦納許Ganesh Prasadji以及自己的三個兒子:畢哈里Biharilalji、希拉Heeralalji、普朗Puranlalji。迦納許的三個兒子:哈努曼Hanuman Prasadji(註:與齋浦爾派的哈努曼同名同姓,不同人)、詩瓦Shivalalji(註1)、果帕Pt. Gopalji。
果帕的兒子,克里希納庫馬Maharaj Krishna Kumar是近代的卡達克佼佼者之一,去世後更被追封蓮花士Padma Shree稱號(Maharaj的姓氏 / 稱號是宮廷賜與並可傳襲,Padma shree則是印度政府於1954年設立,特為對印度作出傑出貢獻的公民所頒發)。克里希納庫馬的兒子阿修克Ashok與其家人定居於德里。
克里希納庫馬Maharaj Krishna Kumar的珍貴影片記錄:
瓦拉納西派著重純技巧舞蹈、並偏好強烈情緒的表演(Satvika Bhava 註2)。他們特別注意每個音節能否確實表現,例如在「Tigdha digdig」的舞訣中,其他的舞者踩出四步,而瓦拉納西派的舞者會踩出六步以求如實重現每一個音。他們比別人使用更多的腳跟、以各種方法展現特別困難的腳功。(註3)
瓦拉納西派的瓦修克里希納Vishal Krishna展現腳步技巧:
註1:蘇克達Sukhdev是詩瓦Shivlalji的三位兒子中排行最大的,蘇克達的女兒悉達羅Sitara Devi獲獎無數,更曾赴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悉達羅的孫子瓦修克里希納Vishal Krishna是當前年輕世代最受矚目的舞者之一。
註2:《劇論》將bhava情感分為三大類,其中Satvika是透過生理表現傳達的強烈情緒,包含下列八種生理現象:sthamba僵住、sveda滲汗、romancha驚恐、svarabheda變聲、vepathu顫抖、vaivarnya臉色青白、asru哭泣與pralaya昏厥。
註3:印度人認為瓦拉納西是濕婆所造的城市,在這裡死去並化於恆河,能擺脫輪迴、獲得救贖,因而將此地奉為聖城。勒克瑙派的舞者披上蒙兀兒的面紗、齋浦爾派的舞者有印度教王公的風華、當代瓦拉納西派的舞者,便將濕婆作為自己的文化象徵。
讀本系列原為我們古典舞學生的訓練之一,然而我們希望更多人瞭解北印度樂舞文化因此公開分享,歡迎引用,唯請來信告知並註明出處。本系列架構大綱與主要內容來自 Puru Dadheech的Kathak Syllabi,唯因成書較早,些許內容在請示師父 Mahua Shankar 後略有調整,若有不足之處望請海涵並來信指正,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