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如果都能自我覺察就好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所謂「B型人格」包括四種子人格:自戀型、戲劇型、反社會型和邊緣型人格。當出現這種人格特質,但還沒到疾病程度時,叫做「人格傾向」;嚴重時就成了「人格違常(或稱人格疾患)」,例如反社會型人格違常。
不一定所有的B型人格都只會出現其中一種子人格;有更多的情況是,同時或多或少帶有這四種子人格的特質。
B型人格違常患者常常被誤以為是情感疾患(憂鬱症或躁鬱症等)而投藥;然而人格違常並非靠藥物就能治療的,需要透過長期諮商來改善。不過人格違常者通常都缺乏自我覺察能力,也就不太會主動就醫,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並且我想,基於他們不容撼動的自尊心,應該也不太願意面對並承認自己有人格違常(這部分只是個人推論)。不禁覺得衛生單位應該多多推廣人格疾患的測試量表和相關觀念,讓更多患者有自我覺察的可能,並讓身邊親友知道如何陪伴,如此一來想必可以造福社會。另外諮商沒有健保真的負擔太重,這也可以擬定一下配套(扯遠了)。

自戀型vs戲劇型人格

自戀型、戲劇型人格者的共同點是自我中心、覺得自己並非凡品、在意他人眼光,又有一顆極度易碎的玻璃心。
自戀型人格在日常中很容易遇得到;我也見過一些「疑似」戲劇型人格傾向者:說話內容之誇大,會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為了吸引他人目光在唬爛。至於較嚴重的戲劇型人格違常,我就比較沒遇過,也有點難想像他們行為背後的思考脈絡,也就是他們之所以會如此的原因:永遠沉浸於「扮演」一個角色,喜歡站上舞台享受聚光燈;低潮時則把自己塑造成孤獨的隱士並陷溺其中,卻無法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前後不一的狀況。

反社會型人格

自戀型、戲劇型人格者的共同點是自我中心、覺得自己並非凡品、在意他人眼光,又有一顆極度易碎的玻璃心。
自戀型人格在日常中很容易遇得到;我也見過一些「疑似」戲劇型人格傾向者:說話內容之誇大,會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為了吸引他人目光在唬爛。至於較嚴重的戲劇型人格違常,我就比較沒遇過,也有點難想像他們行為背後的思考脈絡,也就是他們之所以會如此的原因:永遠沉浸於「扮演」一個角色,喜歡站上舞台享受聚光燈;低潮時則把自己塑造成孤獨的隱士並陷溺其中,卻無法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前後不一的狀況。

邊緣型人格

光看描述就能感受到邊緣型人格的恐怖。他們永遠處於不安狀態,會因為「想像」身邊的人總有一天會背叛、離開自己,而產生強烈的恐懼和疑心病,不斷打電話向對方破口大罵、自殘、傷害自己;冷靜下來後又為了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不已,周而復始。他們的認知功能出現變異,在他們眼中,世事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因此在一段關係中,會覺得對方「若不是完全愛我,那就是完全不愛我」,陷入鬼打牆的情緒爆發。

看完這本書覺得長知識;但稍感不足的是,裡面大多是描述B型人格的現象和應對方式,較沒有這些人格的成因脈絡和深度剖析,這都是我非常好奇的地方。覺得它可以再寫長一點,兩百多頁有點太薄。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102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推薦參觀「嗑書小劇場」。「影劇馬鈴薯」、「走走吃吃」和「碎碎念有益身心健康」也歡迎來坐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