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丨湯瑪斯索威爾〈謬誤與真相〉:掀開招牌一窺名校的真面目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多年來台灣家長和學子對美國名校光環的崇拜始終不曾退潮,殊不知掀開鍋蓋裡面藏著許多被制度給黑的醜惡真相。作者在本書《謬誤與真相》的第四章裡告訴我們其實當名校生吃了多少悶虧。
1.選不到課畢不了業
教授排課可以按照個人方便選擇在甚麼時段開甚麼課程,以至於多數課程可能被安排在相同時段造成課程衝堂,讓學生難以在四年內修完必修課程,得花更多時間和金錢才能畢業。
2.被迫接受營養學分
教授為了自己職涯的推升,盡是開設與自己研究主題相關的課程,而非內容和質量符合通識教育的目標的課程。簡言之,學生可能修了許多雜學,卻沒機會學到真正有益於建立健全世界觀的學問。
3.衝著名校名師進去卻無法獲得相應的優質教育
研究型大學的教授都忙著做研究,讓研究生來承擔基礎教學,讓學生進了掛滿名師招牌的學校,實際上卻修不到名師的課(至少在念研究所之前,但並非人人都有意願且夠進入研究所)。順帶一提,教授積極做研究寫論文的原因,一來是為了自己的前途,二來是為了拉高學校的學術聲望。
4.眼睜睜不斷高漲學費
大學把所有支出都視為成本,以至於那些為了爭取排名而建設的非教學用設施(例如豪華宿舍或是休閒設施)、大而無用的硬體設備(例如使用率不高的系館、教室或體育場館)、效益低落的活動(例如全美巡迴的招生活動)等,都變成增加成本的元素,也是調漲學費的藉口。
5.不知為何申請被刷掉也不知為何申請被錄取
作者指出學校的招生標準非常主觀,所以不論學業或考試成績如何都可能被淘汰,因此常可聽聞學生被某校拒絕,卻被排名名次更高的學校錄取。另外種族多元性也是招生委員會重視的概念,所以委員會可以創造出他們喜歡的任何人口特質組合,為此去限制特定族裔學生的錄取人數。
6.錄取率低只好同時申請多間大學
錄取率低是學校為了維持篩選嚴格的聲譽,有利於取得較高的排名,導致明明已經接到了過多的申請卻還是持續招生,藉此才能拒絕夠多的人。而學生因此同時申請多間大學,徒增時間和金錢的負擔。
作者湯瑪斯索威爾分析這些現象主要是認證制度和政府政策造成的。學校為了獲得政府補助必須取得認證,而認證制度看重投入(例如圖書館的藏書量)多於產出(例如畢業生的成就),所以學校會投注大筆經費在容易量化的認證項目上,採用多樣高成本低效益的經營措施,加上組織內並沒有像企業裡的股東或股東會等人出來糾正它們的做法,所以讓決策者做出比較符合自身利益而非學生利益的的決定。被蒙在鼓裡的學生和納稅人們只能默默承受。
內容引用自:湯瑪斯索威爾〈謬誤與真相〉第四章p.151-213
15會員
64內容數
純粹翻譯一些自己關注的日本流行音樂,不針對特定的歌手或類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