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真實」也還原「真實」--《北方的南努克》觀後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情提要
這學期選了一門通識課--「文化影像賞析」,跟著老師動滋動欣賞紀錄片,用人文關懷的視角解析文化意象,抱持尊重的心同理弱勢文化的處境,發現世界上多元的族群和生活樣貌。
本次選課除了想要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其實也是打著上課兼找題材的算盤(笑),寫心得作業順便發觀後感,一舉兩得,真是精算師

【以下有雷,慎入】


不知道1922年「預告片」的概念出現了沒(維基百科上記錄最早的預告片似乎是在1913年出現),但筆者是沒有找到《北方的南努克》的預告片啦:D如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欣賞全片(片長近一小時二十分鐘)。
此外其實本片的原始版本是無聲紀錄片,然而已經習慣了現代影視,除了喜劇類型的默片以外,筆者實在有些難以長期專注於無聲畫面(即便內容吸引人),所以這邊放的是有配樂的版本。當然原版在網路上也找得到,不過就請自行搜尋囉。
《北方的南努克》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原因,第一是因為好奇。好奇小時候在學習英文字母「I」時,單字「Igloo」到底代表什麼樣的建築,好奇住在Igloo中的愛斯基摩人—在課堂上才知道,應該稱呼他們為因紐特人—過些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真的乘雪橇嗎?真的食生肉嗎?對蒼茫的冰天雪地裡發生的一切都備感好奇,這股單純的窮究之欲讓筆者在欣賞《北方的南努克》時,非但全神貫注,更覺時有所思—尤其是因紐特人的生存智慧和背後的演化脈絡
石頭為鍋,雪水為湯,在冰和雪的世界裡能夠用到的生活材料是如此貧乏,但就是利用這些有限的材料,因紐特人仍然生存下來了,更發展出小型的社會制度,以部落的形式凝聚眾人的力量,在我們難以想像的低溫之下,用血與肉摸索出獵物的足跡,手上僅有簡易的武器卻能成功獵捕到體型龐大的海豹、海象,依靠的不是多麼厲害的技術,而是因應環境下誕生的韌性
獵捕海豹
第二是惋惜。經老師提醒,得知本片實是請來演員重現因紐特人的生活習性,而非起初以為的「紀錄當下的現實」,訝異之餘,也不免思考「紀錄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筆者看過的紀錄片不多,只懂得紀錄片可貴在於「紀錄真實」,然而《北方的南努克》無疑是一部偉大的紀錄片,因此個人認為所謂「紀錄真實」,在追求純然的真實之外,勢必有一些可以妥協的餘地,更不應淪為表淺的文字遊戲,而像是林木材先生所作「探紀錄片與劇情片的虛構與真實:從《北方的南努克》與《冰原快跑人》出發。」文中所說,《北方的南努克》表現的是一種「共時性的真實」,我們可以選擇批判它的真實性,也可以選擇相信導演佛萊赫堤想要呈現事實的「誠實」。
與白人交易的南努克
所以惋惜的不是《北方的南努克》並非真實記錄,而是再不見「北方的納努克」於真實之中(每個文化的消失總是讓人惋嘆),同時也慶幸還有這麼一部片,能夠記錄「重現的真實」。
最後,一直以來筆者都相信少數族群因少數而獨特,卻不因少數而該被埋沒。感謝《北方的南努克》帶筆者看見因紐特人的生活樣貌,期望之後可以藉紀錄片再了解到更多世界上的少數民族文化。

Copy, and paste.( ͡° ͜ʖ ͡°)
後記
筆者一直覺得作文跟學校出的心得作業是可以看的出來的,但又說不上來有什麼樣的蛛絲馬跡能夠拿來作為判斷依據。不曉得讀者們看不看得出來?
(本篇文章圖片取自Youtube影片截圖,僅供心得分享,不做商業使用。)

這次的觀後感到這邊結束,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追蹤喔!
患子
患子
喜歡文字的理工宅,日常碼農,副業碼字,2021年主要分享關於電影、戲劇以及書籍相關的心得,2022年開始有許多新的嘗試,近期在日本展開交換學生生活:) 不定期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