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斷的恩與怨 | 從「公主之死」談北朝鮮卑漢化過程中的兩性衝突(下)

2021/11/1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雖然按照「先讓英雄救貓咪」這本暢銷電影編劇指南的想法,在一部電影中,我們應該要先讓主角在一出場時就做點像「救貓咪」之類的好事,除了讓觀眾可以迅速辨識出主角的「英雄氣質」外,還可讓觀眾對於主角的處境產生共鳴,並且誘導觀眾在後續的劇情發展中很自然地會為主角集氣加油。
不過,在「公主之死」中,蘭陵長公主在一出場時,就犯了「殺嬰罪」,而且,一直和駙馬吵吵鬧鬧,這樣的安排無疑的會讓很多嚮往「圓滿家庭生活」的讀者一開始就對其產生厭惡,沒法將其視為可敬或可愛的女英雄。
那麼,在「公主之死」這個案例中,有作者想要舉薦給讀者的英雄嗎?
公主之死
沒有讀過(三民出版的)「公主之死」的讀者,或許會誤認為作者李貞德是想以公主與駙馬的家庭衝突突顯儒家禮法對女性的壓制,並以其塑造蘭陵長公主的悲劇命運。但若有熟悉好萊塢編劇手法的讀者願意細讀「公主之死」這本小書就可以察覺李貞德筆下的真正女英雄其實是「靈太后」(或稱胡太后)這個人物。
按照「公主之死」的敘述,在蘭陵長公主一開始與駙馬發生衝突時,靈太后是剛剛因為「母以子貴」而上任的執政者,在得知駙馬與公主發生衝突時,她很果斷地判決兩人離婚,理由是這兩人已經失和,沒有破鏡重圓的機會了。
然而,一年後,靈太后又下令兩人復合,並且再三叮嚀公主,日後要小心行事。(自然,這也是魏史作者提供的資訊。)但,(不聽勸的)蘭陵公主與駙馬復合後,居然受駙馬家暴流產了。
在靈太后看來,基於保護皇族的立場,自然不能輕易放過駙馬這般的暴行,於是下令「門下省」審理此案。門下省主張,駙馬劉輝殺死了長公主的孩子,就是謀殺了皇室成員,應以叛國罪論處。至於懷了劉輝孩子的兩個已婚民女和他們知情不報的哥哥,應該也要受到連坐。(熟悉中國傳統戲劇或文學的讀者,應該可以猜想這兩位民女真正的角色其實應該是劉輝在外包養的孕母。)
這般判決結果,不意外地,引發了朝野的熱烈討論,其中,尤以漢人和漢化的官僚集團反應最劇。尚書三公郎中崔纂是其中最積極反對的人物,他主張,第一,法律是國家統治的基礎,不能因為要保護皇族,就將此案交給門下省處理 ; 第二,劉輝所犯的罪既然不是叛國罪,就不該以叛國罪通緝處理。
至於劉輝犯了什麼罪呢?
崔纂主張以「殺子罪」論處。他引用北魏的「鬥律」表示,儘管公主身份尊貴,非一般平民所能比擬,但她既然下嫁劉輝,她的骨肉就應該被視為劉輝的骨肉,而根據魏律,若祖父母因為教養不當,意外使孩子喪命,判的是四、五年刑,若因心中好惡,意外殺了孩子,罪加一等。也就是說,崔纂主張,劉輝犯的既是「殺子罪」,那就應當以「殺子罪」判處。
從「律令制」的精神來看,崔纂的主張其實有一定說服力。既然長公主只是流產,那麼劉輝殺的其實就是自己的孩子,以「殺子罪」論處就可以。(當然記性好的讀者也應該明白,崔纂這其實是在暗示皇族,長公主其實也因好惡殺過駙馬的孩子,這樣一來,已是劉家媳婦的長公主其實也犯了「殺子罪」。與其用法律審判,不如回家重新論禮。)
但是,「公主之死」和 「魏書」似乎都沒有意思討論長公主的罪行,而是將重點放在「死胎」是 「長公主的骨肉」之上討論。既然,劉輝殺死的是「皇室成員」的人,而從漢代起,漢人若是殺害皇室成員,便可以視為謀反,而處以極刑。
崔纂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為劉輝和那兩位被抓到的民女以及她們的兄弟辯護,並與靈太后指揮的門下省展開激辯。對此,我們不妨先跳過崔纂為相關人辯護的細節,了解一下其對「門下省」的看法:在崔纂看來,門下省既屬於內朝,性質上就屬於皇帝的秘書,應該沒有參與判決的權力。那麼,到底誰有權力判決呢?崔纂沒有明說,但在北朝開始出現的「尚書省」既然是「刑部」的上司機關,崔纂和聲援他的官僚自然就會認為尚書省才是應該負責審判這案子的主權機構。
當然,崔纂是以「父系倫理」的邏輯為相關當事者辯護,但是,對漢人而言,既然儒家從漢代就是「正教」,而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都大力推行「漢化」,除非靈太后明瘸宣示自己反對儒教倫理,自然就該尊重這套「父系倫理」來執行法律。
截至這裡,相信大家都可以同意,在蘭陵長公主和駙馬的家庭糾紛中,不論是魏收或李貞德,都有意無意讓當時執政的靈太后,因為對抗儒家的父權倫理,成為維護公主權益的女英雄。
然而,如果靈太后真有心想維護長公主的權益,或改善漢族中因制度而衍生的重男輕女的現象,那她就可能要考慮接受並不笨的漢族大臣們的提議,將執政權交給蘭陵長公主才對。畢竟,蘭陵長公主是孝文帝的女兒,在儒家家族倫理上,如果漢族大臣們同意變法,他們其實可以先讓蘭陵長公主離婚,回復皇族身份,代理執政,等到小皇帝長大以後,再將執政權還給小皇帝。
這樣的提議,蘭陵長公主接受的可能性想必很大,只是,不樂意的人大概就變成靈太后了。
不過,正當漢族大臣們還在忙著討論如何處理長公主的家暴案件時,靈太后就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詔宣稱,皇帝有權任命門下省處理此案,而且,此案非比尋常,不能等閒視之,詔書並且毫不客氣地指責尚書官員不顧公理、混淆視聽,下令剝奪崔纂的職權。
這下子,漢族大臣們非得要另外採取手段對付靈太后不可了,但這時候蘭陵長公主卻突然就死去了。至於死因呢?「魏書」似乎認為是流產所致,並且特別記載了靈太后的反應,說她哀痛逾恆,不但親臨葬禮、嚎啕大哭,並且將長公主送出城外,達數里之遙。事後,她還告訴一位大臣,她之所以痛哭不已,實在是覺得公主死得太過委屈。
不過,儘管魏收或李貞德似乎都不願意懷疑靈太后,但漢族大臣難免是要起疑心的,而這種疑心是會傳染的。所以我們可以安排靈太后十歲上下的親生兒子也感受到了這疑心。
「到底,蘭陵長公主是怎麼死的?」小皇帝問他身邊的內務官。
「我也不知道。」內務官說:「但據說靈太后很傷心,她覺得劉輝欺負長公主太甚。」
「是嗎?」小皇帝想一想,總覺得自己的母親似乎不是這般心慈的人,但是,他更關心的是自己:「我覺得我已經長大了。你覺得母后何時會讓我接位?」小皇帝問內務官。
「很難說。」內務官說:「靈太后也許會擔心你一旦登位,自己就會被某些漢族大臣提議處死。」內務官會這麼回答是有緣由的。畢竟,靈太后算是第一個「母以子貴」的太后,按照北魏從前的慣例,她應該在小皇帝登基前,就被處死的。
「我要如何才能早點登位呢?」小皇帝問。(小皇帝會這麼急也是有緣由的,因為鮮卑族通常很早婚,男子享壽也不長。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三十三歲盛年就死了。)
「這⋯⋯」內務官表情很凝重,把所有人都遣走,低聲告訴小皇帝:「外面都在傳太后不想把皇位交給你。」
「為什麼?我才是真正的皇帝啊!」小皇帝說。
「太后不喜歡儒教。」內務官說:「她覺得儒教對女性不公平。」
小皇帝想起包括自己母后在內的那些兇巴巴的鮮卑女性皇族,覺得儒教其實也非一無是處。
「漢族大臣好像很不滿母后。」小皇帝說:「 我覺得我們得想辦法讓我母后早點下台。」
「是該想點辦法。」內務官說:「我來聯絡一下其他的人,讓皇上早點臨政吧!您確實長大了。」
劉輝後來被逮捕歸案,在處決前碰上大赦,得以不死。接著,在西元522年,靈太后在一場政變中失勢,十二歲的孝明帝正式主政。
主政後的孝明帝,讓劉輝重新封爵,只是劉輝第二年就去世了。
至此,蘭陵長公主和劉輝都已離世,兩人的恩怨也算告一段落。然而,自此之後,北魏政局就開始不穩,靈太后和孝明帝的關係時好時壞,鮮卑族漢化的政策也受到影響,政局詭譎動盪,最後由胡化的漢人軍閥高歡結束北魏拓拔部的政權,但北方政局也從此進入暴風期,分合劇烈,一直要到西元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朝,風暴才算稍稍平息。
對於這樣的歷史發展,身為「公主之死」的編劇與後製,我們可以想像,北魏被結束後,已經失勢的鮮卑族有一位年輕的女性,聽聞了「蘭陵長公主」的故事,起了無限感慨:「靈太后當初是真的想為公主或女性爭權益嗎?蘭陵長公主之死的悲劇性究竟在哪裡?」
儒家的「父系倫理」造成很多漢族父母重男輕女的現象是事實,但這真的是「蘭陵長公主之死」背後真正的悲劇性嗎?
也許我們都該重新想想。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