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姨學實踐的人與人之連結

2021/11/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家好!歡迎大家首次來參加我們的中部姨友見面會。
我開始我們今天的聚會活動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談談有關「如何實踐姨學」的問題。
正如在座的各位都知道的,姨學在這幾年內因為國內外政治經濟的轉變而漸漸成為中文政治輿論圈的主流,就連體制內的學院派外圍也多多少少開始受到姨學的影響(例如八旗出版的圈子)。最為一種新興的政治思想潮流,許多的追隨者肯定不滿足於將它當作是一門僅僅限於書本或者網路媒體上的一般知識,而是希望能從這門知識當中得到能夠運用在生活當中的啟發或是指引。於是,像我們這些阿姨的熱情支持者便開始認真思考要如何把阿姨在書本或者訪談影片中所說的一字一句通通轉化成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提升自我或者找到政治參與方向的具體方法。阿姨在訪談中也常常提到許多有關個人的現實生活實踐的問題,比方說「參與民團」、「尋求信仰」、「保持並相信健全常識的可靠性」,乃至於「排華」、「作好隨時準備戰爭的心理準備」等等。這些由阿姨親口說出的個人實踐方向,也同樣是我們這些姨粉在論壇上常常爭論不休或者用以判斷現實的焦點。
然而,我想說的是,今天我們齊聚於此,但就這樣的一次行動來說,我們就已經是在微小的去實踐姨學所提供的「勝利者方程式」了。為什麼我會如此說呢?因為在當代的社會上,除了小家庭或者具有非常具體目的活動之外,已經非常難以讓人們在現實當中面對面的互動,並且深化彼此之間的保護與依賴,這也是阿姨常常在說的容易產生「費拉原子人」的情境之一。要如何改善這樣的環境?整天在網路上喊打喊殺或者把想辦法把自己偽裝的多勇,甚至是要大家乾脆一起去加入長老教會來提升生產意願,我想這些都只能停留在網路上的幻想或者發洩性言論,對姨學來說不只不能實踐,甚至容易淪為有心人的笑柄。
所以,當有中部的姨友來拜託我辦一個中部的姨友聚會時,我當下所想到的有沒有可能把就算不到十人也好的這樣一群只是在網路上互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們拉入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認識。我們並不需要一場多麼精彩的姨學講座,或者是模仿軍事訓練的活動,我們只需要一個地點、一個時間、一個機會來認識彼此就好,只要踏出了這一步之後,我們的關係便會深化,將原本生活在中部、北部或者南部的某個狹小生活圈的人提供一道連結更多不同的生活類群的人們的一扇窗口,而當我們開始有了這些實際連結以後,實踐上也就越來越接近阿姨所謂的「小型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雖然看似無法對巨大的政治或者社會有任何影響力而顯得虛弱,但互相有過連結的人們總是有那麼樣的一點機會在某個未來的時間的上因為曾經認識了這些來自不同生活圈的彼此而得到幫助,這樣的機會即使在我們今天散會以後也依然不存在那都沒有關係,因為比起什麼都不做,只要有那種可能性存在的話,這樣的第一步都是非常值得的。生存演化的過程中,並不全然都是那些具有表面強大力量的人才能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具如同大家都很喜歡的長老教會一樣,他們也是一步一步靠著信仰以及與他人的連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耕耘了兩百年後才有了今天這樣的規模,最初那也不過是幾位英國牧師所踏出的第一步而已。
今年也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一百周年,這個組織在台灣歷史上所作出的貢獻相信我也不必在贅述。只是,我想指出,文協在歷史上的成功不在於其中哪一位成員有高超的知識水平,也不是在政治煽動上多麼的成功,而是在於這樣的一個團體背後具有跨越好幾個世代的非血緣之間的連結。文化協會原本只是一群對時代觀感有志一同的知識份子發起的運動組織,這樣的一群人並沒有成功的讓當時的台灣群眾獲得自治的權利,甚至在戰後受到中國國民黨政權大規模的追捕與屠殺。這樣的一小群人,透過彼此之間的連結,將自身的意志小心翼翼的傳承下去,直到一九八O年代以後啟發了黨外運動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及文化內涵,即便文協早已不在,但是他們的精神後代卻成了當代台灣政治文化的主流。
這就是我想告訴各位的,即便目前的我們的條件不允許我們去作大規模的「排華」或者建立一支「能打能生」的福爾摩沙愛國者社群,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現實連結的機會來傳遞我們在姨學中受到的啟發或是理念。我們不能保證未來一定是像我們所預想的那樣發展,但至少我們嘗試創造出一些可以實踐姨學的「可能性」。我在這裡祝福各位在今天下午之後能夠從這次的連結中找到實踐姨學的可能性,也希望未來我們中部姨學社群或者是風起書店,能夠成為姨粉們或福爾摩沙愛國者們連結彼此的重要據點。
最後,感謝這次願意提供場地給我們辦聚會的風起書店傅店長,以及為這次聚會提出初步構想的林先生,也謝謝各位願意撥空來參與我們中部姨友聚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5會員
108內容數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