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戰爭 1853-1861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西元1850年代,福摩薩北境全面進入戰國時代,茶葉樟腦產地成各豪族角逐地。商會為了控制貿易,各大商貿口岸淪為戰場。尤其是位於淡水河、大漢溪與新店溪三江交會的艋舺,成為各方爭奪的四戰之地。
戰爭中的兩位主角,是有如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的命運宿敵。這是一部戰場從淡水連綿到大溪的北方人史詩。

淡北雄主

滬尾黃家於19世紀初在淡水河口岸崛起,從事貿易與運輸業,商貿影響力遍及台海與東海。第十五代黃龍安憑藉強勢領導,成為淡水河口最有威望的巨商富戶。
身為黃家族長與地方領袖,要進一步穩固地位就要持續擴張勢力。滬尾充其量只是二級戰場,真正的一級戰場是在更上游的艋舺,「控制艋舺」自然成為黃龍安下一個目標。只要掌握艋舺與滬尾兩大口岸,就控制了淡北大半貿易,也能進一步掌握更上游的樟腦與茶葉等貿易品。
黃龍安沿著淡水河擴張影響力
西元1853年,黃龍安抓住大舉擴張勢力的機會。
艋舺是由數個商會共治的自由港,商會彼此間也會爭奪碼頭權益。這年最大的兩股勢力 - 三邑商會與同安商會 - 爆發了衝突,由於三邑與黃家關係良好,便派出使者遠赴滬尾,請求黃龍安出兵艋舺。
黃龍安率軍抵達艋舺後將指揮所設在龍山寺,聯合三邑軍進攻同安商會。在聯合軍強勢進攻下,同安商會據點被徹底摧毀,同安頭人林佑藻率眾退出艋舺,向北遷移到大龍峒尋求庇護,被當地住民排擠後輾轉來到大稻埕另起爐灶(這時他們還不知道,這個決定為他們帶來了一百年的黃金盛世,但這是後話了)。
經此一戰,三邑商會統一艋舺全境,黃龍安也正式插旗內陸腹地,將艋舺納入勢力範圍,為稱霸北境增添了資本。
同時間,在南方有另一位雌伏多年的強者也積蓄完畢,伺機北上侵吞一切。

來自大姑崁的征服者

新莊在18世紀末是淡水河流域的最大港,新莊商人林平侯靠著鹽和米穀貿易致富,又利用新莊和擺接平原(板橋、新店、中永和)的田產和水權收入累積巨大財富。
但到了19世紀初,新莊因淤塞失去河港功能,同時受到戰火摧殘,商業地位被艋舺取代。林平侯為了躲避戰火,舉家搬到大漢溪上游大姑崁(大溪)休養生息。
大姑崁進可攻退可守,上接關西北埔,下連鶯歌新莊,既可避難,也可利用大漢溪河運貿易。林家也投入大量資金開墾和兼併土地,興建名為通議第的石城堡壘,成為大姑崁最強勢的豪商巨族。
林平侯去世後,野心勃勃的林國華和林國芳兄弟繼承家業,也宣告雌伏時代結束。他們知道若要讓林家再次偉大,就必須重回大淡北平原爭霸。
林家重回淡北平原
1847年林家沿大漢溪而下,進入航運便利的枋橋(板橋)建立公館,用來管理位於擺接平原的產業和租稅,標誌了重回淡北的第一步。
1851年林家沿楠仔溪畔修建三落大厝,這是今天林家花園的雛形。
1853年黃龍安將艋舺納入勢力範圍,林家也在同年將大本營從大姑崁遷至枋橋,更在1855年建築枋橋城,成為軍政商兼具的巨型要塞。有了武力作後盾,枋橋也成為能與艋舺爭雄的商業重鎮,赫赫盛名的「板橋林家」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板橋林家的君臨,逐漸扭轉了淡北的權力天平。黃龍安勢力遍及各港埠,可經水路連成一氣,但以林家的發展勢頭,艋舺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目標,這也引起黃龍安的警惕。
艋舺戰略地位重要,但並不安全。北方的芝蘭頭人潘永清是板橋林家盟友,芝山巖與中和慈雲巖形成南北瞭望之勢,將艋舺動向盡收眼底。以林家為首的艋舺包圍網逐漸成形,準備一口氣吞下淡北。

擺接之虎 vs. 淡北之龍

北境戰爭局勢圖:紅-黃龍安陣營,黑-林國華、林國芳陣營
林家兄弟都是積進派,尤其二當家林國芳更以勇猛慓悍聞名。
馬偕對林國芳的評價如下:
板橋曾有位大獨裁者,是林家的首領。他引發了許多大家族間的血腥戰爭,為的是搶奪土地,我曾經醫治過那些與他對抗的男人,從他們手臂與大腿取出嵌片與子彈。此人在北台灣是令人頭疼的恐怖份子
馬偕來台初期大多在親黃龍安陣營的市鎮活動,對敵對的林家有這樣的評語不意外,不難窺見林國芳那高漲的戰爭氣質。
林國芳與黃龍安都出生於1820年,是兩大家族的領袖,同樣野心勃勃。隨著勢力擴張,龍與虎最終不可避免在艋舺碰撞。
1855年黃龍安打破對峙態勢,主動出擊,目標直指林家新落成的枋橋城。
先前提到的中和慈雲巖高165公尺,距艋舺約6公里,是個能瞭望整個平原的戰略型山城寺院,若要順利進攻枋橋就必須摧毀此地據點,確保從板橋到中永和一帶平原區不被監視。
中和慈雲巖距離艋舺與枋橋的示意圖
滬艋聯合軍出兵渡過新店溪,南下摧毀並占領慈雲巖,主力部隊隨後向西直攻枋橋城。林家倚仗石牆防禦,聯合軍無法取得太多優勢,林國華率火槍隊登城射擊,林國芳則指揮衝鋒部隊進攻聯合軍側翼,最後將聯合軍擊退。
之後雙方持續有零星衝突,而1857年林國華去世後,林國芳獨攬林家大權,林家的侵略性日漸強烈
1859年戰爭進入最高潮階段,林國芳動員枋橋、大安寮、土城、枋寮、芝蘭等地聯軍對艋舺發動總攻擊,黃陣營的江子翠與港仔嘴被攻破,林家將戰線推到艋舺南邊的加蚋仔並建立前進基地,持續壓迫艋舺。
遠在滬尾的黃龍安收到急報後率軍出擊,為了確保戰線安全,滬尾軍先於傍晚抵達芝蘭,與守軍夜戰後攻破芝山巖要塞。戰後急行軍繼續向南奔襲,黎明時趕至艋舺,擊退林家聯軍。
隨後黃龍安以總大將身份在龍山寺發佈動員令,集結艋舺、新莊、坪頂、和尚洲、港仔墘、溪洲等地聯軍進攻枋橋。同時策動大姑崁的反林勢力攻擊林家大後方,林家兩大根據地都陷入戰火。
1860年林國芳組織盟軍反攻,自枋橋出兵,先攻破位於後方的新莊和西盛,再掉頭朝艋舺進軍。雙方持續進行攻防。
雙方實力相近,長年的軍事衝突也讓雙方兵疲馬困,最終經第三人調解後雙方退兵。此戰後黃龍安將大本營遷至艋舺,並以重兵駐守,防止林家再度侵擾。
這是黃龍安生涯的頂點,淡北流域各大港埠皆在掌握之中,艋舺包圍網危機也解除。除了枋橋城,各敵對據點都無力再戰,板橋林家觸手也未能跨越新店溪。

北境之王

1860年後歐美資本開始大規模進入淡北,新商貿機會大增,北境進入和平時代,各方勢力也開始以合作取代戰爭。先前提到的同安商會遷移到大稻埕,反而因禍得福,因位置優越成為歐美大型船隻停泊的終點,慢慢取代日漸淤塞的艋舺,成為北福摩薩最大商業中心。
1861年黃龍安展開他最後的征途,沿著大漢溪而上,進入大姑崁開墾茶葉,雖然與林家有零星衝突,雙方實質上已經和解。黃龍安家族現在也以「大溪黃家」的身分世居在當地。黃家後人黃師樵曾是(真正的)臺灣民眾黨成員。
相比黃龍安家族在商貿新環境下逐漸式微,林家倒是進入它的黃金時代。
1862年林國芳去世,新族長林維源改變養父林國芳的侵略作風,與各方頭人、寺院和老敵人大和解,並建造英靈殿(迪毅堂)祭拜當年戰爭中喪生的英魂。
林家在山區本就握有茶葉樟腦等高利潤商品,之後更在新市鎮大稻埕成立商號,從事茶葉國際貿易,並投資金融業與房地產,成為抓住時代脈動的新興豪商。除此之外林家也降伏了高地部落,對山區林業的控制更加穩固。從高地到平原,林維源完成了林國芳與黃龍安沒做到的事,成為名符其實的北境之王。

  1. 大溪最初名字是Takoham,漢字寫為「大姑陷」,後來改名為「大姑崁」。1865年當地人李騰芳中舉人,又改名為「大科崁」。之後又改名「大嵙崁」,最終在1920年臺灣總督府將其改名為「大溪」並沿用至今
  2. 調解黃林兩人的中間人據稱是白隆發商號的白其祥,是立場偏中立的艋舺豪商
  3. 第二張地圖左下,位於鹹菜甕(鹹菜棚、關西)的陳長順家族與板橋林家也是有點關係。鹹菜甕與大姑崁類似,鄰近區域都有樟腦和茶葉等資源,兩家也彼此注意到對方領土的利益。1853年當林家向板橋地區發展勢力的同時,陳長順也對大姑崁發動進攻,從1853年打到1856年,彼此前前後後攻守了三年之久。鹹菜甕的開墾由好幾個家族共同投資,這場戰爭也將它們都捲了進去。陳家實力畢竟差林家一大截,三年的戰爭把自己打到家道中落,其他合股的家族都紛紛退出投資。最後由北埔姜家(茶金主角的家族)接任鹹菜甕墾戶,林家也投資了姜家的開墾事業。陳長順打不進大姑崁,反而是林家勢力進入新竹山區

參考資料:
吳佳芸,2007,〈清代臺灣武質家族的社會流動-以黃龍安家族為例〉,《臺北文獻》,第159期,頁91-120
李明道,2018,〈從林成祖到林本源:清代板橋的族群關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6會員
16內容數
Formosaha̍k 福摩薩學 Háikokha̍k 海國學 Háikok Súkuan 海國史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