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物語>第1話:《網路讓我們變笨?》

淺靖 Mika
發佈於淺靖隨筆 個房間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書籍資料: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 卡爾
原文作者: Nicholas Carr
譯者: 王年愷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9/09/26(我閱讀的是2012年版)

網路的出現,給予我們更加便利的生活,文明的步伐更往前邁一步,但是,它對我們的影響真的都是正面的嗎?這本書《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的作者是持反面不同意的看法。
在古代,曾經有段針對書寫的論辯。蘇格拉底認為知識需要口傳,書寫看似方便,其實會造成過度依賴文句,對於創新的思考是多餘甚至有害的(所以蘇格拉底給後人印象是一個只聞其名,辯才無礙的演說家,他並未留下任何思想論述)。然而,他的得意門生柏拉圖,卻是以大思想家自居,他堅持書寫,因而留下諸如<<理想國>>的作品,也讓我們在字裡行間中更認識蘇格拉底。最後,書寫的傳統建立了,也迎接書本的黃金時代。
在西方世界的中世紀時代,其實當代的書本迥異於現代的書,頁面上是採取沒有停頓符號的連續書寫,要找出斷句處非常費力,而且是用朗讀的方式閱讀。在印刷匠古騰堡籌資印出活字版聖經後,書本的黃金時代正式到來,持續了好幾個世紀。然而,這個時代正如夕陽,也逐漸沒入地平線下。雖然現在的網路也普遍存在著網路小說,但是這些小說語句不但簡短,而且情節往往都是有固定的模式,遣詞用字也缺乏深度,因此像《戰爭與和平》或是《追憶似水年華》的長篇小說缺乏讀者下,在網路上是沒有生存的空間的。
這本書探討許多主題,很難在一篇文章中都說盡。但我覺得寫得最吸引我目光的是第八章「GOOGLE教會」。裡面提到GOOGLE在2006年時就已經著手將書籍數位化,也就是將內文放上網路上供使用者上網搜尋。這項工程,運用有體試鏡的紅外線攝影機,自動校正打開書本時的頁面彎曲,文字因而不變形。
起初這個工程也獲得一些圖書館的幫助,授權掃描了10萬本書,但是後來卻衍生一些爭議。比如說,有些書被掃描但沒有事先爭群過版權所有人同意。也有著作權法版權不明,暱稱孤兒著作的書,如果被掃描了,那麼這些書的數位掃描版本,是不是有壟斷的嫌疑?因此,作者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論點,那就是如果以商業手法控制數位資訊傳播,必定使知識流通受限,而且資料庫如何控制商業化?(就像筆者以前讀法學院,常常要使用需要付費的月旦法學資料庫,拿著一張影印卡去印已經掃描成數位檔案的期刊論文)。
另外,GOOGLE還發明剪取工具,這項功能可以使有心人將書本的內容可以發表到部落格或網頁上,這項看似高效率的做法,事實上已經將書本當作是探勘的資料,將圖書館當成資料館了。作者認為這項作法帶來的困擾是,在線上閱讀時,常常網頁旁邊有廣告的干擾(網頁也需要廣告營利賺錢維持開張費),這樣的閱讀變成很淺層,東抓一片,西找一塊地,而不如傳統書寫,無須解碼,可以直接深層閱讀字句的意義。
回顧歷史,其實網路的存在,只是一場新時代對物質文明進步的新論戰。諸如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因為眼睛視力不好,而用類似打字機的書寫球,一開始也是引為福音,但後來也是因為書寫球會漏墨水還有某些機械瑕疵,而選擇另聘一位祕書紀錄口述內容。主張超驗主義、浪漫主義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與霍桑,認為:真正的啟發必須來自於沉思與自省。而前進的文明社會對於人們的影響,用個生動的譬喻,就是機器與花園的腦部狀態失衡,處於一種永遠都在動的狀態。
而現今的網路社會,資訊已經過載,而網路隨著時代進步,固然成功降低了創造儲存分享資訊的成本,但也造成一些難以察覺的影響。而GOOGLE高層則認為,人腦其實反過來看就是一台電腦,所以創造人工智慧的方法很容易,就是用電腦的迴路複製大腦的神經細胞,這樣的機器就有所謂的智慧。這樣的構想,在作者眼中,只有「對於人類思維有限且扭曲的認知」的評價。
1950年代,曾經有個風靡全美的電腦程式ELIZA(名字取自蕭伯納的名劇”賣花女"的女主角的名字),它是AI的前身,可以根據人類的語句進行分析(比如常用那些語詞),然後做出答覆,這樣的設計,讓很多人都想跟ELIZA互動,甚至認為生活中離不開它。這樣的風氣,卻讓當初的設計者懷森鮑姆擔心,因為這象徵機器取代人類的特性。很多使用者已經開始認為機器是像我一樣的東西,但這也表示它會塑造我的想法,我的思維因而被侷限了,但我們不自知。
事實上,現今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與活潑程度超越我們的想像,它是會隨著外在世界的變動作出相對應的調整的。曾有心理實驗發現,神經傳導到產生同理心的速度比較慢,所以在網路時常有干擾訊息下,會無從發揮,而人類最可貴的這項特質就因而逐漸消失了,
即使作者反對過度使用網路3C,但是他也承認,他已經對於使用軟體上癮,生活中沒有它們會覺得很奇怪。也許這是因為他的大腦已經適應了訊息常常出現,而常常分心的狀況了。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完全否定網路,畢竟搜尋便利、結果齊全,這些優點都無從否認,但事實上,我們也需要培養自制力,不能過度依賴虛擬世界,這會使我們的大腦沉浸在快速短暫不停出現的訊息,而沒有讓我們的大腦休息,阻礙我們大腦思考的能力,對於現實社會日益複雜的局勢,是極為不利的。
誠心而論,現在的我,也慢慢地減少使用網路,而喜歡實體書遠勝過電子書(我到現在還沒有買電子書閱讀器,也覺得沒必要),因為我覺得凝視螢幕去閱讀電子書的文字,完全沒有辦法使我沉浸在書中的情境當中,有時候看過也不知道重點在哪裡。網路真的很像大雜燴,塞滿了許多不必要的資訊干擾,非常容易分心,所以它適合的是短篇速食的文章,而不是長篇故事。
但我認為使用網路並沒有讓我變笨,相反的,它讓我可以擴充視野,找到許多對我有益的資源。我在網路部落格寫作,也是利用網路可以一再修改不滿意的特點,而且透過網路,我可以知道有哪些好書我可以找來看,換言之,我是傳統與現代並用,閱讀紙本書帶給我恬靜,使用網路也不讓我落伍,在這當中取得適度的平衡,這是我感到最滿意的生活了。
43會員
43內容數
這裡將分享我讀過的好書與好電影的心得,這些心得將以隨筆的方式寫成,歡迎各位參觀喔,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