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2【幸福教養】親子行動-陪伴孩子練習|綠豆爸的幸福拼圖

2022/06/10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你好,我是綠豆爸,歡迎收聽綠豆爸的幸福拼圖,星期三我們要分享的拼圖是「幸福教養」。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幸福教養牌卡當中的親子行動,叫做「陪伴孩子練習」。
這一張牌卡,我們理所當然應該都知道,當孩子要從一個不會的行為,學習到會、甚至熟練,其實都是需要練習的。
不過在實際的觀察,經常會發現,多數的父母大概會呈現兩極化的做法。
一種是不斷的幫孩子做,比如說:穿衣服、洗澡、刷牙、甚至是餵孩子吃東西,可能一直持續到上小學之前,或甚至上小學之後。這樣子的幫忙,也往往就讓孩子沒有機會,可以練習培養出自己的能力。
所以等到他終於有一天,要自己面對生活的時候,比如說:他自己需要穿個衣服,或者自己需要採買食物,他可能會很驚訝的發現,他從來沒有經驗,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那另外一種的極端,就是之前幫孩子做得好好的,但忽然有一天,就告訴孩子說:「你長大了!你應該自己要會啊!你就自己去做吧!」
這樣的孩子也經常會處於一種傻眼的狀態,因為對他來說,過去從來沒有練習的機會,突然因為長大了,他就要去面對之前從來沒有練習過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很排斥長大,他會變得容易耍賴,會變得容易用情緒來要脅父母,或者要求父母繼續的幫他做、繼續的為他服務。
所以雖然陪伴孩子練習,應該是多數父母都能夠理解的行動,卻也是在不經意當中,我們不是過度的幫孩子做,就是忽然在沒有陪伴練習的情況下要他自己做。
所以在這張親子行動卡上,我分享了魯道夫・德瑞克斯——他是《孩子的挑戰》這本書的作者——他寫的一句話,他說:「如果經常提醒孩子,並且幫孩子完成事物的母親(當然也包括父親),不僅剝奪了孩子的責任,也必須仰仗孩子的依賴,才能感受自己身為人母(父)的重要性。」
昨天我們在「正心療癒」的分享,談到了「禁止訊息」:如果爸爸媽媽身上有傳遞出,希望孩子「不准長大」,這樣的父母也會很容易就幫孩子做生活當中各種大小事,他不太希望孩子真正長大、真正的獨力,因為那樣好像就代表自己沒有價值了。
所以像我在十六年前,我們家的綠豆出生之後,我回家當全職奶爸,在帶孩子的過程當中,其實我也有發現,如果我把自己的一切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那很有可能因為我的價值感、或者我的重要性,我在其他的地方我沒有撥時間,所以我沒有辦法從其他的管道來滿足自己的價值,我就很有可能會把照顧孩子、或者教養孩子,視為我的價值感的唯一來源,這樣是危險的。
因為孩子其實一天天的在長大,只是他正在邁向他的自主跟獨立,可是如果當年的我,就把我的價值來源放在他身上,然後放在教養他、照顧他,才代表我是重要的、才代表我有價值的,那我相信我也會剝奪很多他可以成長的機會。
所以後來我其實撥了一半的時間,在經營我自己的部落格,或者我也成立了當時「愛兒思親子玩學家族」,也就是把我的重心放到其他的地方,我可以用文字來書寫,我可以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長有所互動、有所交流,讓我的價值感、我的重要性,可以從孩子以外的地方得到。
這個第一步,我就先放下了我會把孩子,視為唯一價值來源的模式了,可是只有這麼做其實還不夠,我覺得第二步,我當時的覺察就是,我覺得在教養的過程,其實我希望養育出比我更強大的孩子,當然這個強大好像有一種比較,可是我要談的並不是完完全全的跟我比,而是我並不想要孩子在我的控制之下,或者孩子只能聽我的。
在當年的我就有這樣子的覺察,就是我希望孩子他可以過得比我更好、他可以更好地成為他自己,在他年輕的時候。
所以在綠豆四歲、粉圓兩歲,我開始學習阿德勒心理學,開始進行教養的改變的那一刻,我就定了兩個主要的方向,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這麼做。
一個叫做「自立」,自立就是針對孩子、還有父母自己,就是我們能夠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有這樣的意願。
然後第二個就是「共好」,共好就是在親子關係當中,我們是處於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從他四歲到現在他十六歲,然後粉圓兩歲到現在十四歲,這十二年之間,這兩個方向其實一直沒有改變。
甚至到後來我成立了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團體,我也將「自立跟共好」帶進了這個非學校當中,帶著更多的家庭,一起朝向這兩顆北極星——就是一個目標來邁進。
如果你也同意教養孩子的過程,就是培養孩子自立還有共好,那麼這一張親子行動卡「陪伴孩子練習」,它就一定是必要且重要的事情了。
「陪伴孩子練習」真的可以做的事太多了,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目前的能力狀態到哪裡,當然我們也可以參考一般在這個年齡層,大概孩子會有的能力。可是也要留意,就是每一個孩子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發展速度,所以其他同年齡的孩子發展到哪裡,只是參考而已,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的行為,然後要求自己的孩子要達到,那就有點矯枉過正了。
但是當我們可以看到同年齡孩子的發展狀況,我們大概可以理解到說:你現在會不會有一些事項,我還是過度的幫孩子代勞了?或者都幫孩子做完了?還有哪一些我可以陪伴著孩子來做練習呢?
所以我自己整理,從我們熟悉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六個面向,我們把它拆成三個等份的內容,我也寫在我自己的書裡面,就是《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這是一本長銷書——一直到現在都還會遇到有讀者剛購買了這一本書。
讓我們把剛才的六個面向,拆成三個階段。
在學齡前的階段,從孩子出生到他開始會走,大概就一歲多、兩歲,他其實就可以開始練習自己吃飯這件事,當然這需要陪伴他練習,所以我們從餵他吃,到教他怎麼樣自己可以吃東西,再來帶著他一起去挑選食物、挑選食材,甚至帶著他一起做料理。
我們家當時在粉園三歲的時候,運氣很好,認識了一位一直到現在都是粉圓的料理老師,就是Amanda老師,粉圓三歲的時候第一次的做料理,我一直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煎給我的第一顆荷包蛋,雖然那顆荷包蛋裡面有蛋殼,在裡面的鹽巴都擠在一坨,但是我覺得好佩服他喔!一個三歲的小孩,站在一個墊高的椅子上面,然後操作著那個平底鍋、鍋鏟的,所以從粉圓三歲開始,他就經常的會做料理給我們全家人吃。
帶著孩子去知道怎麼吃、怎麼挑選食材、甚至怎麼料理,我覺得這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身體要由他來照顧、要由他來負責,不是爸爸媽媽能夠要求他,或者規定他,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或者要吃多少、要吃多快。」
我知道有很多的家庭,往往在「吃」這件事情上,親子衝突可能延燒了很多年,或許可以試著稍微放鬆一下,我們從要求孩子的角度,開始轉為陪伴孩子練習。
當然練習的過程一定會有起點,那個起點或許就是會有很多的混亂,或者孩子也不知道哪些可以吃,或者你一放給孩子開始練習,孩子就說:「我都不要吃正餐!我只要吃點心,只要吃零食。」可能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也就因為有這樣的狀況,所以才需要及早的陪伴孩子練習啊!不然你能夠控制他到什麼時候呢?
在我們的非學校團體,在大概五年前吧,有一個家庭的孩子來參與我們的團體,然後因為我們有很經常的行動學習,就是到戶外去做學習、去做參訪,所以孩子要決定他自己的午餐,那這個孩子很妙,就是他一定是去買便利商店的飲料,我印象最深他最喜歡買的就是黑松沙士,然後其他的他都可以不吃,他就是買一罐黑松沙士。
然後有一次我就很好奇的問他說:「我們在買午餐有那麼多選擇,為什麼你都只是選擇黑松沙士?」
然後他就看著我說:「因為我爸都不准我喝啊!」
大家有聽懂嗎?就是從小到大爸爸媽媽越禁止孩子碰的食物,反而是當孩子終於有一天,他覺得自由了他會去買的食物,這樣不就違背了我們教養的初衷嗎?我們不就是因為有某些因素,比如說有的孩子吃甜食容易過敏,或者甚至在精神上面會容易亢奮,我們不是應該要陪伴著他去練習,了解他自己的身體嗎?然後由他自己來決定說:「那我到底要不要吃甜食?或者我的甜食要吃多少呢?」
我知道「吃」這件事情,真的對很多父母來講,好像是一件不容易放手的事。所以我也想邀請爸爸媽媽,可以透過「正心療癒」的過程,回到自己的早年回憶,就回想看看,自己在小的時候是不是也曾經被大人要求,在飲食上面有哪些限制?然後也就造成我們現在,在教養孩子我們也複製了這些限制呢?
再來學齡前的階段,還有第二個可以陪伴孩子練習的,就是「衣」——穿衣服這件事。
我們常常開玩笑地說:「有一種冷,是大人覺得你冷」,孩子通常都覺得他不冷,所以多數的父母為了不希望孩子感冒、生病(哪一個父母希望孩子感冒生病呢?)所以就會要求孩子。
比如說像這幾天,在錄音的這一週是梅雨鋒面,然後也變冷了,可能很多的父母就會要求孩子要穿長袖、要加外套,不過這樣的要求,也有可能造成了親子的拉扯,因為孩子自己並沒有感受到所謂的冷。
當然父母也會說:「今天沒有穿外套,也不是馬上就會感冒,所以孩子都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他感冒了,我上班就要請假,會造成很多的麻煩耶!」
這樣子的麻煩能不能夠試著讓孩子知道呢?再來能不能讓孩子了解:「怎麼樣透過穿衣服,來達到保暖和保護自己的目的呢?」這個都是可以陪伴孩子練習的。
當我們追求一種「速食」—就是快速教養的時候,當然直接要孩子:「你把外套穿上!」這樣一句話可能不到三秒鐘,他乖乖聽話就穿上了。
可是如果我要陪伴孩子練習,讓他去感受溫度,甚至我們還要做個統計、做個相片記錄,什麼樣的天氣,我們大概搭配什麼樣的服裝,然後現在剛過完端午節,端午節之後是不是長袖會慢慢的收起來,短袖會慢慢的增加呢?
你會發現,我們要陪伴孩子懂得如何挑選衣服,然後穿著適當的衣服,其實它花的時間是遠遠超過三秒鐘的,可是這樣子的教養是值得的,因為它其實已經提升到教育的層次。
也就是孩子他終有一天要為自己的服裝做決定,所以在他還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陪伴他一次一次的嘗試。
甚至當孩子說:「今天很冷,但是我不想穿外套」,我們也可以協助做個記錄,就說:「那我們把每一天我們所穿的衣服拍照下來,然後看看是不是真的如爸爸媽媽說的,如果你穿的很少,然後遇到下雨,遇到溫度比較低的就會感冒呢?」我們也可以陪伴孩子做一下統計。
當然我們也知道,生病、感冒也沒那麼單純對不對?並不會說我那一天不穿外套,我就一定會感冒。
所以對孩子來講,的確他沒有辦法理解這樣子的因果邏輯關係。
除了從溫度上面的考量,爸爸媽媽能不能夠也帶著孩子去做一些我們對於身體的認識?
比如說我們的皮膚,為什麼短袖跟長袖會有不同的保暖效果?然後為什麼要帶著外套?這些到底對自己的身體有哪些保護的作用?它其實就是協助我們的皮膚,因為我們皮膚沒有像動物一樣,那個厚重的皮毛,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自己保暖自己,直到我們有了衣服的發明了⋯⋯
像這樣的歷史、故事,都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讓孩子理解了,原來衣服是幫助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爸爸媽媽要求他、規定他,這個討人厭的東西。
我相信孩子他就會更理解說,在不同的溫度下、不同的天氣下,我可以怎麼挑選衣服?
所以在學齡前的階段,可以陪伴孩子練習「食」跟「衣」兩個內容,原則上到小學階段,「食」跟「衣」這兩個領域,應該就要完全讓孩子自己決定,而且孩子能夠在「自愛」的情況下,決定他自己要吃的、他自己要穿的,那就代表我們在學齡前,我們陪伴孩子練習是足夠的。
到了小學階段,我們就要再陪伴孩子去練習另外兩件事,分別是「住」還有「行」。
「住」可以說是孩子開始有獨處的時間,他可以自己的玩玩具、可以自己的看書,當然有獨處的時間,不代表就沒有親子相處的時間喔!而是說孩子開始學習怎麼跟自己相處的能力。
再來可能一步一步的會規劃孩子有自己的房間,孩子可以自己在房間裡面過夜,不需要大人的陪伴,這個也是需要一步一步的練習,也沒有辦法馬上隔天他就能夠自己睡了。
我印象很,曾經遇過一個家庭,孩子應該是要過 八歲生日吧!然後他的家人、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都很開心的,要為孩子做生日的準備。
但是越到生日,這個孩子的情緒,就是每天都在發脾氣,然後大人也搞不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孩子也說不出來,反正就是動不動就不順、就大哭、就尖叫、就鬧,然後大人也覺得好疲累,因為原本應該是一個充滿祝福的生日,怎麼弄到大家烏煙瘴氣的?
我們剛好有機會聊到,然後聊一聊孩子就忽然說道:「我八歲生日之後,我就要自己睡覺了!」我忽然聽到這句話,我覺得好像響起了「警報器」。
我說:「為什麼你會這麼講?」然後他的媽媽在旁邊補充說:「因為我們都幫他準備好他的房間啊!那我覺得他8歲了,就是長大了,可以自己有自己的房間啊,他也都很喜歡喔!」媽媽就在旁邊補充,但是就看到孩子的臉色越來越沉重。
然後我試著透過引導讓他多說一點,他才講到說,他的確是希望有自己的房間沒有錯,這是孩子的希望,但是當他一想到,過了生日那一天之後,他每天晚上都要在自己的房間,然後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下睡覺,在這之前他們每天都是在爸爸媽媽的房間,然後孩子在爸媽的床上一起睡,然後孩子他所接收到的,就是生日一過了之後,他就再也不能睡在爸爸媽媽的床上,要一個人在房間裡⋯⋯
講到這邊孩子就哭了,然後大人們也很驚訝,就是他們沒有想到原來要孩子自己睡覺這件事,造成孩子這麼大的緊張和壓力,我想這可能沒有任何人想得到,所以我們陪伴孩子先去度過他的情緒之後,我們後面再來聊,一步一步的引導,當然也讓孩子去在理解一下他自己。
所以孩子最後是說,他其實還是很渴望有自己的房間,然後他也很很希望自己可以自己睡覺,因為他把自己睡覺當作長大的象徵。可是他並不希望,就是從此之後不能跟爸媽一起睡覺了,所以孩子說:「那我們可以先從一周一天,我到自己的房間睡覺開始嗎?我覺得如果可以的話,我再增加第二天,然後慢慢的增加到七天,這樣可以嗎?」
爸爸媽媽就說:「當然可以啊!因為本來幫你準備的房間,就是你的生日禮物,它不是生日壓力啊!他不是要強迫你好像被關到監牢一樣,自己去房間裡面,然後不能來找我們。」所以當爸媽說:「當然是可以的」,然後全家人就破涕為笑,原來這一陣子的壓力、這一陣子孩子情緒的起伏,其實就來自於,大家都以為孩子要自己睡覺,是一個他自己的希望,這也沒錯,但是沒有料到,孩子預設一整週,就是每一天他都要自己面對一個人睡覺得這件事,他覺得很有壓力。
所以他們就很開心的過完生日,而且生日的當天晚上,孩子就說他要去他自己的房間睡覺,那就是他的第一天。後來那一周其他的日子,他還是跟爸爸媽媽一起睡。
後來我們有再聊到,我就問那孩子,因為他會自己在家庭會議當中,跟爸媽說我要不要再增加天數,我就很好奇問說:「現在的他是哪幾天會跟你們一起睡?幾天會自己睡呢?」其實大概第二個禮拜、第三個禮拜,孩子就剩下只有週末的時候會跟爸媽睡,因為孩子說:「禮拜六、禮拜天想要跟你們一起睡,但是星期一到星期五要到我自己的房間,因為這樣我好自由!」
當孩子準備好了之後,其實這些壓力就不見了,當然過程中,其實爸爸媽媽也陪伴著很多,它沒有辦法是一個馬上強迫式的,一步一步的陪伴孩子練習可以跟他自己獨處,所以像那個孩子的房間,一開始跟我們家一樣,就是獨立的房間已經存在、已經準備好了,但是先讓孩子在白天的時候,可以在那個房間玩玩具、看書、玩黏土、疊樂高⋯⋯
他在白天清醒的時候,他跟這個房間先有連結,有很多快樂的回憶,然後再一步一步到晚上睡覺的時候,這個也是需要陪伴孩子練習的。
第四個就是在「行」的部分,是在小學階段可以練習的。
我知道當然現在孩子都生得少,每一個孩子都是爸媽心頭的寶貝,所以很多的爸媽其實不太敢讓小孩自己去搭大眾交通工具。
不過我們就要想想看,你覺得不讓他自己搭公車搭捷運要到什麼時候?有的爸媽跟我說十八歲。
不過我自己認為,多數就是到了青春期之後,其實孩子就會要求他要自己坐公車、自己坐捷運,去找朋友或者去哪裡,如果我們從國中他要有自主自立的搭乘交通工具的能力,回推陪伴孩子練習,大概最晚在三年級要開始。
一步一步的陪伴孩子練習,當然像我們自己的非學校團體就又更提早一點,因為我們談的就是自立跟共好,所以很多從小學一年級進來的孩子,他就會發現其他的同學可以自己上下學,所以他就會跟爸媽開始做討論,比如說爸媽原本是到教室來接他放學,再來可能就是約在路口,再來可能就要過幾個馬路路口才會接到,然後在可能是坐捷運到哪一站,最後孩子是自己坐公車、坐捷運回家。
過程其實需要很頻繁、很長時間的練習,包括各種狀況的演練和模擬,比如說:過馬路,因為台灣現在的交通,還不是那麼禮讓行人,特別是像一、二年級身高比較矮的學生,他們現在都有一個習慣,就是過馬路的時候,他會把手舉起來那,舉起來就是增加他可以被駕駛看到的高度,就知道有一個人要過馬路。
再來就是搭公車,現在的公車,有的司機可能開的比較快一點,所以他怎麼握好扶手?然後保護好自己?
坐捷運也是一樣,怎麼去理解那個月台到底要在哪一層?然後到底方向是哪一邊?我們家的孩子就曾經搭錯過方向,我們有一次約在科技大樓站,然後沒有好多的學生就發訊息來說「我會遲到,因為我坐到台電大樓站」,就連他們到青少年,都還是有可能發生這樣子坐錯站,大人也會,所以這都是需要一步一步的練習。
孩子遇到這些突發的狀況,他可以怎麼面對?或者它可以找誰求助?所以我們的家長其實大概會花到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時間,跟著孩子,然後當然距離越來越遠,然後看著孩子去獨立的完成這些事項,慢慢的放心、放手,到了高年級、到了國中之後,孩子就能夠擁有自主行動的能力。
所以這個是在小學階段,陪伴孩子練習的兩個主要的方向。
到了中學階段,「食、衣、住、行」應該要全然放手,如果在中學階段,父母還在要求孩子吃什麼、穿什麼,然後不可以有自己的空間,也沒辦法自己的搭交通工具到外面,那我猜可能會有蠻多的親子衝突,或者孩子可能也就習慣,反正都被你們控制了,那我就什麼都不要做了。
我們現在談的還是一般的青少年發展,其實到了中學階段,他應該是很有自主的能力意願的,所以到了中學階段,爸爸媽媽要陪伴孩子練習的,就是「育」還有「樂」。
「育」就是所謂學習、或者是教育,到底孩子他想要往「哪些」方向?不是「哪個」方向喔!不要太快就定一個方向了,最好能夠多一些方向,他想要走藝術的方面嗎?音樂的方面嗎?科技的方面嗎?工程的方面嗎?這種方面從他的興趣開始做延伸跟發展,就要在小學階段,需要大量的培養各個領域的興趣。
所以我都會鼓勵大家可以看一下「多元智能」,我們的學校通常比較重視就是語文跟數學,但除了語文跟數學,其實更多的是每個人還有其他的智慧,包括了我們數學當中談到的「邏輯智能」,也是很重要的,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然後還有內省跟人際的智能,大概可以分成八個多元智能的領域。
我們能不能夠陪伴孩子,在每個多元智能的領域當中,都去練習一些活動,讓他有興趣?當他在各個領域的興趣愈多,他到了青少年階段就比較不容易只沉溺在3C的世界,只想要打電動而已,因為他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所以也從小就要陪伴孩子一起練習的。
到了中學階段,我們就要陪伴著孩子,去發現他未來可能的方向,不要太早的就定一個方向,現在真的是一個多元的、甚至是斜槓的時代,所以有多一些領域、多一些方向,孩子知道我目前所累積的,我可以用在各個層面,那他就會更有自信。
除了「育」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樂」,只是多數台灣的父母,通常都會覺得「玩」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可是我們自己都忽略了其實大人自己也很喜歡玩、也很需要玩了,所以孩子也是如此。
在中學階段,怎麼樣去培養去陪伴孩子有不同的「樂」的方向?休閒跟玩樂的方向?
比如說你們跟孩子玩桌遊嗎?像我們家現在除了玩那個實體的桌遊之外,我們還有玩線上的桌遊,然後我們家最喜歡玩的就是實境解謎,就是實際到外面,會有一個解謎包,全家人一起腦力激盪,去破關,一關一關的過。我們也會玩密室逃脫、我們也有玩雷射槍戰。
最近我們家的兩個小孩,綠豆就跟著媽媽一起畫粉彩,然後粉圓就跟著媽媽一起在做裁縫,然後他們跟著我一起看電影、一起做音樂剪輯,然後他們自己在做詞曲的創作、自己在練習編曲⋯⋯就是這麼多的方向,都可以成為休閒跟玩樂的時間,他們也會打電動,像Minecraft現在又重新的在玩,各種遊戲他們也會跟我分享。
然後每一天晚上的七點,都是我們家庭的電動時間,所以我們就一起玩Switch,我們有馬力歐賽車、我們有運動的、有各種什麼瑪利歐派對⋯⋯就各種的遊戲,我們跟孩子一起同樂,一直到現在十六歲跟十四歲,我們都還是維持著,所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都可以跟孩子發展出不同的同樂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大家都參與其中,然後大家都是愉快的。
所以跟大家分享,在三個階段分別有「食、衣、住、行、育、樂」,我們其實就會發現,當父母真的可以陪伴孩子練習的事情還真多呢!只是現在多數的父母,真的生活也很繁忙,往往就只好把孩子交給保母、或者是幼兒園、學校老師,可是你也知道,像學校一個老師可能要面對十幾、二十個學生,他真的很難可以讓孩子有個體化的練習機會。
所以我還是邀請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夠撥出時間,陪伴孩子一步一步的去建構他自立的能力,在建構自立能力的陪伴練習過程,其實也可以增進我們共好的相處,當然前提就是我們要放下嘮叨、指責、或者命令,因為沒有人喜歡跟這樣的人相處。
我們就是用溫和、用鼓勵、用陪伴、用支持,讓我們示範看看,然後邀請他,讓我們看到他的努力,他的結果不一定是好的,但努力的過程,我們回饋給他,然後它就會是一個正向的循環,孩子的自立能力在提升,我們的共好關係也在增長。
這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親子行動:幸福教養當中的「陪伴孩子練習」,如果你喜歡綠豆爸的幸福拼圖,歡迎你可以訂閱,也可以分享給親朋好友,每一天我都會錄製一段幸福拼圖的音檔和你做分享,邀請你跟著我們一起學習幸福、邁向幸福!
50會員
45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