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原因-資本主義的陰謀:貧窮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世界銀行在2018年的報告中提到世界人口還有將近一半的人口,也就是34億人,還未能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每天的生活費不足5.5美元,其中有將近10億,每天不足0.99美金。而這些人在2019年的新冠疫情之後,生活只會更困難。
你有想過,為何對於第三世界國家的補助從未中斷,但是第三世界的國家的GDP卻幾乎沒有成長?每個國家各自對於貧窮家庭補助的結果也是幾乎如此,能夠從貧窮家庭翻身的,其實非常少。
本文藉由討論幾本關於貧窮議題相關的國際權威書籍(其中還有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帶你理解一個核心問題:
為何貧窮幾乎不會改變,就像會世襲一樣?
最後也會提到特別的議題,跟貧窮無關,而是資本主義的陰謀:貧窮感
2019年諾貝爾經濟獎,授予了麻省理工和哈佛的三位學者,表彰他們對抗貧困方面的貢獻。為了深入了解上述提到的問題,他們花了十幾年,探訪18個國家,於2011年寫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
這本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甚至串通全書的概念,叫做『貧困陷阱』。利用xy軸線的象限圖表達資本的作用對於人的生產能力和貧困程度的影響。資本包含個人的存款、親戚朋友的贊助和其他管道的資助(如國家補貼)。這個概念充分表達了為何富人越富,而貧窮的人更窮。和窮人是不是傳統認知的懶、笨、或是不夠自律等因素沒有絕對關係。
要注意資本包含了收入、個人存款和政府補助等等。也就是說,撇除了富爸爸因素,窮人其實也並沒有把資源更好地利用在發展未來之上。書中提到的例子是他們在北非摩洛哥的一個村莊,發現那裏的兒童很多都營養不良,但卻家家戶戶有彩色電視機。
這也就是說窮人相較富人,對於奢侈品似乎有更大的渴望。很多小資族存了很久的工資用在買一個名牌包,昂貴的手錶等等,而不是用來學習外語或是更專業的技能。就是在說明這個現象。
所以,普通階級和貧窮階層的人可能比富人花更多錢在一些高單價的商品,特別是精品和奢侈品。這也回應了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普通階層的人會花更多錢在美食上,再加上昂貴的美食,取得成本比很多奢侈品更低。
這個觀點其實在很多理財或是心靈雞湯類的書籍都會提到,通常會將之稱為『貧窮思維』,並將之和『自律』或是『目光短淺沒有延遲滿足』等觀點相連結。
實際上,這樣稱呼並不洽當,因為並不是窮人才會有這種想法,富人也可能會做類似的決策。主要的原因其實是『稀缺』心態。每個人都會專注在自己『稀缺』的資源上,而非『真正有利』的資源上。
包含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也證明了跟自律、延遲滿足無關,也是因為『稀缺』心態。那些能夠忍住棉花糖誘惑的小孩,通常是能夠常常吃到糖的富裕家庭小孩,而他們長大之後能夠成長,也是跟家境富裕有關。
上面提到的北非村莊的故事,其實也是如此。因為窮人的娛樂很少,很稀缺,所以他們寧可餓幾個月肚子,也要買一台彩色電視機。
美食、名牌、豪車對於富人來說,並非稀缺資源,所以他們能夠較客觀的評估自己的需求而購買。反之,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些就屬於得來不易的資源,出於『稀缺心態』,他們會過分重視在這些事物上。
除了稀缺心態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資本主義的陷阱。
工業革命之後,利用工業技術創造,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改善了過去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現代大多數人可以過著比18世紀以前的人更好的生活。因為物質生活的改善,導致物質水平的高低成為我們衡量價值的標準。
以前『大多數人』都『沒有』舒適的物質生活,衡量價值的標準可以更多元。現在是既然『大多數人』都『擁有』舒適的物質生活,那誰的物質生活更好更舒適,就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就是1964年哲學家馬爾庫塞出版的『單向度的人』一書。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底下,導致我們成了單向度的人,只在乎誰的物質水平更高。這本書講的是工業社會,因此現在依然能說得通很多事情。
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虛假需求』,指的是資本家利用媒體,對大眾進行洗腦和誘導,讓他們產生並非真實的,也不是必須的需求。意思就是商品除了原先的功能之外,還賦予很多額外的意義。
舉幾個奢侈品的品牌廣告詞,大家能比較容易理解。
百達翡麗:沒人能擁有百達翡麗,只不過為下一代保管而已。影射成能夠作為傳家之寶一樣的存在。
勞力士的就更直接了。『從未改變世界,只是把那留給戴它的人。』
但其實手錶就是用來顯示準確的時間,這就是最主要的功能。100塊的錶和100萬的錶在這個功能上沒有太大區別。但是,不只是手錶,而是幾乎大多數的品牌,甚至不限於精品和奢侈品,都在隱晦地表達,只要擁有這些商品,你就是人上人了,你就是成功人士了。反理也是,既然你是成功人士,那你就需要這些東西來襯托你。
我曾經聽幾個企業家朋友都提到過一個觀點:『成功的男人,都要有一支名錶。』也就是說,這些洗腦和宣傳並不是只影響到一般人,甚至連富人也受到洗腦了。甚至很多知名人士直接了當的說,他們成功的動力就是慾望。但慾望的滿足,可能也只是短暫的幸福。
虛假需求能夠維持社會表面的繁榮與進步,讓人將精力投入於創造更多財富,但是卻不能帶來心理的滿足感。因為這些虛假需求並非真正的需求,而是反映出人的慾望,與慾望結合,最後就像無底洞一樣。因此也有一說法就是,當你越富有,你就覺得越貧困。
事實上,貧窮和貧窮感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我們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遠比50年前的人生活都好,但現在年輕人的貧窮感可能比50年前更強。原因就是這些『虛假的需求』,過去只能透過傳統媒體宣傳,現在還能透過網路媒體,成為接近無限倍數的傳遞。
我們現在感受到的貧窮感和真正的貧窮可能已經無關,因為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對比(或攀比)。這種對比的落差感,在群體中就會產生了所謂的『相對剝奪感』。
貧窮與富裕,其實從來都不該是對立面,但在這種相對剝奪感的作用下,讓大多數人產生了仇富又愛富的矛盾心態。
我們常把貧窮合在一起說,但這兩個字都有各自的意思。貧指財貨少,窮則是躬身入穴,無處可伸,意指無出路、無事業。所以雖然兩者都指物質的缺乏,但窮還有意志跟精神上的痛苦。
雖然馬爾庫塞並未在他的書中提出解決的方法,可能這個問題本身就無解,但美好的未來始終值得期待跟努力。孔子曾說過,社會最好的狀態是『貧而樂,富而好禮』。希望所有對自己現狀不滿意,持續在增進的人,都能貧而不窮。
下一篇文章,將藉由一個新聞發燒事件聊到:肥胖(不健康)可能跟貧富不均有關。內容是將上面提到的普通或貧窮階級的人會比富人花更多錢在美食上,做更一步的論述。
==================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
臉書粉絲團分享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7會員
119內容數
楚焱堯(Neil),現為台灣夯創業電商育成顧問,擔任勞動部電商講師。熟悉領域為電商經營、產業分析及時事評論。 為國內少數具有實際操作的實戰派電商講師。曾帶領台灣女裝品牌從每年數百萬營收,激增成破億的公司。轉戰大陸電商市場,創下全大陸淘寶天貓店單日單店第27名佳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