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上的童年時光】2006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童年的回憶,因為成長只有一回,隨著年齡增長,現實中各種繁雜瑣事接腫而來,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童年時光,即使是難過、寂寞與孤獨,但是那種單純與稚嫩面對人生,保有想像力的天生,讓「童年」成了一生的鄉愁,總會在記憶最深處,發酵美好且讓人回味的趣味。看著【屋頂上的童年時光】裡,一個生活在義大利11歲小男,被迫提早長大,心中勾起許多關於自己的成長經驗,很貼近又真實,或許我這一生都在憑弔突然進入成人世界前的那段時光吧。
【屋頂上的童年時光Along the Ridge/ Anche libero va bene】
屋頂上的小孩還比大人成熟

導演:金羅西史都特Kim Rossi Stuart
演員:亞歷桑多摩瑞斯、金羅西史都特



敘述青少年的成長電影並不少見,但是多脫不了跟楚浮【四百擊】的比較,【屋頂上的童年時光】在上映時,打的廣告也是「義大利版的【四百擊】」,只是在觀看過程,反而覺得更像同樣來自義大利寫實電影狄西嘉1949年的作品【單車失竊記】。
寫實電影的特點,就是故事很難被敘述,【屋頂上的童年時光】如果要敘述故事會變成日常生活嘮叨—主角湯米的生活一如許多人的成長,他雖然游泳還不錯,但他比較想踢足球,有個青春期的姐姐,三不五時就跟他玩親親抱抱,父親是個自由攝影師,除了有時候脾氣大了點,基本上算是個顧家的好男人,這個家有點窮,還是可以學點東西,小有零用錢;在學校湯米的人際關係不算好也不算差,沉默的他不至於像坐在身邊同學的不說話,至少還有踢球的伴,有個心儀的女同學,雖然後來傳「我愛你」的紙條,毀了彼此關係,算起來也還OK,直到他媽媽回來,整個家庭陷入一場風暴,他不敢像姐姐一樣表達感情,怕媽媽有天又不告而別,有天,當他們高高興興的回家,發現母親真的不在了。
上面那段講劇情就用掉兩、三百字,可是要說重點,根本沒幾句。【屋頂上的童年時光】用著一個小男孩的眼睛,帶著觀眾進入義大利羅馬城中下階級生活,導演也是飾演父親角色的金羅西史都特,用著簡單的手法,表現這個家庭在生活上的貧窮,例如步入青春期,姐弟仍然住在同一間房,母親為錢為男人可以擅自離家出走,父親貸款買了攝影機,卻因為自己的脾氣控制而失了前途,電影不跟觀眾說多悲慘,卻在許多片段上反應生活在羅馬的困境。
之所以覺得像【單車失竊記】勝過【四百擊】,主要是在生活的描寫背後,表達對當時社會的觀察,電影裡,有幾幕用著小男孩的眼光看著這位情緒EQ有問題的父親,尤其相像【單車失竊記】,像是去製片公司討之前欠的薪資,突然怒氣沖沖的耍狠,隨著父親到外景地拍攝,堅持要拍駱駝鼻子而被導演臭罵,母親回來時滿嘴髒話的「建譙」。。。父親像風放養著小孩,小孩學習大人長大,湯米的日漸沉默,很多是來自父親教養層面,高興時全家和樂,不高興時就拳打怒罵,湯米為求自保寧可不開口。
只有在屋頂上,湯米可以自由的做自己,拿著彈弓玩弄鄰居,用望遠鏡看別人生活,回到11歲小孩的狀態,這個專屬於他的私人小天地,慢慢地也變了調。。。【屋頂上的童年時光】游走在寫實電影和成長電影間,得歸功於飾演湯米的小演員—亞歷桑多摩瑞斯,他內斂壓抑的表情,偶而牽動嘴角的笑,成功的演活那個太早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的醜惡,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正確情緒的小湯米,既無能為力的大人世界,卻又適當的表現出這個角色11歲的寂寞、恐懼。
在母親再度離家後,沮喪的父親,將生活的期待放諸在湯米身上,他終於怯懦的開口說自己根本不喜歡游泳。。。壓縮自己符合父親的期待,下場就是父親尖酸刻薄的冷潮熱諷,相較於鄰居安東尼家中的父慈子孝幸福和樂,父親只會在半夜回家對著姐姐罵湯米,一句句傷人見骨的字眼,湯米躺在床上流淚的定格畫面,那個痛徹心扉的表情,家庭成了傷人最深的地方。。。雖然最後跟著鄰居去滑雪的小湯米,還是回到了家,擁抱傷心不成眠的父親,這一刻,父子角色相反的地位,當他採取站立的關懷之姿,主動付出(擁抱)的同時,電影也正式宣告他進入成人世界,再也回不去過去「男孩」的被保護狀態。

導演金羅西史都特說:「當我們發現成人世界是理性多於感性時,所有事情都變得不再充滿魔力。也許是因為這樣,使我們想透過一個男孩的眼睛去重新審視童年時光,也讓孩子以他們的觀點去展現人生該是什麼模樣。」電影最後一幕是公車上,他看到與母親的合照,及所寫的字條:「媽媽永遠愛你,你是媽媽生命中唯一的男人。」那時小湯米的痛哭失聲,與其說來自於大人缺席於成長過程的悲苦、空虛和毀恨,更多是對於童年時光不捨的告別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