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只是遴選出來的謊言」-當我們生活在《1984》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老大哥正在看著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
(「老大哥正在看著你!」/圖源:Google圖片)
這是經典反烏托邦小說《1984》中最經典的標語。
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老大哥是誰?什麼是烏托邦?這些疑問是我當時站在書店內盯著《1984》書封內心的問號。
故事主軸發生在一九八四年的大洋國內,人人皆活在「老大哥」的雙眼底下,吃飯、睡覺、工作、回家,所有的行為包含思想都受到「老大哥」的注視。政府說什麼,人民就得全然相信並認同,他們不容許懷疑也不會讓懷疑誕生在你的心裡,因為那屬於「思想犯罪」,他們會讓思想警察將你帶回,重新“調整”你的內心思維,他們稱之為「治療」。而為了避免被貼上瘋子標籤,人們自小被教導「阻罪」的「雙重思考」。
「阻罪」顧名思義便是阻止犯罪,人民已然反射性在那些內在的問號油然而生時,將問題以其他自我催眠的謊言覆蓋,且他們深信問題並不存在,矛盾的邏輯是他們對「黨」的質疑,可「黨」永遠是對的,他們才是錯的可能
主角溫斯頓·史密斯就是活在這樣的世界裡,卻無法控制自己對「老大哥」、對英社黨產生厭惡與憤恨的情緒,比起人們奉為圭臬的政府說法,溫斯頓心底更堅信自己的想法。他試圖在這個看不見真相的社會裡,守護他心裡的懷疑。
在這裡、唯有記憶能作為證據,
因為過去屬於現在,他們完全能夠竄改。
溫斯頓努力在面對電屏(現代來說就是指網路、電腦)時表現合群,卻暗自在內心栽植屬於他自己的思想,他小心翼翼、就怕一個眼神或表情的破綻出賣了他,好讓思想警察將他帶離,從此人間蒸發。他是這個謊言世界中唯一捍衛真相和理智的鬥士,他必須不斷不斷警醒自己。
在閱讀《1984》時很容易感覺到自己的大腦扭曲,當作者歐威爾試圖透過溫斯頓的角度闡明一切的不合理和荒謬,卻仍賦予溫斯頓凡人的思路而非直接揭示上帝視角的宏觀,於是讀者必須擷取其間的拼圖,慢慢抽絲剝繭、步步拼湊全局,然後才能理解那是什麼樣的世界、以及何謂「存在真理」。
「沒有什麼是你自己的,你只剩下頭顱裡那區區幾立方公分的空間。」
「重點不在於讓自己的話被聽見,而是維持理智。」
一九八四年的世界瓜分成三大國家,溫斯頓處在的「大洋國」、涵蓋整個歐亞大陸北部的「歐陸國」以及中國、中國以南與日本群島的「東亞國」,三方勢力幾乎因地理位置關係而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他們彼此間不斷戰爭,A+B聯盟打C、B+C共同打A、A+C合力抗B,三種排列組合隨時會變換,政府可能今天宣佈我國正與歐陸國交戰,可明天卻換成東亞國才是敵方歐陸國是盟友。驚人的是人民的愛國意志與認知永遠跟隨在政府宣言的背後,他們不疑有他,黨絕對不會錯。只是溫斯頓明明記得之前他們的戰爭是對抗著歐陸國,可此刻所有人都深信他們大洋國一直都是在征討著東亞國,而溫斯頓沒有證據,因為政府機關的「真相部」(也就是溫斯頓工作的部門)會在一夕間將所有過去「錯誤」的紀錄全數「更正」,真相部的他們以完美修正歷史為榮,他們真的相信那是之前的「筆誤」,他們是在協助「黨」和老大哥調整輸出,於是沒有人能找得到他們和歐陸國對戰的證明,除了溫斯頓自己的記憶。可他必須隱藏這些真相,「無知即力量」,那是他唯一能好好活下去的方法。
然後他遇見了茱莉亞。
溫斯頓愛上了茱莉亞,一個和他一樣暗自痛恨黨的年輕女孩,即便他們有很多思維上的差異,但他們擁有同一個信仰,那就是黨是錯的,他們更渴望喊出「老大哥下台」。和溫斯頓不同,茱莉亞一點也不在乎黨篡改了過去的「客觀事實」,因為過去的歷史和她一點關係也沒有,她不介意黨捏造真實,她的反抗只針對會限縮到她自我的部分,比如性愛、比如慾望。他們私下密會,悄悄戀愛,以自由意志的歡愉做愛,抵抗黨所教導的「為生育而交媾」,他們將這樣的性交視為偷偷忤逆黨的政治行動,他們所有的縝密和魯莽都屬於思想罪,他們貪戀這種藏在必死無疑的絕望中,一點點可能活下去的幸運。直到他們被思想警察攫擄。
溫斯頓和茱莉亞分別接受黨的「治療運動」,他不曉得茱莉亞如何,但她肯定跟自己一樣痛苦。他被關在永遠白光罩頂的房間,分不清晝夜、無法認知時間的流動,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被關了多久,距離被捕獲的那一天又隔了多長,可是無所謂,在這些嚴刑底下,黨會讓他們說出所有黨要他們承認的東西,包含那些黨沒有要求的,他們都會全然退讓掏出,在痛苦面前,沒有人能成為英雄
起初對於溫斯頓來說,他可以忍受所有昏厥與疼痛,甚至可以招認那些他根本不理解的罪名,包含他的記憶——那些他一直緊握的「證據」。溫斯頓相信黨可以迫害所有他的感官與知覺,卻沒辦法剝奪走他心中對於茱莉亞的愛,那是他堅決不妥協的唯一,只要他還能意識到自己對茱莉亞的愛,那份愛人的力量沒有被磨耗殲滅,他就不算背叛她。
只是每個人都會有「完全無法忍受」的事物,茱莉亞如此、溫斯頓亦是。
「光只有疼痛一定不夠。有時候有人能捱過疼痛,甚至捱到死掉為止,但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有無法忍受的東西,沒有辦法好好正視的東西。」
「這跟勇氣或懦弱無關,如果你從高處往下掉,抓住繩子不代表你膽小;如果你從很深的水底往上游至水面,大口吸氣也不代表你膽小,這只是本能,本能是毀不掉的。」
而老鼠,就是溫斯頓無法承受的本能,牠們就是他「完全無法忍受」的事物。
終於他還是屈服了。
在那又髒又臭且巨大更甚的灰棕嚙齒動物面前,溫斯頓知道牠們能夠毫不猶豫啃食自己的身體,眼睛、耳朵、皮膚,每個母親都不會將自己的孩子獨自留在家中,因為老鼠會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把一個孤立的孩子生吞活剝,只留下骨頭。他的恐懼把他拖往萬丈深淵,唯一自救的浮木就是推出一個誰擋在他和老鼠中間,那個誰不能是隨便的誰,黨知道,老大哥知道,溫斯頓也知道,那必然只能是他的愛人——茱莉亞。
他把自己內心最後一塊淨土也交奉給了老大哥,他讓英社黨的思維侵佔了自己的,他不在乎,只要能逃過老鼠,他都不在乎。
在作者歐威爾的故事框架裡面,老大哥就是獨裁政權英社黨的化身,人形的領袖投射更能喚起人們對其的信仰精神,一九八四年的大洋國、歐陸國以及東亞國各自有著自己的領導者,大洋國是英社黨、歐陸國是布爾什維克主義、東亞國是死亡崇拜的「去我主義」,整個世界透過不同的名稱實行同一種統治哲學,使人民以憎恨、恐懼頂替了愛與包容,為了維持組織權力的永恆,他們扼殺了人們的思維能力,致使所有人心皆自願且無疑地盲目崇拜黨的一切,歷史已經停擺,除了永無止境的當下沒有其他東西存在,而在這個當下,黨永遠是對的
於是戰爭再也不是手段或方式,戰爭本身即是目的。黨需要戰爭所以製造戰爭,人民在戰爭氛圍裡自動會忍受更高的苦難,並視其為共體時艱的必要,故而排除了自我的「個人意向」,趨向「團體意識」靠攏。主角溫斯頓就是在這樣的浪潮裡企圖站立而不隨波逐流,卻換來更艱辛的痛苦。看似更加高尚的自我覺醒與道德良知,並沒有辦法帶給他更美好的生活境遇,只是使他必然遭受黨的教化治療,如果這是注定的結局,人性本身是否仍然有存在的必須?我想這就是作者企圖帶來的反思,在看似美好的「平等」中構建烏托邦的理想主義,為了達成「平等」勢必抹煞掉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性,於是出現獨裁、集權、洗腦等途徑,那麼這樣的「理想」還是真的理想嗎?
書中的大洋國英社黨,為了解決每一個人民的思考差異,提倡且深植了一種「雙重思考」的能力,其運作是指蓄意說謊的同時卻真心相信謊言,當你心中有兩種矛盾的認知誕生出現,阻罪的行為便是善用「雙重思考」去疏通,讓黨的謊言永遠趕在事實前面,而你接受並相信著黨,於是不斷雙重思考下去。
以溫斯頓所工作的真相部為例,他每一天的工作就是「整理」舊有的資訊,可改動過去的行為本質就是欺瞞,但若承認這是欺瞞便等同於承認黨是錯的,而「老大哥不可能是錯的」,於是他們只是在「修繕」,他們是為了使真相更明白而行動,他們相信真相來自他們的雙手,黨是對的、老大哥是對的、他們的行為也是對的,那些不明其咎的情緒會在「兩分鐘憎恨」活動裡,投射到黨指稱的敵人身上,人們吶喊、暴動,宣洩所有憤怒與不滿,在這兩分鐘的憎恨節目中,他們找到了歇斯底里的緣由,不在黨身上。
你就是這樣生活,而且生活也就是如此,你已經習慣成自然了。
溫斯頓感覺到子彈射進他的腦子裡,他仰望著老大哥的海報,他花了四十幾年想撥開他的鬍鬚去證明底下是溫柔還是陰謀,可一切都沒關係了,他的頑固已迫使他遠離那雙眼眸的懷抱,荒唐的誤會夾雜著血液濕黏地流過溫斯頓的鼻翼兩側,掙扎結束了這場對抗自己的戰爭他終究是贏了他愛老大哥
故事結尾終止在溫斯頓的死亡和思想的扭轉,當他低下頭來,一切都變得如此簡單。有些東西燃燒殆盡了,他不再執著也沒有理由繼續死守,這就是答案了,他放棄了自我,成為黨的一抔塵土,他是死去了,可黨永恆長存
我覺得《1984》不是在為人類社會創造恐懼與知足,不是在給人們看說「嘿!你看集權有多恐怖!你看現在有多自由!」更多的可能是在提醒我們存在的本質和意義。個體差異性是天降的贈禮,文明的證據就是個體獨立的不平等——資本的不平等、學識的不平等、經濟的不平等,於是愛有差等,有所追求故而有所盼願,有所努力便有所收穫的甘甜,有所未知才有所無限。這便是你我走一趟人生長短最珍貴的寶藏——經驗
因為我們不斷思考、不斷創造與改變,在彼此生命線上異中求同找到了交會,也在所有團體凝聚之中追求獨特的差別,與其認定它是一本政治的驚心小說,我更傾向覺得它是對於「存活」的箴言。
雖然如今的社會裡擁有較開放的資訊,我們可以交叉比對找出最接近客觀的事實,可以統計歸納出相對扎實的真相,卻仍然能在《1984》的描繪裡感到顫慄與恐懼,各說各話的政治文化比起大洋國的英社黨看似是更加開明且民主的模樣,但依然沒有辦法確切釐清這些論點與思維的出發是否仍掌握在某些人手上。
真理也可能是大眾取捨的決定,謊言是事實的鄰居。
於是「只有思考才是唯一希望」
這是歐威爾在書裡寫下當時的自己對未來的期許。
現在就是當時的未來,而當時的現在也可能是如今的預言,歷史是不斷循環的迴圈,所有的時尚、流行、藝術、風潮都是一個輪轉的圓,我們終究會碰上一樣的歷劫,我們也終究在找尋更好的明天。
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本身沒有最正確的解析,每一個你我都帶著獨樹一格的背景來到這疊紙張面前,我們咀嚼、消化、吸收,開展成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豐收,這就是閱讀本身最迷人的魔法,我們能在同一本書中看見不同的感動,正恰恰是因為我們擁有獨立存在的思維,而且把握著所有思考的可能、不輕易交付妥協。
這本書說出了他想要說的。
其實最好的書是:它所告訴你的,都是你已經知道的事實。——《1984》
所以我們不停閱讀、我們熱愛閱讀,帶著思考和愛。
希望我們都能在書裡、書外找到屬於自己的語言,
用文字,證明思想發生的證據。
「我們會在沒有黑暗的地方相見。」
(《1984》遠流出版社/圖源:博客來)
陳昭
陳昭
從成大中文畢業以後待過新聞業和行銷界,後來不知道是誰借的勇氣決定自己創業(淚)現在專職影像工作室接案,沒有工作的時候就寫寫文。總是想留下一些什麼,如果記憶是不能回頭的前路。還不想太快鬆手那些發生過的時候...散文/小說/日記/心得分享/社群創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