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艾走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玻里尼西亞東部的觀光聖地復活節島位於人煙最偏僻一角。距離這裡最近的陸地是東邊三千七百多公里外的智利海岸,以及往七二千公里左右的皮特肯島。摩艾石像是1250年至1500年間,由玻里尼西亞東部復活節島上的拉帕努伊人雕刻的石像,多數為一體成形,也就是說整體是從一塊大石頭刻出來的,但有時候石像頭上會加一塊普卡奧(Pukau)作帽子,一頂帽子可重達十數噸。多半摩艾石像只有頭,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還有軀幹和下半身,這些其他身體部分現在慢慢地被挖掘出來。摩艾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關於這些石像成因的推論。
科學家估計,摩艾石像大約有九百尊,是西元1250年到1500年間,由當地人在山上的採石場採集、雕刻、移動十幾公里後,在海邊的平台豎立起來的。島上最高的摩艾石像被稱為帕洛(Paro),幾乎10公尺高,重82公噸。其它的摩艾,最小9公噸,最重有250公噸。1994年,許多石像原來都已倒地,智利政府出動能吊起50公噸重物的起重機,費盡千辛萬苦,才把它們重新豎立。利用現代機械,這項修復工程仍然極為艱鉅。羅格文船長三百年前提的問題:「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到現在仍然是科學家們傷腦筋的題目。
到這裡我想提出一個題:巨石人像的鑿刻、搬運以及豎立等,必須是一個複雜且人口眾多的社會才辦得到,同時也得仰賴富庶的環境。據當時十八、十九世紀初踏上這個島嶼的歐洲人估計,島上約莫只有幾千人,幾千如何完成這些艱鉅的工作呢?
目前就復活節島的地理天氣環境顯示,這個島的風很大。風力強勁不但對古代在此耕種的農夫是一大挑戰,今天要種植作物也很困難。然而這卻可以合理推測出為什麼島上的人要將摩艾石像立起來,我想這除了宗教崇拜的儀式之外,也可能有實際擋風的作用,而火山岩是肥沃的土讓,對於生產作應該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根據最近的研究提出新的說法,一般認為石像是散亂隨機分布於島上,但紐約賓漢頓大學人類學家利波(Carl Lipo)指出,其實石像位置和水源分布息息相關。
利波和團隊集中研究東部93座18世紀前建成和分別置於高台的石像群,分析石像周邊地質數據,如土質、漁獲和水源等,嘗試找出共同點,結果發現「靠近高台的區域都是有地下淡水湧出的位置」,無論位於海岸、內陸還是低地都是如此,而沒有石像或高台的地方就沒有水源,分布原則十分一致。
復活節島上沒有固定溪流,而當時的古人沒有製造容器和引水的知識,所以利波相信他們會聚居在有水的地方,建石像為指引維護水源,圍繞石像而居,而非如過往理論所說,是宗教祭祀的場地。
綜合上面的因素,島民似乎非常有必要將石像移動至特定地點。只是怎麼移動這麼巨大的石像卻是個多年難解的題目。目前有些科學家嘗試了一些實驗:
大家看完影片覺得哪一種方式比較有可能達到目地呢?📷
5會員
210內容數
我們將要去擺市集了,這是我們的攤位名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貓戰士瑪巴諾 的其他內容
色鉛筆彩繪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