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一個人》: 從理解對方開始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如何改變一個人》書名乍看之下有點聳動,同時又讓人心動。
你覺得人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嗎?
有沒有什麼人是你想改變的?
此刻,你想到誰呢?
你會想要改變他(們)嗎?又或者,他(們)想被你改變嗎 ?
人,是沒那麼容易改變的,因為有慣性,不然也就不會有行銷類、行為心理學這類的書籍了,是吧﹗
常聽到人家說,想要「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比較快。」的確如此,且
關於改變,我們是不是誤解了什麼?
我們是否曾想過這個問題﹕
「我們一直想改變別人,但為何不讓他們做自己?」
這是我思考的問題,除非這改變真的有其必要,例如改掉壞習慣,像是書中的案例﹕如何讓青少年不再吸菸?我覺得在第一篇〈抗拒心理〉,讓他們自己做選擇這件事,很適用,且符合人性也貼近人心。
同時,「讓他們做自己」也是一種反方向的借力使力,讓他們選擇自己願意改變。
某些改變是必要的,否則如何推動事情前進?又或者如何讓經營的事業起步,讓失溫的感情增溫呢?
有時改變的觀點在於立場,你站在哪個立場,你想推動什麼改變或不被改變,便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本書在第三篇〈距離〉有更深入的案例,可以促進思考。

關於作者﹕

本書作者是華頓商學院鼎鼎有名的行銷教授約拿.伯格 (Jonah Berger ),行銷人無人不知道他的大名,著有《瘋朝行銷》《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本書排版清晰,淺顯易懂,有良好的閱讀體驗,看約拿.伯格 (Jonah Berger )如何用一些有趣又精彩的例子、結合研究、案例、科學心理學的解釋,引發人們做出改變,對於初次接觸行銷的人,大推這本書來引領你對行銷產生樂趣,每個案例都引人入勝,每個方法讓你瞬間恍然大悟,然後發出讚嘆說﹕
「喔﹗原來如此。」

本書主要在談什麼?

人,是慣性的動物,要人們改變實在不易,但也非不可能,在改變的過程中,將會有五個慣性大魔王阻礙你,也是阻止改變的關鍵因素,這五個大魔王分別是﹕抗拒心理、敝帚自珍效應、距離、不確定性、與佐證
想要改變他人,用命令或強硬的手段是行不通的,不相信?
先問問自己就知道了。
如果將命令或強硬的方式譬喻成催油門,不斷地施加馬力,不如放開手煞車,找出阻礙的原因,讓它自在地前進,而這手煞車就是書上所說的催化劑。
這本書讓我們思考「是什麼阻礙改變」?
如何用催化劑這種以柔克剛的方式,來促進改變的行動。
搬除那阻擋改變的障礙就是放開手煞車,也等於利用催化劑,書上取其第一個英文字母,減少抗拒(Reactance)、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縮短距離(Distance)、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佐證(Corroborating Evidence),
用來形容解決的關鍵,REDUCE「減少」就是催化劑要做的事,減少障礙和阻力,轉化心態,促成行動。

為什麼人總喜歡反其道而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抗拒心理」?

你一定有看過在某處出現過「請勿在此倒垃圾」的標語,結果反而看到更多的垃圾?
或者也看過海邊或河邊立著的警示標誌﹕「危險﹗請勿在此戲水﹗」,結果還是有一些人罔顧生命硬要下水,最後發生搜救人員搶救生命的悲劇,
又或者常看到「吸菸有害健康,請勿吸菸」的警語,結果還是一堆人不放棄吸菸,這些警語彷彿變成了提醒似的,愈是不要我做的我愈要去做,WHY?
人類就是天生反骨嗎?
(我覺得反骨有好有壞,看反骨用在何處,你如何去定義,這又是題外話了。)
主要的原因在於﹕人類需要自由和自主權。
若是對方強迫要我怎麼做,我就偏不﹗
這種情形時常發生,特別常見於孩子的叛逆期,總是喜歡與父母師長唱反調,其背後的原因就是孩子想要自己作主,他們不喜歡被命令或被指揮,那讓他們反而會有種失去自由和自主權的感覺,找出源頭,就能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獲得改變。

減少抗拒心理的解方﹕

1. 提供選單﹕

我覺得是很不錯的方式,當孩子偏食只愛吃肉,不愛吃菜時,不妨在餐桌上出現兩道菜,讓他自己選擇,即使再不愛吃菜,最後也會挑一樣菜來吃;
要是女友要你買飲料,每次聽到的回答都是﹕「隨便」,這時不妨提供她選項給她選擇,請盡量挑個她平常喜歡也常喝的,像是﹕「妳要珍珠奶茶還是檸檬汁?」
即使她不從兩樣中選一樣,至少她會告訴你想要的答案,同理可證,請以此類推。
但我內心不禁升起疑問﹕「那如果對方都不選呢?小孩倔強只吃白飯呢?你的女友這兩樣今天都不想喝呢?」
我想,他(她)一定會開始思考自己究竟要喝什麼?或妥協要吃什麼?
這時,也算是達到你要的目的了,這個方法挺不錯的,歡迎大家試試看。

2.循循善誘﹕

可以藉由詢問對方問題,引發他們自主思考。
倘若你是英文老師,想要班上學生都能在畢業前拿到金色多益證書,這樣以利於學生們未來升學或就業的發展,但無論你怎麼威脅利誘,都不見學生努力用功,這時你該如何做?
循循善誘便可以派上用場,透過問問題的方式,讓他們思考為什麼要讀書,引發學生們內心的渴望。或許可以這麼問﹕
「你們未來的目標是什麼?」「當初為什麼想考這學校?」「你覺得多益考高分會不會對你未來有幫助?」「你現在的成績與金色多益證書差幾分?」「你還可以怎樣努力?」
循序漸進地向學生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經由他們自主反思後,想必就知道現在該採取怎樣的行動,該做多少努力才能達到他們內心想追求的成績。

3.理解並建立信任感﹕

書中以逮捕嫌犯為例,警察不以強制命令的方式,要他們高舉雙手投降,否則下一步就要開槍;他反而以談話的方式與嫌犯溝通,從旁敲側擊的聊天,來試圖理解嫌犯的動機、興趣、家人朋友,了解他為何不投降的障礙,讓嫌犯知道有人懂他,讓他建立信任感,從嫌犯的觀點出發,而不是從自己的觀點直接解決問題,最後讓嫌犯知道﹕唯有自動投降才是最好的方式。
這裡的重點在於積極聆聽,先理解對方,與對方建立信任感,促使他們願意自動改變。
仔細想想,這種方式,是不是很通用在夫妻間、親子間與朋友間呢?

什麼是敝帚自珍效應?

「敝帚自珍」翻成非常白話來說就是,即使是再破舊的掃把,因為是自己的,卻珍愛如寶。
我承認自己有這現象,而且還非常有感。每當三C用品用到一定的期限時,勢必會開始出現問題,像是電腦當機、手機自動關機、電視的聲音忽大忽小等等,明明知道這些三C有自己的壽命,使用期限到了就是要換新的,但只要沒有全壞,堪用則用,何必要多花時間和金錢去換新的呢?這樣多浪費呀﹗
你應該也有遇到這種情形吧?你真的會直接換新的產品嗎?
人們不願轉換的原因,就是來自於上述的轉換成本﹕又要重新尋找新產品的資訊哪個好用,既花時間,又花金錢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等;
第二個原因則是﹕損失規避,也就是人們會避免損失,要是換了新的產品結果更不好用怎麼辦?而且人們有慣性,習慣舊產品本身帶來的方便,新產品好用與否對他也有不確定性,加上使用用愈久的東西愈有感情依賴,這樣的敝帚自珍現象,真的很難改變啊﹗

破解敝帚自珍效應的解方﹕

1.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

投資理財專員若是要建議年長的客戶投資,往往是一件困難的任務,年長的客戶通常寧願將辛苦存的積蓄放在銀行,即使賺得較少的利息,也不敢冒著風險亂投資,他們的觀念就是投資就有風險,尤其是股票。
年長者的顧慮也不無道理,畢竟是辛苦一輩子的血汗錢啊﹗(我自己的觀點是,我比較不會干涉長輩要不要投資,畢竟這是他們的錢,他們有權使用,但可以給他們建立一些股票投資的基本觀點,以免他們被騙。)
但書上的投資理專是如何做的呢?
他直接告訴年長者,存那麼多錢放在儲蓄帳戶,等於是害自己「損失」。
年長者不信,明明他帳戶的利息每年都增加啊﹗
「是這樣沒錯,但您沒有算進通膨,相較於保守型投資,其實少賺很多錢。」
理專直接將「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換算給他看,那少賺的錢超過兩千時,年長者被說服了,他將一部分的金錢做保守型投資,讓理專幫他做適度的規劃,一部分的錢還是存在銀行以避險,使年長者的投資有幅度成長。
這裡貼心提醒﹕請找你信任的理財專員,或者請教懂這方面知識的朋友和你一起聽理財專員的規劃,不要不懂就全然聽信,最好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親自去學習理財,並且試水溫,切誤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定要做好理財風險規劃喔﹗

2. 破釜沉舟﹕

這很容易理解,三C用品直接壞掉給你看,你完全沒有退路,只能摸著鼻子乖乖地去找適合你的新產品了。
這點適合用在敝帚自珍現象非常嚴重時,破釜沉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類似斷尾求生,你不改變也不行,所以不妨為快壞掉的東西早點做打算,「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吧﹗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明朝方孝儒《遜志齋集》《指喻》

結語﹕

這本書從去年看到它的身影,觀望到後來終於決定買了它,由於太多書要看,就一直被擱置在書櫃上待看著,終於今年讀到它了﹗
也許是因為不少人談論這本書已久,導致我讀它的時候少了一些樂趣,所以,對於寫書評或心得這件事,還是不要說太多,保留一些興趣,讓想看的人可以去探索,是我盡量在做的事。但這本書我還是喜愛的,也許過一陣子再來翻翻,會有不同的體悟。
我妹某天看到書名《如何改變一個人》說 ﹕「你怎麼會看這種書?」
其實我比較想問她﹕「妳怎麼會問我這種問題?」
我說﹕「書名不是我取的,好嗎?」
這本書名英文叫 ﹕《HOW TO CHANGE ONE′S MIND》,如何改變一個人的心智,主要在探討人為什麼不改變?因為慣性和一些理由,然後教你一些方法,讓對方帶來改變,是一本行銷書籍,適用於個人、組織、社會的行銷工具書。
「我覺得改變自己比較快。」
「你說到重點了,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所以這是一本讓他們自己改變自己的行銷書。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對方,找出源頭,移除通往改變的障礙。」
所以,人的慣性導致人不容易改變,但,人就永不遠不會改變嗎?
那可不一定,讓這本書來告訴你解方吧﹗
讓閱讀帶給你幸福,丁宣的幸福閱讀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