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大使-表演的能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經常看Time、Economist雜誌或是在捷運上免費索取的藝文推廣刊物,可以看到編輯群幫讀者整理近期好看好聽好玩的書籍、音樂、電視、電影或者是藝文表演。
這些都是「文化」的呈現方式。
藝文表演這一個文化呈現項目,不管是舞台上或街頭上的表演,指的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用肢體和音樂,表現出團隊創發想法的過程。
臺灣所謂的「才藝班」和美國所稱的talent show不太一樣。「才藝班」在臺灣的文化裡,是從小就開始磨練技能,在不同的成長時期,會用檢定或成果表演的方式呈現給大家看。talent show比較像是隨性地展現自己,想要讓別人看到自己會什麼才藝。華人文化比較刻意雕塑「才藝」,歐美文化則是偏向展現「才能」。
2008年,我開始接觸大大小小的表演。表演藝術對我來說,雖說不是基因,但也成為我的左右腦互聯的橋樑工具之一。在看表演的時候,我的右腦跟左腦說,你就好好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但我的左腦跟右腦說,你要好好評估這個表演要怎麼呈現台灣文化,在跟長官報告時,才能符合政策要求。有時候,我會聽右腦的話,但有時候,我又必須聽左腦的話,常常搞得我很累。這是在台下當職業觀眾的糾結。
在組織運作青年團隊時,不管什麼背景的組織結構下,小組織如教會、大組織如外交部青年訪問團,一定會安排排練一段表演,呈現青年團隊的氣勢與氛圍。
如果你五六年級出生的人,你就會知道青年團隊呈現一段表演來彰顯氣勢的最佳例子,就是「中華民國青年友好訪問團」。用這個關鍵字在YouTube輸入,你會發現民國70年代的畫面。而這些畫面,到現在可能都還會在國家級的訪問團中看到一些表演脈絡。
一開始規劃「新北文化大使」團隊表演活動時,我總覺得很煩躁。
因為十幾年以來所觀看的表演,都是專業訓練過的一群人,持續為一段表演進行經常性的練習。但青年文化大使是成軍之後,由舞蹈老師帶領幾次練習,就要上台表演的過程。我的左右腦意識裡,因為表演的精緻感與粗糙感而產生極大的衝突。
後來,「新北文化大使」於2022年在「光音淡水」的表演過程中,環顧四周大部分的觀眾都是靜靜的看表演。當出現K-pop歌曲節奏,擾動了華裔青年的身體,頭、手、足、腰開始扭動,台上台下一起扭動。「新北文化大使」與人聲樂團共同演唱大使之歌時,一段Rap讓台下華裔青年頓時開心地爆出掌聲和尖叫聲。
我發現,表演者將練習結果開心地呈現給觀眾,而觀眾將共同的動感傳遞到臺上,表演者與觀眾之間形成一個完美的量能互動。
我開始思考,青年文化大使團隊在表演當中要呈現的是什麼?是專業的歌唱還是專業的舞蹈?
答案都不是。
是一段展現熱情活力而開心的表演,是一段呈現團隊凝聚的過程。
如果你看過「聽見歌 再唱」這部紀實電影,也看過「原聲童聲合唱團」的表演,你就會知道表演之於青年的魅力是什麼。
但如果一群原本不認識的人,參與青年大使培訓計畫是為了取得多元學習表現的服務時數而勉強表演,會有什麼狀況?
有表演底子的學員,就會來跟老師們抱怨,為什麼讓沒有歌唱或舞蹈基礎的人來參與練習,他們覺得唱出來的音準和肢體扭動的畫面,看起來和聽起來實在是差很多!而專業老師也很無奈,要整合一群專業水準差距很大的人一起演出,更是難上加難,嘆氣連連。
既然有這麼多阻礙,為什麼經營青年文化大使的管理組織仍然將表演納入培訓計畫的一環呢?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有勇氣」。如果套用在表演上,青年文化大使在登上舞台的過程中,從不熟悉的羞澀,承受練習的壓力,到獲得台下的掌聲,內心浮上的一股價值感。
而這股價值感,就是讓青年文化大使未來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勇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會員
57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頻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青年文化大使-市集體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青年文化大使-吃茶要知茶價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青年文化大使-文創商品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青年文化大使-就是要時數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青年文化大使-量化vs質化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青年文化大使-服務創發能力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