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大使—實習有沒有薪水?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招募說明會的現場,大學生最常提到的疑問是:「實習有沒有薪水?」
我用最平淡但又堅定的語氣說:「沒有」。
然後,我放下麥克風停頓10秒,觀察每一位同學的表情之後,轉述一個計程車司機大哥跟我說的陳年往事。
「我十三歲就來台北工作,是在一家修皮鞋的店當學徒。那時候能穿得起皮鞋的人,都算是有錢人。所以老闆賺很多錢,可以養二、三個學徒。一開始當學徒,是沒有錢可以領的,但老闆會供吃供住,讓你學三年四個月,才能幫客人修皮鞋、領工錢。如果撐不了三年四個月,中途決定不學,就必須支付吃住的錢。我學了一年多,覺得修皮鞋實在太難,就放棄不學了!」
再舉美容院從古早到現在都還在運用的「建教合作」機制。法令保障建教生可以領工資,但洗一顆頭抽二十元左右,得要洗三個客人才買得起一杯珍奶。完成三年高職學業,才有機會正式在美容院工作,擔任設計師助理。技術職業的工作屬性,以師徒制的方式磨練青年,是從日治時期就流傳下來的行業特性。
初入社會的青年,把時間花在什麼事情上,「金錢」通常是最大的動機和動力,也是堅持下去的助力或半途轉向的阻力。
我的大學生活裡還沒有所謂的「實習」,那時候到教育部打工統稱為工讀,是領有工讀薪資的。近年流行多元學習或產學合作之下,這個結構慢慢演變各自出招的狀態,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好的人才。
加拿大臺灣文化節的籌辦單位找實習生的待遇條件就跟計程車司機大哥當修皮鞋學徒一樣。在籌辦活動的實習過程中,在臺灣進行研究、辦講座,也可以在加拿大或其他國家出差,不用自己付擔任何費用,是許多臺灣學生嚮往的實習工作。但主辦人吳權益先生對於學生的實習態度要求很高,如果讓他嗅到學生是為了出國遊玩的心態,或讓他感覺是沒辦法獨立完成工作的媽寶,就無法進到組織裡實習。
醫護產業的實習生態比較特別,護生實習的工作要求很嚴格,衣服和必要的教材要自己花錢買,老師罵人罵得兇,實習分數沒過關就檔修,分數高低會影響未來畢業申請進入哪一家醫院的條件。實習才過幾天,學生直接放棄休學的,大有人在。學生私下抱怨歸抱怨,為了以後可以順利取得執照,大多都乖乖配合實習規範。
時尚產業的實習工作要求比較有細緻度。要顧好口袋很深的消費族群,工作要細心、貼心之外,門面也有所要求。外表的首要條件是不能染髮及刺青,活動期間要戴隱形眼鏡、不能戴牙套。體耐力的部分,要能配合活動期間長時間的工作要求,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據一位公關公司的人說,時下年輕人聽到時尚產業實習,通常會抱持夢幻的想法,但實際參與之後才發現工讀時薪的工作內容實在很少,做沒幾天就放棄的人頗多。
聽到學員們彼此聊天才知道,LINE是目前大學生最想去的實習單位,原因是上班第一天就配發一台公務用的筆電,而且每天都有免費早餐可以吃。又或者,很多企業在吸引學生實習時,大四簽約一年實習工作,就先發五萬獎學金。
如果免費早餐、公務筆電、一筆獎學金,這些實際上看的到的好處,成為學生決定要不要去實習的因素時,那看不到的實習工作質量,怎麼描述轉化成前進的動力?
「新北文化大使」在招募時就開出到美國實習的機會。經過甄選,三位完整參與一年的學員可以在暑假期間到美國實習。但條件是必須要籌募經費,並且還要自己掏腰包大約新台幣六萬。
一聽到自己要出錢的工作,在這個充滿詐騙的社會,這樣的實習工作,感覺就像詐騙。但學員長期參與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計畫,也相信這個計畫,在自己出錢的條件下,仍能有學習長進的機會。
現今青年們面對實習工作,就像那位計程車司機一樣,還是在意可以從目前的實習工作中,獲得到多少的金錢收入。且從組織的面向來分析,如果是營利的公司為取得最大的利潤,願意支付足額的實習薪水,是資本主義下必然的結果。
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尤其是以非營利組織或政府部門為首的實習單位,實習的心態就不能奢求實習應得的薪資,而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能在組織裡凌駕於「工讀生」處理雜事,在指導的專業老師身上,學到處事技能。曾聽聞台北市政府支付實習學生每日津貼300元,便是考量學生為了完成實習,所支付交通費和午餐費而給予的補貼。
簡單來說,想要賺每個小時183元的工讀金,就當自己是工讀生就好。想要跟著專業人士習得做事的能力,實習過程取得補償性的津貼之外,要更專注在投入的實習環境裡,能遇到的學習夥伴、專業人脈和文化涵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會員
55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