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五十年的鄉愁記憶:東年的《太平洋廣場號返鄉記》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根據作家東年的說法,鄉愁的解釋是「鄉,在空間是出生地方、長期住過地方,在抽象空間是一種境況,在時間是往昔;愁,是悲傷或慘澹情緒造成的愁苦或憂慮心境。因此,鄉愁就是懷舊往事或懷念故鄉。」(頁35)東年前後相隔五十年的兩部作品,《失蹤的太平洋三號》與《太平洋廣場號返鄉記》,代表政治受難者與其後代對於社會的不同觀念。前者在戰後嬰兒潮、保釣運動、中國文革後期的影響下,觸及國族、統獨等議題;後者則透過受難者第二代林志鴻的尋根,希望認識自己究竟是誰。

近年來臺灣極力推動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轉型正義,但更多時候是來自各界的紛擾與喧囂。這也是《太平洋廣場號返鄉記》的特點,雖然經歷同個年代,但不同階層的民眾有自己的體悟與情緒,例如陳慶餘見面時酗酒,饒靜嫻認為這與家庭背景有關係,「在幾乎相同起跑點上,有紀律、規範的優勢家庭子女,在教養期中可能比較不會受情緒起伏或慾望難忍。」(頁108)事實上,陳慶餘暗自認為自己的家庭就是受到饒靜嫻與林怡晴影響,相較於「資產階級」的林怡晴,他必須努力工作才能讓家人過好日子。

《太平洋廣場號返鄉記》圍繞著船長林志鴻回到基隆故鄉兩天一夜的故事,主軸為了解在二二八事件中消失的父母,透過學者調查以及和父親舊識交談後,拼湊出更完整的記憶。即使在小說結尾並沒有得出答案,但他仍舊獲得一些事實與片段、一本日記、以及當年基隆屠殺的面貌。同時,隨著林志鴻穿梭在基隆街頭、尋訪舊時記憶、或爬山眺望港灣,與朱天心的〈古都〉相異,基隆(甚至臺灣)的歷史並沒有淹沒在時代洪流中,而是像拼圖一樣漸趨完整。

東年相隔五十年的小說,增添全球化的概念,「太平洋廣場號」的船籍是南非、大副是南非白人、二副是菲律賓混血、三副是中國人、加上林志鴻入籍南非的身分,小說也細數臺灣遭受殖民的歷史、全球左右派的發展、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等,彷彿一艘船就代表一個小世界,就算這樣的世界並不完整,甚至位於全球資本主義頂層。

東年將鄉愁裝進海洋,隨著浪濤波動,前往世界的角落。但卻深埋在海洋底下,「形成海流,浩浩蕩蕩流向更遠處幽暗水平線,沉穩,沉默,一會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頁269)

43會員
186內容數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