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扮家家酒│芭比 Barbie (2023)

2023/08/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芭比 Barbie>瀰漫一種很強烈的「造假感」,並不是那些有意執行的風格,而是因為出品方就是美泰兒(Mattel),註定怎樣論述也只能限縮在特定的泡泡內,明擺一副「沒有要洗白什麼喔」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蒼白預設中,來自資方的鑿斧之跡顯然抑制住編導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的靈氣。關於芭比,這個在消費、流行文化佔有一席之地的符號有太多能展演的,卻可惜地將重心擺放在真人化世界觀的趣味,包含芭比本人與芭比世界的設定(還有肯尼的)、玩具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衝擊,甚至有點想自黑地(擺放在整體中顯得有些累贅)將美泰兒公司也寫進了故事之中,當諷刺性被不斷重複,也就只是速食化的娛樂而沒有深度,像是軟綿綿的花拳繡腿,好看地搔癢嬉鬧,而沒有痛感、重量。

Barbie, 2023

Barbie, 2023

在某次宣傳訪問中,飾演芭比的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提到:「人類自己做的事情(推測此處指負面爭議)卻要一個娃娃來承擔,太奇怪了吧」,只是這說法未免過於天真,芭比有別其他玩具所達到的高度正來自人類或捧或殺所成就的舞台─光是將她拿來和其他「玩具」類比,便有種「褻瀆」感,刻意抹除品牌打造的人設、刻意忽略時代賦予的文化意義,若真只當芭比是個娃娃才是種物化。實際和瑪格‧羅比言論相悖的,不正是本片的意圖嗎?─想要透過「一個娃娃」來反轉人類做的事,然而無法被自圓其說的核心,使得全片產生了情感矛盾,可能我們會喜歡由瑪格‧羅比飾演的「芭比這個角色」,卻還是會對現實中的「芭比娃娃」有所質疑,當角色無法成為現實中她所是的那位,這樣的演出是成功的演出嗎?這樣的電影是對現實成功的反映嗎?

回到如何說故事的基礎來看,瑕疵就會格外明顯。芭比突然意識到「死亡」、對於日復一日美好的遲疑完全是沒來由的,雖然後面會知道這些動念源自於她真實世界中的主人,而這個主人竟不是她所以為的Sasha而是Sasha的媽媽Gloria,光是「原來玩玩具的不是小孩而是成人」就值得大書特書了,但劇情不只對此輕描淡寫也略過不提Gloria為何突然「拋不開死亡的念頭」、是什麼觸發她不再年輕的焦慮,就連Gloria與孩子丈夫的隔閡也都只是工具性的設定,或許本片不想走<玩具總動員>人與物之間情感的路數,但就只是把「死亡」、「橘皮組織」、「邊緣人」當成熱門關鍵詞吸引注意便不再深究,某程度不也坐實人們認為芭比過於注重表面的批判?

當芭比找到了Gloria和Sasha後主軸又急轉彎轉移到「女權」、「父權」的衝突上,若是因為能說得太多而必須做出取捨,那重點便在於被無數文本討論過、甚至當前社會還不斷辯證的男女權議題能否被談出新意?然而本片還是走進男女對立的死胡同。「覺醒的」肯尼同樣是一個被輕忽的好切點,只不過肯尼一如既往地被配角化─只是很後設地想,若從這裡將<芭比>整個反轉成<肯尼>也會令人非常驚喜!─權力的轉移讓芭比這才意識到什麼是「真實」,無力回天的芭比呈現躺平姿態,反倒讓明明自己問題一籮筐(編導/觀眾不在乎是否解決)的Gloria變成了點醒一切的神奇教母?先不論說教意味是否濃厚,某些對白也是挺爽快的,但,僅靠台詞帶出重大轉折的處理方式是相當偷懶的,更遑論居然放棄讓芭比在這個以她為名的片中佔據主導地位?被啟發的芭比們擬定出像是「特洛伊木馬」的粗略版,不費吹灰之力(的利用刻板印象中男性盲點)就騙過「頭腦簡單」的肯尼們,重新奪回芭比世界。

複雜的男女權議題能這麼理所當然的被解決,果然也只有扮家家酒的一廂情願才能達到,某方面說來算是Happy Ending的結尾,但不論男女肯定無法認同在真實世界裡也該這樣操作。如果在娃娃的世界裡,男女權顛倒,該是肯尼(現實中的女性)獲得機會的時候、而芭比們該學習如何分享自己的權力?若是芭比已意識到自以為的女權在真實世界裡還未實現,卻只在意鞏固娃娃世界中的女權,不也暴露品牌明目張膽的鴕鳥心理嗎?當虛構與真實模糊雜處、當利益與信念混為一談,娃娃該有怎樣的立場不是重點,而是身為(主導娃娃)人類,我們做出怎樣的表態?

如此有名的芭比,改編起來甚至還比所謂真人真事更加困難。有人將這部片比喻為芭比版的<楚門的世界>,這個描述是不精確的,因為這部片反而使我們發現:活在烏托邦的是美泰兒這家公司及其想要販賣的感覺良好,在商業利益考量下,無法真的去面對芭比向來的爭議,即便在本片開頭便為觀眾回顧了芭比誕生的初心:齊集女性真善美於一身的芭比為孩子示範女性的各種可能性,卻也不禁讓人疑惑這是否也只是一種虛空的大理想,當代的孩子是否還需要娃娃來做他們的「示範」?這才是品牌正在擔憂的事。

另個有意思的點:現代人們對漫畫、童話改編過於政治正確極為反感,如,拉丁裔的白雪公主、非裔的小美人魚,認為理當是去打開更多元的管道讓不同的民族說出自己的故事,而非缺乏文化脈絡地任意拼貼、挪用;芭比也曾遭遇不夠多元的批判,而發展出各種族群、文化、性向、職業…不同的版本,然而人們心中最被記憶的還是那個豐乳纖腰、永遠青春燦爛的「典型芭比」,倒使得其他不同版本的芭比多少有點山寨的味道,也回應著漫畫、童話的原型設定自有其背景因素,「典型芭比」的的確確也反應著某個時代的審美、價值觀,那些金髮尤物也無須為此感到抱歉,是否這也能是另一種女權的展現?芭比就是芭比,無需急於回應物化、流於膚淺的批判聲浪?

說到底,玩具是大人做給孩子的玩物,投入的是大人所理解的孩子的需要。據說,芭比的發明者Ruth Handler在創業過程中感受世界對女性的不公,想藉由芭比讓孩子相信自己能不必像媽媽一樣受制於潛規則,只是女兒長成後提到有段時間很討厭媽媽、討厭媽媽用自己的名字(Barbara)為芭比命名,而弟弟的名字也被拿來命名「肯」更是厭惡自己成為了永遠的配角,這段極其諷刺的軼事,可能勾勒出物化的初始,父母以為玩具能取代自己的陪伴,或是…孩子成為父母的玩具,孩子控制著娃娃,而我們控制他們的人生?

在本片結尾,芭比放棄永生選擇成為人類,像是女版的<皮諾丘>,對人類世界的莫名嚮往又如此近乎陳腔濫調,令人不禁擔心,真實世界不只是男女權無休止的爭論,成為人類的芭比該如何理解、反應複雜的人性?關於娃娃的故事,或許是枝裕和<空氣人形>那樣的輕靈、細緻更為適宜,從表象、生命到自我存在價值的探尋皆有觸及更有一種雋永的美感。好啦,一個娃娃真的不用承擔太多人類做的事,濃重華麗的舞蹈、娛樂性的情節,終究是部「好看」的電影,也許試著了解「就這麼多」了,也算一種美好。

同場加映:

所有的童話都是大人寫的<月昇冒險王國> #童年 #家庭問題

負評如潮水退去之後<金髮夢露> #女權 #真人芭比

我們是自己的反義詞<守望者> #漫畫 #社會議題

瘋狂真相<蝙蝠俠> #漫畫 #社會議題

相愛相殺,豈止獵奇<們> #女權 #二元


108會員
183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