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內卷的社會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時候....

工作很無奈,政治更是

生活很艱難,政治更是

社交很多餘,政治更是

夢想很遙遠,政治更是

貼文很假掰,政治更是

▍當你覺得中午吃什麼很難決定的時候,政治尤其更是!

在所謂民主政治普及化的台灣社會中#人選之人 這一部片產生了很大的隱藏性共鳴,他沒有太多的深層哲學、政治道理,從人性互動還描述政治選舉、議題操作,說起來不算大片,但是一個新的題材。

這部片在題材上算非常新穎,描述台灣政治的現況也算相較過去的作品相對仔細了,雖然實際的幕僚不會有這麼多人,通常一個抵很多個,而且中央和地方的幕僚有著更大的差異,議題選擇過程也沒有辦法那麼乾脆,會一直有不斷被忽略和遺忘的會議、永遠應對不完的人際關係以及無腦的決策。但也不可否認,家競吃泡麵的那一段話,以及這麼喜歡政治工作的初心是當年大多數你我前撲後繼投入的動力。

這世道,要保持初衷,真的不容易!偶爾的雞湯,有時候回頭看看也不是壞事。

▍或許,正在位高權重的您,真的可以造浪

但,別忘了每一朵浪花都承載著想要變得更好的期待。

你問我推不推薦這部戲?基本上,不太推

因為依照「人」的習慣,將會不斷地投射,再投射,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只是顯得更為諷刺罷了。

▍劇中有一段我​懂,但不是那麼認同:

「因為大部分選民都不理性。這不是貶低,是現實。」

「憑什麼你做得好,人家就要選你?」

「選民沒有義務一定要投票給你,你做得再好也一樣,這就是民主社會。」

「有人只選政黨,有人只選長相好看的」

我們至今依然努力在幫候選人或者政治客戶思考「可以贏,又不用屈服討好的方法」,但在資深的地方前輩眼中「你就是不夠想贏。」

▍大家熟悉的金老師曾說過:「幕僚的職責就是提供不只一種以上的方案和周全的配套讓老闆決策,決策後的責任與成果皆應有老闆來承擔,老闆可以不滿意你的方案,不過一但下了決定,不管好與壞都是老闆要負起責任。」

而在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情況下,競爭的門檻更低了!內卷的狀況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嚴重,其實「內卷」這個詞,是來自於一種社會學概念「內捲化」(又稱過密化),是用來形容社會文化重複勞作、發展遲鈍,講白話來說,到了某一個層次後,就只在一個簡單的層次上重複作業,而毫無發展。

現在「內卷」被拿來形容「白熱化的競爭」甚至是一個競爭下的現象。

「內卷」或「內捲化」一詞,在中國和「躺平」成為一組流行的關鍵字。這些概念的本身存在已久:消極的版本在韓國大約是「三拋世代/五拋世代/七拋世代」、在日本大約是「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積極的版本在台灣大約是「鬼島」、在韓國大約是「地獄朝鮮」。是組織難以取得外部資源來擴張,導致內部競爭趨強,導致社會或社群內部個人的努力和收穫不成比例的處境。這個概念在人口密度高、經濟發展進入已開發社會的東亞,感受尤為明顯。
出處:https://vocus.cc/article/6254937ffd89780001a23eef

而我認為產生真正內捲的原因是:我們用了既定目標來衡量自己,相對保守的期待穩定,例如:努力工作應該就能賺到錢,安分守己就能不被影響,做喜歡做的事情也可能會成功,文化內涵終究會有人欣賞,但是當上面的答案逐漸被這個世界拋棄,否定的時候,人性的惰性和延遲性將會在生活中延伸出來,這幾十年來精神類型的疾病越來越多,心理諮詢越來越,人際關係也變得跟過去不相同,不管是西方還東方。

就會發現,好像所有的人都是競爭者,都想跟你搶食~

有很多台灣意識比較強的網紅、社會學專家都會評論「內卷」其實不是什麼新鮮詞,認為都是大陸社會自己創造出來沒有內涵的文字,但其實客觀一點來看,把它當作一個不同時代的現象說明或者代名詞,其實也就不用那麼較真(大誤)

現在的社會已經無法用過去的典範邏輯去印證了,在1962年托瑪斯,庫恩(Thomas Kuhn)提過所謂的典範轉移,而庫恩提出的「#典範理論」主要是說明科學知識的成長與變遷是非累積性的過程,我們透過時間、研究、建立模型等作為尋找出過去的典範,為未來生活尋找更好的研究?

只是而這樣的轉移時間在現今社會越來越短,甚至當AI可以協助我們處理生活、工作中的40%的事情的時候,也就沒有所謂的典範了,在大學裡面教書的教授們,基本上有大部分的老師講的都將不會是未來用得到或者會發生的事情,只剩下歷史能講了。

我,在台灣、大陸也都能感受到內卷的氛圍,因為那是從人的身上散發出來的!加上這幾年的疫情,讓整個社會的躺平感越來越重。

總結,從2020年至今短短三年期間,經濟崩盤、疫情侵蝕、中美對抗等大環境的因素,造就了內卷、躺平、對立和更多的競爭,不管是從哪個大中小的系統,都有內卷的現象,但也造就了新媒體影像蓬勃發展,無腦的直播越來越多人看,因為我去加班也就那點工資,何必讓自己這麼累,我們這些中年大叔有時候都會這樣想了,更何況是Z世代的年輕人。

下一篇,來談談世代的差異和市場辨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21智慧消費關鍵報告-分享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數據為王。王俊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淺談數位轉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meta,元宇宙!臉書轉運之作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智慧城市」只是場騙局?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系統思考的事情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