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平行宇宙

2023/09/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溝通」的平行宇宙

從日常生活的話語到精神生活的探索,通過語言可以窺探內在變化的軌跡。

或許像嬰幼兒的牙牙學語,日常生活裡各種的物品從認識名稱轉變為表徵,例如ㄋㄟㄋㄟ意味「媽媽」,ㄇㄚㄇㄚ的表徵通過日常生活的體驗從而形成「照顧」的象徵意涵,而「我的媽媽很辛苦」可能是一句在週記本上想要對媽媽說的話。

諮商會談裡,心理師與來訪者兩人彼此來回的「溝通」,形成各式各樣的表徵,再從這些表徵裡指示出想要表達的意涵。這或許呈現了長大成熟的過程:學習表達能力;掌握運用自如的能力、調節進出情境的能力、容忍過渡擺盪的能力。

跳到溝通的另一個平台,來談談「溝通」是為了什麼?

溝通如果是為了達成共識,兩人的關係要走去哪裡,有無止境?如果溝通是見證了「成熟」的歷程,這能讓我們獨立地從關係裡出走?

「成熟的過程」到「轉大人」,環境裡也提供「鷹架」的架設。例如18歲的成年禮作為祝福和期許,「成熟」通過儀式昭告天下:「我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然而從此以後,18歲的成熟會和38歲的一樣嗎?日常裡也不少聽到一位母親說自己養了兩個兒子,一個是自己的,一個是別人的來抱怨丈夫的幼稚無能與抒發己身的無力感受,這在職場裡也會見到“不適任”的情形。

年歲增加的同時,會需要怎麼樣的成年禮呢?結婚的儀式、轉職、爭撫養權、失去重要他人、老年照護...等生命裡平凡的衝擊和不平凡的意外,讓人們在不同境況裡轉換成熟。坊間律師開設的「轉大人」的離婚課、中年轉職的工作坊、拒學孩子的家長團體等也是社會環境架設的鷹架,不同管道的溝通提供了成熟轉身的機會。

如果說成年禮是線性發展的一個節點,成年後遇到的事情往往讓我們跳躍式的成長。發展心理學一直都有兩種爭論:先天還是後天,連續性還是階段性,這樣的爭論至今仍然持續著。過去有諮商經驗的人,可能會發現諮商裡的溝通混合著「延續性」與「階段性」的轉換:一方面敘說日常的觀察和體悟,另一方面通過字詞的使用與語言的轉換獲得精神上的頓悟。

 諮商有幫助嗎?對話能幫助問題解決嗎?

問題解決的理解像是自行車的鏈子掉了要上鏈、燈泡的鎢絲燒壞了要更換燈泡、對方不聽自己說話時要等待雙方冷靜下來…上述這些方法與建議,答案的「是」,不等同於「應該是」,這兩者似乎無法在邏輯上轉換:自行車掉鏈子了說“你應該在出門前檢查的”、燈泡不亮了說“你怎麼沒有備用燈泡啊!?”、雙方冷戰時說“你是不是不愛我,你要先主動啊!”

諮商是一種溝通管道,問題解決過渡到情緒解決是一個成熟的體驗,也是溝通過程的開始,需要有一顆想要啟動的初心。


0會員
6內容數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