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啟者─後篇〉

2023/11/1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02【宇宙】

02.1〖腳本與構圖〗

  在這個章節中,我將先後說明聲音彼此在「空間中」與「時間中」的關聯。又我認為,雖然依照工作流程中的先後順序,「編曲」先於「混音」,然其二者在許多的概念上是無法拆分的。

  但是,我認為聲音彼此在空間中的關聯較傾向於混音範疇,在時間上的關聯則傾向於編曲範疇;前者屬於靜態的畫面設計,後者則屬於動態的,時機與動機的具體表現。

  若從電影製作的面向剖析,將一首歌視為一部電影;那麼混音可以說是每一顆鏡頭的「構圖」,編曲則像是「腳本」吧!

  通常在撰寫腳本的時候,著重的內容可能是「對白」、「動作」、個別鏡頭「銜接」還有整體的「劇情架構」,但當下腦中常常也自然地浮現「分鏡畫面的構圖」。

  這顆鏡頭中出現的「角色」、角色所「說的對白」與「做的動作」,甚至是不說也不做的靜默;而更重要的是,角色被安排好在某個特定時間點所發生的那些舉止想要傳達什麼?為了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就在這樣的理解下,讓我們延續上一章的尾聲。



02.2〖宇─目光、磐石、鳥獸〗


「萬物皆散發光輝,便再也無一處閃耀。」

“Everything glows, then nothing shines.”


  根據主從關係功能性,我把空間中的聲音分成:

    (1)自然地投入最多注意力的主要角色──目光

    (2)穩定視聽並提供立足點的──────磐石

    (3)襯托主角、使畫面更加豐富的────鳥獸


  以現代流行音樂來說,在流行音樂之中的「主角」,通常為主旋律人聲(Lead Vocal);因此若要將人聲置入空間之中,通常會直覺地擺在中間,因為它常被當作流行歌的焦點。而如果人聲合聲(Backing Vocal)加入,我們則習慣將他們擺在側邊,因為它們被訂定為陪襯的角色。 因此,我們可以很快地得出第一個結論:

「主旋律(Lead)在中間(Mid)、合聲(Backing)在旁邊(Side)。」

  再來,依照「功能性」,我們經常性地將低頻節奏樂器置中:

  (1)低頻較為「沉重」,平移至左右其中一側會造成失衡。(2)低頻穩定的特性作為其他頻率的基礎,於中心守恆的低頻使整體更加集中,同時為其他樂器留出了兩側的位置。(3)以建構節奏為功能的樂器,如:大小鼓(Kick&Snare)、貝斯(Bass)通常會擺在中間;原因是綜合(1)、(2)兩點中提及的恆定與平衡。

  作為配角功能的聲響在英文中稱作「Fills」,他們通常為中高頻率的聲響。但要如何判斷這個東西是不是「Fills」呢?只要將它從歌曲中抽離,看看它對整體影響的程度,是否形成歌曲主結構巨大的缺口。許多只有一把刷和弦的木吉他與一軌人聲的民謠歌曲(Folk)就是沒有Fills的。

  最後強調,並沒有規定什麼樂器只能擔任主角、什麼樂器只能作為配角。我認為只要聽起來適當、平衡,便可以依照設計讓某個聲音待在安排的位置,讓它在限定的時段中扮演主要的領導角色。

  在這裡作一個小小的結論,在空間之中:

    .負責穩固基礎的是低音與主要節奏創造者

      如:大小鼓、貝斯……等。

    .負責填滿空間、具襯托功能的是「Fills」

      如:具較長聲音延展性的銅鈸、副節奏的吉他單音……等。

    .負責敘事、具焦點功能的是「Lead」

      如:主旋律的人聲或吉他、單音合成器……等。


  我想要在此打住,對於「空間的」不再更深入地說明;理由是,若要繼續探究下去,勢必會牽連到「時間的」。如02.1〖腳本與構圖〗中所提及二者之間的關聯,我將第二章〈敬啟者〉視為「概論」。所以關於空間,我們先談論到這裡,接下來是關於動作與對白,時間與動機的。


02.3〖宙─微觀的決定〗


「世界遵守著一種規律。是當你踏進擁擠的電梯,

而在開口要求之前,旁人已為你空出了位置。」


  編曲行為是你必須決定

  「(2)具有某聲音特性(1)數個聲音(3)特定時間點出現。」

  如果從電影腳本中的元素「誰(們)」、「何地」、「何時」來看,那麼「誰(們)」就是我們要安排的數個聲音;基於這些聲音具備著不同的特性,自然地會出現在空間中的某個地方,也就是「何地」;選定了這些聲音後,至關重要的就是它們「什麼時候出現」,也就是「何時」。

  而在安排這些聲音出現的時間點時,出現了第四個元素:

動機(Motivation)

  你或許有能力不加思索地將所有聲音都安排在適當的位置,而不曾考慮過它們存在於此的「動機」,一切憑感覺行事。

  若你能夠將聲音們一次到位地放置,也許是過去時常有意識地聽音樂,將注意力放在許多微小的細節上,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練習。當然,如果我現在說「編曲就是靠感覺!」,這個專題就到這邊結束了吧。

  所以馬上來討論以上諸多考量的「目的」:

表達





02.4〖宙─宏觀的決定〗


  電影中的一個動作或是一句對白,它可能直接地表達了淺顯的意思,也可能是為了後續而鋪陳,或是一種貫穿整部戲的隱喻。同樣地,音樂中的每一種聲響存在的時機、調性與音程建構出什麼樣的情緒,或是它出現的時間點剛好與另一個聲響產生了呼應。每一種聲音皆蘊含多元的面向與詮釋的發展性,端看你將它刻畫成什麼樣的角色。

  一部電影可以蘊含一個很深的哲理或情緒,而在音樂中也是如此。又或者說,「情緒」可能就是音樂的核心與目的。而能不能夠百分之百無損地傳達這份情緒最原始的樣貌,不僅是依靠詞曲創作,編曲也是達成此目的的利器。編曲編得好,即便不去聽懂歌詞,也能夠充分地感受到音樂中的氛圍感。

  在開始編一首歌的時候,我的腦袋會有一張這個:

◎圖2.4.1〖情緒線範本〗

◎圖2.4.1〖情緒線範本〗

  依照每個人寫歌的習慣不同,流程也不一樣;所以你未必會在一開始就在腦袋裡產生了一張情緒線範本。因為對我而言,情緒線範本並不需要如此具體,但心裡要掛念著它。

  有人會先寫完詞曲並且設定好所有段落之後才開始編曲,而也有人(比如我)不理會詞曲,直接開始編曲,隨心所欲地寫完一段再寫另一段,兩種模式有各自的好處與盲點。

  比如,對我而言,先寫完詞曲較容易被已完成的主旋律所牽制;在經驗不足或是對於實驗的嘗試還不夠大膽時,較容易侷限合聲的發展、導致節奏型態過於單調,或者自己最後發現每一首歌聽起來都好相似,跳脫不出框架的感覺。

  而先編曲後填詞曲,時常容易加入過多的樂器,導致主旋律最後根本無容身之處。但因為我自己很習慣同時編曲跟寫詞曲,所以會在編曲的同時替我要唱的內容預留位置;也會先想好下一段想要切換的主角。之後的番外篇〈大獨裁司令〉裡會和大家分享我平時寫歌的一些習慣和小技巧。

  回到主題,為什麼要有情緒線?目的是什麼?

  • 設定情緒最高點與最低點、建構段落之間的情緒落差

  ─當所有段落情緒強度皆相等,那麼就沒有所謂強烈,反之。

  • 設計情緒的流動

  ─根據想要表述的內容來決定在哪一個段落呈現

  好了!走到這裡,讓我們再做一個小小的結論吧!


「『編曲』是指對於不同聲音出現時機的設計,其設計以個別聲音之特性、功能性及其存在之動機為考量,目的在於完善地『表達』情緒(或其他內容)。」



02.5〖宙─領導、恆定、嬉戲〗

  現在你可以隨意挑選一首歌,閉上眼睛聆聽,並且抓到這首歌中最重要的元素、最穩定的元素,以及用來填滿空間的元素。接著嘗試在腦袋裡像Tony Stark一樣,想像它們依序地以VR投影的方式現身於你所在的空間。

  以U2的〈With or Without You〉為例。這是一首角色十分鮮明的歌。可以聽到前奏出現「Keys(Arp)」、「Kick」、「Snare」、「Tambourine」,再來出現了「Bass」以及襯墊的另一組「Keys(Pad)」,然後是「Vocal」與「Electric Guitar」。

  不論一首歌使用的樂器是什麼,根據他們自身獨特的音色而擁有一些基礎的功能;不過,這些功能不會因此受限,僅端看你想「以什麼方式呈現」使其「成為什麼角色」。比如,我能夠讓人聲「唱」一段旋律,那麼我肯定也能夠用任何一種其他樂器「唱」一段旋律。

  雖然絕大多數的流行音樂中,人們耳朵最傾向接收的主角是人聲,但這並不代表一首歌的主角只能夠是人聲。所以,你也可以選擇在歌曲中的某個橋段轉換主角。

  而什麼樂器應該在什麼時候出現?為什麼?

  如果這樣的問題在一開始過於龐大,可以試著問自己:

    –這首歌曲/段落中誰是主角?

    –我所設定的主角是為了表達什麼?

    –我要如何讓這個表達更OO?(任何形容詞)

    –其他樂器如何達成該目的?


  表達的方式有許多種,目的也各不相同;這邊先以概論的方式引導,讓大家對於這件事有初步的理解。由於本人樂理也十分地差勁,在這邊推薦大家去看好和弦。

  聲響於空間與時間的編制中,並沒有什麼樣的設計是絕對正確的;僅僅是因為「通常」這樣子做,並不代表「一定」得這樣子做。而這兩件事情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

平衡



03【結】

  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表達」某種「情緒」。而「樂理」、「編曲」、「混音」,這三項工具,皆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忠實地表達我們想表達的情緒,且在聽覺上以平衡為準則,呈現一首音樂作品。

  下一章會開始針對「平衡」這件事情做更詳細的說明。


2023/11/12 20:38, do nothing, Taiwan

蔡亞城
蔡亞城
我笑著說沒事,你怎麼就哭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