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北京政府武力進犯台灣的可能局勢推演與分析(5)解放軍進攻台灣的模式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文未開放轉載, 請任何單位個人需要引用時聯繫本人


Index

(1)前言&圍島軍演-從裴洛西訪台開始談起

(2)中國大陸是否真的那麼強烈意願要武力統一台灣?

(3)什麼才是共產黨執政者真正考慮的利益?

(4)台海發生戰爭的可能理由

(5)解放軍進攻台灣的模式

(6)武力行動訊號,應對策略,結語

----------------------------以下正文------------------------------------------


(5) 解放軍進攻台灣的模式

經過長長的解說, 但那是必須的,因為如此,讀者才能理解為何解放軍將採取那樣的手段, 接下來來到本文核心,

本文將定義中共統一台灣進程已展開, 以先期以柔性戰爭為主, 武力進攻為輔的觀點進行。

 

第一階段柔性戰爭: 將過去的文攻武嚇手段升級。一手以不斷的軍事演習進逼, 一手以柔性的吸引政策, 再加之以資訊的認知作戰,滲透, 分化, 分裂台灣團結, 目的是逼迫台灣人:

(1)  為避難離開台灣, 到大陸或移民其他國家居住,藉此弱化台灣

(2)  為經濟利益移居大陸,藉此弱化台灣

(3)  使台灣內部某些人認同大陸, 進而在圍島階段,或武力登陸後響應,形成民意促進談判,或進行武力奪權

 

武嚇部分包括軍演, 除了增加台灣恐慌,製造分化,製造政治壓力逼迫台灣談判的目的,也是武力進犯的練習,更有滿足其國內民眾的信心需求的目的。

 

共產黨的滲透能力非常高強, 也非常擅於利用認知作戰, 台灣內部必然已經潛伏許多間諜,但不是因為這樣我們就懷疑身邊的人, 共產黨會在台灣內部製造分裂, 無論是族群間的分裂, 地域上的分裂,身份上的分裂, 歷史上的共產黨善於偽裝潛伏, 提供錯誤資訊, 誤導決策, 不要以爲口頭上說著愛台灣的人, 就不會是共諜, 如果嘴上說著愛台灣, 卻做著分裂台灣的事, 那麼這樣的人即便不是共諜, 事實上也是在幫助共產黨分化台灣。滲透這一步非常重要, 稍後會提到, 是極關鍵的一步。

 

大陸有優待台胞的政策,大多數是有針對性,有些則只有宣示意義,其中台灣學生只要願意到大陸就學得到優待非常高, 這是針對年輕學生希望改變其政治認同, 另外農產品特別針對南部農業大縣, 特別是政治版圖深綠的那一塊, 希望用經濟利益綁住這些深綠支持者的老農, 也在福建設立特區方便台灣人居住,希望吸引台灣人前往大陸定居。削弱台灣的人口,產業實力,增加台灣人對大陸認同。

 

雖然共產黨做這些政策是意圖削弱台灣, 但是不諱言, 好的政策對平民百姓來說卻是好事, 兩個黨要爭輸贏,應當在政策上討好民眾, 為人民謀長遠福利, 而不是利用政治意識型態愚弄人民獲取支持。

 

台海兩岸是制度之爭, 但政治既得利益階層卻刻意意導向中國人,台灣人的血緣,種族,地域之爭來愚弄人民。台灣應該展現制度優越性,並宣傳制度優越性, 制定利民的政策, 吸引大陸同胞, 吸引新住民,爭取制度認同, 如此方能抵制共產黨分化, 讓台灣人團結, 否則, 在一昧的猜疑中, 台灣人便會分裂, 猜疑,自相殘殺。

 

但是為何兩岸執政者都同樣地利用情緒及仇恨來鞏固統治? 因為認真做事很辛苦, 用煽動情緒的方式鞏固統治比較輕鬆。

 

剛性的武力進攻:

第一階段柔性戰爭逼迫台灣進行統一談判的目的若無法達成,至少也可達成弱化台灣的目的, 如果另一個條件滿足(如前所述, 中共領導人自認為可以擊敗美軍,並維繫政權穩定,或是為了鞏固共產黨政權穩定, 不得已進行台海戰爭來轉移壓力)

如果解放軍開始武力進攻台灣

如果進入解放軍武力進攻台灣模式, 會發生什麼事?台灣會面對什麼情況?

 

1.      動員

前述跨海登陸作戰是軍事上著名難題,需要大量物資, 運輸工具, 兵員, 情報等準備工作, 發動前的動員, 溝通, 逃不過現代的情報偵蒐手段, 因此在解放軍準備進行登陸作戰前, 美國與台灣必然事先有所覺知。

 

動員不是只有物資,人力動員, 思想動員也是其中重要一環, 當前大陸輿論環境的仇視台灣人, 其實仔細觀察可看出有刻意帶風向的痕跡, 這其實已經是戰爭前夕的意識型態動員, 以日本侵華戰爭的例子, 事先必須對日本人民進行仇恨教育, 否則戰爭當下,很難使一個正常人去殺害一個跟自己無冤無仇的人,必先使其失去正常判斷力, 灌輸仇恨思想是意識型態動員的其中一環, 這件事跟習近平下令2027年解放軍做好武力解放台灣的準備有關, 另外一方面, 大陸鼓勵人民儲存民生必需物資, 同時大量購買黃金, 去美元化,降低美債持有, 除了削弱美元霸權的目的外, 某程度上可視為是為戰爭,美中脫鉤, 經濟制裁等準備。

換言之, 大陸方早已開始進行準備武統,然而台灣大多數輿論環境卻仍是認為大陸跟以往一樣,只是恐嚇, 不會有實質動作。但也不能認為中共必定行動, 準備歸準備, 未必一定會執行, 這也是可以拿來談判桌上談條件的籌碼, 然而, 卻不能輕率的認為只是恐嚇,而不會執行。

 

2.      正式出兵

a.斬首行動的選項

解放軍練習斬首行動也不是新鮮事了, 斬首行動也一直是解放軍考慮選項之一, 但真正的問題是:台灣的民主制度。

斬首行動是以特種部隊突襲控制住中央政府, 抓獲或擊斃台灣國家元首,但台灣政治有規定國家元首遞補制度, 何況還有國會, 個地方首長也都是民選,有民意基礎, 即便控制國家元首,小股武力也難以使其他地方首長服從。

由於上述的登陸作戰事先準備工作龐大難以隱蔽, 也使得突襲的可能性低。

但是斬首行動也可以是圍島後逼迫台灣政府上談判桌的手段, 以及潛伏的共產黨份子協助奪取政權。

 

b.圍島逼降-北平模式

解放軍近期的軍演,其實已經昭示了未來武統台灣方式的思路:圍島逼降。

台灣的天然氣能源占比為38.81%,比日本的34.1%以及韓國的28.1%都來得高,而在運送天然氣的過程中,天氣以及自然災害影響都非常大,所以不能對單獨能源的依賴這麼高;另外根據台灣經濟部能源署資料顯示,台灣天然氣安全存量為11天,日本為36天、韓國36天,台灣的石油庫存也只夠用14天, 因此只需要斬斷航運, 14天內油,氣將匱乏, 台灣也必將因為物資短缺, 拋售台幣, 造成惡性通貨膨漲, 為動亂製造肥沃土壤, 南海也正是石油運輸要道。台灣將被斷電逼迫投降。

從解放軍在南海擴張, 圍島軍演主要堵住幾個港口, 不難推測出是想以海軍圍困台灣, 迫使台灣在得不到物資支援,資訊缺乏下, 民心大亂, 製造動亂,再使用內部武裝奪權, 並迫使台灣投降, 這在大陸的語境叫: 北平模式, 源自於國共內戰時, 傅作義投降,使得共產黨和平開入北平, 30萬國軍投降。

至於趁亂製造動亂, 指使武裝份子企圖奪取政權在台灣歷史就已經由台灣共產黨表演過一次了,只不過那次失敗了。

切斷台灣對外資訊聯繫,也是必然發生的一環,如此才方便潛伏的分子散佈謠言, 利於製造動亂。解放軍最佳方案當然是能夠逼降台灣, 省去登島作戰的辛苦差事。

 

c.      海空較量

圍島軍事行動, 除了台灣海軍的嘗試突破外, 友軍的馳援更是關鍵, 如果友軍願意的話, 日,美是關鍵中的關鍵, 日軍的援助由於地緣關係快速可達,並且解放軍阻斷南海油路,同時也是阻斷日本油路,台日唇亡齒寒, 何況這幾年中方對日也相當不友善。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大陸方面如果足夠明智, 就知道一次作戰必須與三方對峙, 其實很不利。

登陸作戰必須要有空優, 海優, 因此大規模的海空戰將在台灣外海及南海打響, 對台灣人民第一記震撼彈, 會是導彈來襲, 中共在沿海地區部署數千枚導彈, 大陸網路論壇上常以「遠火洗地」來描述此時的破壞力,退役將士與軍事專家均認為只是宣傳或心理作用,這些昂貴武器的用途,應該會專注以關鍵節點、海空封鎖的攻擊為主,因為大量飛彈即使成功層層突防,在俄烏衝突中實戰證明,命中目標後破壞力僅僅一般,效果也並不如想像得大。

針對千枚導彈攻擊台灣一事,飛彈命中率約1/4,因此要用飛彈血洗台灣,原則上是很難達成的戰術。蘇紫雲則說,中國目前手上大概有1600多枚彈道飛彈,台灣愛國者加天弓三型可以攔下70%以上,因此這種說法客觀判斷不會的,飛彈主要用來破壞機場跑道,港口, 物資儲藏點等具有戰略價值的地點,不會用來轟炸平民, 遠火洗地這是大陸方面一慣的宣傳論調。

戰爭若以之前的兵棋推演結果, 美國會慘勝。然而大陸方面的兵推,都是中共方獲勝,

但這是軍事上, 美國是一個很重視自己子弟兵傷亡的國家, 而且絕對是以自身利益為考量, 如果軍事對抗的傷害大過於利益, 就難以保證美軍會願意協助台灣,但台灣大部分的人民還是認為台海一旦戰爭, 台灣人要靠美軍保護, 這種倚賴他人保護的心態,才真是台灣國防的大害。

 

d.登陸作戰

到了登陸作戰, 就是台灣人戰損最嚴重的階段了, 當然解放軍的戰損也絕對低不了, 但其實到這個階段, 如果海空戰的戰局底定, 解放軍開始進行登陸台灣, 那麼大局也差不多底定了。第一波登陸必須在空軍優勢,海軍優勢下進行, 否則運載登陸士兵的運兵船,轟炸機, 將在飛機與海軍軍艦下夾擊而損失慘重無法進行登陸。

也就是說, 台軍及友軍的空軍及海軍必須失去防衛能力, 接著解放軍才會開始進行登陸作戰。台灣目前的國防策略走向是所謂刺蝟戰術,也就是: 我打不過你,但是我會讓你付出極大代價。台灣應對登陸作戰基本上參考二次大戰的諾曼地登陸及古寧頭戰役的戰史就能知道大概。

諾曼地登陸

古寧頭戰役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開始,近1,200架飛機首先發動空降突襲,此後超過5,000艘艦船投入兩棲攻擊。當日近160,000名士兵橫渡英吉利海峽,至8月底超過200萬盟軍士兵成功登陸法國。

台海戰役也會是類似發展, 千架飛機空襲, 數千艦船兩棲攻擊, 當日第一波十幾萬士兵登陸,隨後百萬軍隊登陸。

台灣可登陸地點太少,適合登陸大概14處海灘,而台海雙方都知道, 這些海灘都早已嚴密監控佈防,而且台海是颱風頻發地, 且海象複雜, 適合登陸每年只有春秋各有一段時間適合登陸, 大批登陸部隊在海象不佳的時刻登陸, 無法在預定地點登陸, 建制會被打亂,無法形成灘頭堡, 而且風浪讓武器淋濕, 士兵失溫, 暈船, 上岸後難以維持戰力, 容易被殲滅, 而後續支援無法增援, 就只能被岸上不斷增援的兵力消滅。

台灣軍隊在可登陸海灘附近都有裝甲部隊部署, 如果上岸的解放軍數量及組織戰力無法對台灣軍隊形成優勢, 將會被裝甲部隊以逸待勞。

 

下圖是諾曼第登陸雙方投入兵力與傷亡供參考, 此役以進攻方勝利告終。

raw-image

e.奪取外島

武力奪取外島也是一個可能選項, 此行動的好處是不需要大幅動員, 但可以讓台灣本島民眾形成心理壓力,進而逼迫台灣政府上談判桌, 但又不用與美軍直接衝突, 中共可以因此得到和平統一的可能。

奪取澎湖更是威脅與進軍兩宜的策略, 共軍非常注重研究台灣戰爭史上的登陸戰例, 施琅的登陸戰術當然也是研究範圍, 先取澎湖, 再圖台灣, 降低登陸難度,這是一個可能有效的戰略。


未完待續.....

(6)武力行動訊號,應對策略,結語


64會員
60內容數
總體經濟簡析_美股_台股_短期指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