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大使—隱士時代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住家附近的一條巷子裡,新開了一家麵包店。烘焙店林立,沒有特別裝潢、沒有打出試營運特價、也沒有人潮在裡面選購,實在很難讓人想要駐足停留。我探探頭看了一下,轉頭就走。

幾個月之後,麵包店還在。好奇心使然,走進去看看。當時含我在內,店內只有二個客人,店員卻有三位。其中一位店員打了聲招呼,各自忙著包裝各式麵包。

我發現架上很多提袋。提袋的外面貼著標籤,上面寫著某某先生小姐的姓氏和電話後三碼。

原來這家店雖位於蘆洲,但不定期會外送麵包到楊梅,經營方式是用FB張貼外送訊息,顧客用Line訂購後,時間到就直接在定點餐車自取麵包。

不只生活必需品小店舖經營轉型,讓人誤以為店舖沒人,就是生意不好。連《經濟學人》雜誌也分析了所謂的Social trends(社交趨勢),並直言這樣的改變,或許不是短暫的影響,而是永久的現象:這個世界迎來所謂的the age of the hermit(隱士時代)。

報導指出,原因無他,就是疫情之故,讓人更想待在家,不想出門。特別是對於休閒娛樂類型的活動,在家還行,但若是要出門的話,根本不想參與;金錢的支出翻轉至家俱、電器、置裝費、食物和酒。鄰近的日本,餐廳的訂位情況直接下挫50%,原本東京街頭常見醉醺醺的上班族,如今像是稀有動物。在美國,人們漸漸減少參與需要辦會員、要出門的社交活動(如club),轉而在家種種花、養寵物。

這讓我回想起這三年辦理青年文化大使計畫的情況,從2021年到2023年,人數一年比一年少,搞得業主覺得沒有施政效益。前一篇寫到「消失的人」時,還不確定是什麼原因,以為是其他活動選擇太多、活動地點太遠、年輕人太懶等等。看完《經濟學人》的文章,再觀察現今的臺灣社會現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真的愈來愈難拉近。

柯文哲近日在接受《報導者》訪問時也提到,總統大選勝算在於年輕人的投票率,有什麼辦法讓年輕人出來投票,就決定選舉的結果。

執行青年業務以來,我發現有一種感覺是普遍青年想要的,是一種被關注的感覺,不管是實體活動現場,或是社交媒介裡;不管是被老師關注、或是被同儕關注;不管是拿著抹布擦桌子被關注,還是募集到價值近萬元的排骨便當被關注。

在文化推廣的面向上,有什麼方式可以讓青年被關注,進而願意出門參與文化活動呢?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的手腳比較快,率先發包一個標案,即將於明年3月訂為「青年月」,辦理嘉年華會式的活動,加上市集攤位,吸引青年到桃園湊熱鬧,到時候再來好好觀摩。

我在網路的世界裡觀察各地所謂的青年節慶活動,歐美國家的確比較像是嘉年華會,不外乎看表演、聽音樂、逛市集。工作團隊在構思屬於青年的節慶活動時,聚光燈希望能打向青年本人,而不是業主委託廠商找專業表演團體或是專業擺攤的攤商。

但這可能會有一個危險的處境,會不會落得太像是學校園遊會?如果搞得太平庸,「隱士」們根本不想出門?!

與其業主們思考如何創造吸引力,或許換個角度,讓青年去思考如何吸引目光。今年的「公共事務工作坊」分組討論,有一組的報告內容特別吸引我的目光,投票結果也讓他們獲得第二名的榮譽。

組員們提出來在一個遊戲平台裡,用多元文化的角度去體驗在新北市裡的食衣住行,進行一項體驗、一個問答、一個互動之後,都可以獲得「新北遊戲幣」,用遊戲幣可以換取商家的折扣或免費贈品。、

收集點數和貼紙的概念永遠不敗,換得獎勵也是永不衰落的行銷手法。用這種遊戲關卡式的活動方式,或許有辦法讓青年走出家門。

另外一組運用角色扮演、dress code、閩客械鬥、外商採購等元素,在新莊廟街設計遊戲關卡,從歷史文化重現的虛實情境,融入時下流行的憤怒水果遊戲,建構青年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這組即獲得投票票數第一名。

「隱士時代」雖然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不確定多少人會參與活動,不確定多少投票率,不確定青年要在家窩多久?但我相信,人類基因中最根本的人際互動不會改變太多,期待青年們明年在文化節慶的提案大放異彩!

 

9會員
57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