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代,該是什麼模樣呢?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二月初時滿三十六歲了。沒有華麗的慶祝,記得每年的生日,除了十二歲左右的時候很盛大地邀請了許多朋友和同學到家裡玩,之後的生日,一年比一年低調,大概也是跟個性的變化一樣,與其大張旗鼓,只想排休不上班,做點會讓自己開心的事。

raw-image



想著,三十六歲應該是什麼模樣呢?小時候的想像,誒不對,小時候時的想像中沒有三十歲,三十歲太遙遠。

二十出頭還在學校的時候,遇到的三十代的人們都好成熟,所以有一種錯覺,似乎自己到三十歲時也就會毫無懸念變成那個樣子。人真是一種奇妙的生物,生理的成長和老化是那樣的自然,但心理和智力上的進展,卻需要這麼多的內力和外力推進。

接著三十歲了,三十歲那年抓著最後的機會,加入了英國YMS簽證的抽籤,沒想到居然抽中了(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命中註定?!)一卡皮箱就到夢想之地展開生活。轉眼間,斷斷續續也在異地待了五年多了。三十六歲,再四年就四十歲了,其實有時好奇在比我年輕的同事眼中,我是否有那麼一點點接近當年二十歲的自己看著三十歲的人的樣子呢?因為捫心自問,我一點也沒感到自己有那樣的影子,反而時時刻刻,覺得自己還是個很無助、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

前幾天臉書po文上寫下:「在Amazon下單便宜蒸燙機後挺胸覺得自己真像個成熟的大人了,轉身就把樂高和填充玩具放入購物車。」真的就是這樣呢。

比起同齡人的成家立業、飛黃騰達、滿腹經綸、盆滿缽滿,我只是覺得終於順著自己的意的在外國生活,過著沒有上進心的生活,用著不能揮霍也不會餓死的薪水,有假就耍廢或旅行,想不到十年以後的樣子。

今天突然想到,人類出生時只是個胚胎,六歲之前必須依附著成人生活,然後才勉強可以獨立生活(在今時今日,依附成人至十六歲才開始自力更像是一種常態)。接著我們花個三到五年的時間探索成人世界,在社會上站穩腳步,接著二十五歲之後生理上就開始老化了,記憶開始變差、體力開始變不好,膠原蛋白流失、皺紋開始出現,體脂肪開始增加... ...雖然對大多數有上進心和所謂循序漸進地過著人生的人來說,累積的是經驗、智慧或許財富和名氣或社會地位等等等等,但想想不是很悲哀嗎?花了十六年成長,根據個人天賦和努力不同,人生中體力、青春年華和智力達到黃金年歲的時間也就五到十年,在三十五歲過後,就要開始忍受很有感的生理衰退,以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到八十歲來說,往後的五十五年都在緩慢地老化呢,如果沒有所謂成就或自己活得開心,到底為了什麼呢?

所以,三十代,到底該是什麼模樣呢?

6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