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戰:王莽復古(3)史上最早的「共產主義」思潮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很多東西就都禁不起推敲了,因為那個時代沒有複印機,所有文件在傳抄的過程中有可能會有錯字,或者曲解。

一本書被手抄一百遍後很有可能跟原版就不一樣了,再加上那時候雕版印刷也沒有,不能同時出上百部一個批號版本的書籍作為底本去留給你做官方印證。

所以說,原書就很有可能有出入了,更不要說經歷了千年的風霜後突然被嬴政和項羽兩位同志黃金搭檔般的把所有書歸攏到一堆然後一把大火徹底給燒沒了。

到了漢朝天下一統,國家開始了各種文化經典的搶救工作,這個時候,政府向天下徵集《尚書》的原版,沒有一個能應徵的。

眼看《尚書》就要成為歷史的塵埃了,忽然聽說濟南有一個叫做伏生的老先生,在秦朝曾經當過博士,據說他有真經。

這又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拯救,在那個平均壽命三十多的年代,尤其還經歷了始皇帝時期和楚漢爭霸這段「萬物為芻狗」的燃情歲月,這種高壽的老文化工作者可以說是生命的奇蹟了。

幸天不絕此書,西漢政府派出了去東土大濟南求取真經的人。

這個人大家很熟悉,挑起七國之亂的晁錯。

晁錯到了東土,發現伏生的這個「真經」要打引號,因為伏生的這個版本《尚書》就是當年冒死砌在牆裡流傳下來的,等到天下大定再取出來時,發現竹簡朽爛了不少,大段大段的斷篇兒。

伏生把斷簡殘篇拼湊起來,一共湊成二十八篇,後來伏生就拿這二十八篇在齊地開班授課傳教門徒。

殘也比沒有強,晁錯把這二十八篇抄錄下來,帶回了西天長安。

這就是最早的官方版本的《尚書》。

後來,民間又從牆裡挖出了《尚書》當中叫做《太誓》的一篇,和伏生版本湊在一起,整了個威力加強版。

當時的學術界很有意思,管這「28+1」叫做「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二十八星宿和北斗星)

說完了它的存世不易,下面他說說帶來的爭議了。

晁錯求來的這個《尚書》實在是太難讀,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這麼形容過它:佶(jí)屈聱(áo)牙。

後來這個成語專門形容拗口艱澀壓根搞不明白的東西。

別說後人了,就是離的比較近的寫出《史記》的西漢第一文壇泰斗司馬遷先生對於這個《尚書》也搞不明白。

再往前倒,看過「真經」的善養浩然之氣的孟子大聖人對於《尚書》也是存疑存惑的,孟聖人有句話流傳很廣,叫做:「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句話被很多人曲解過,孟聖人不是說讓你別全信書裡的東西,而是這裡的「書」,指的是《尚書》。

你要是盡信《尚書》還不如沒有這《尚書》了!

這句期望幾百年後差點就被縱火犯項羽先生實現了。

《尚書》在孟子那個年代只是叫《書》,到了漢朝才叫它《尚書》,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上古的書」。

孟聖人那個時候由於看過原版再加上自身輩分高所以有絕對自信可以批判性的看書,但到了國教後的漢朝,後世學子們的態度則是:你讀不明白是你的事,但不能說這部書不偉大!

這裡可都是先代聖王們,堯舜禹湯們的治國綱領呀!

看得懂的要好好用,看不懂的地方也得可勁琢磨,琢磨完後再可勁用!

這就導致了西漢一朝的學術大混亂。

單單是伏生的「二十八星宿」的尚書版本,後來就分出了三大流派,在各種摳字眼上你爭我奪,這也就罷了,大體上還都是一個祖宗。

但後來沒過多久民間又從牆裡搞出來了一部《尚書》,這部《尚書》又引起了巨大的波瀾。

這一部《尚書》文字古奧,是始皇帝統一文字之前的版本,歷史更悠久,年份更醇厚。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24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中國歷史封建百戰系列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9會員
182內容數
一起了解真實的人性與歷史脈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