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喫茶】2024/02/22 | 海頓夫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天明顯有春天的氣息,最適合聆聽古典時期的弦樂作品。以往我都會播放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但是更多時候,我會不經意地拿出義大利作曲家包凱里尼(Luigi Rodolfo Boccherini)的大提琴協奏曲全集來欣賞。

說真的,海頓的協奏曲一般為人所詬病的就是枯燥,唯有大提琴協奏曲堪稱絕品,聽說總共約有五首,現在手稿只剩下兩首了。但是同時期的包凱里尼,或許因為本身也是大提琴家,因此寫下的大提琴協奏曲足足有12首之多!

12首大提琴協奏曲算多嗎?韋瓦第是他的兩倍以上!但是韋瓦第的每一首形式都太接近,感覺這麼多首協奏曲都是韋瓦第的分身;而包凱里尼的12首協奏曲,則每首各有不同姿態,每一首都足以令人感到驚艷!

既然作品比海頓精細,結構與創意又比韋瓦第還成熟,為什麼到了現代我們才發現他被音樂史嚴重遺漏、甚至被忽略呢?

Boccerini: Complete Cello Concertos, Cello: Enrico Bronzi, Brilliant Claasics, 2005

Boccerini: Complete Cello Concertos, Cello: Enrico Bronzi, Brilliant Claasics, 2005

專輯內頁的解說提到,在1776年的德國樂評Carl Ludwig Junker這樣評論包凱里尼:

雖然擁有義大利人所享有的所有特權,但包凱里尼確實不是一個我能夠愉快地長時間聆聽他的作品的人......我不厭其煩地尋找他作品中的脈絡,但我只能說,他不是我的喜好......包凱里尼給我的印象是無形的,他只有在心情好的時候才工作-他似乎留下了太多一時的想像和內心的感受,在偶然的情況下,其明顯的後果就是這裡或那裏缺失了一部份....總的來說,描述包凱里尼的情緒是令人反感的。

這或許是包凱里尼在德國不受到青睞的原因之一,但是當時除了德國,還有其他音樂重鎮。而義大利的音樂風氣,不像英國和法國那樣,作曲家有較多發表自己作品的空間;更多時候,就像韋瓦第那樣,受到教會影響。因此包凱里尼離開義大利,在倫敦和巴黎取得成功。

1789年,英國的音樂史學家Charle Burney評論:

對絃樂器和音樂愛好者來說,他的作品比當代其他任何大師都多,除了海頓。他的風格既大膽、精湛又優雅。他的作品充滿了各種風格的動感,以及創作天賦,使他在最偉大的大師鍾名列前茅。

甚至1804年,包凱里尼的作品也受到巴黎Baillot等小提琴名家和學派的讚賞。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在古典時期結束後,音樂界對海頓、莫札特的關注遠高於包凱里尼,這也導致了包凱里尼的作品乏人問津、手稿缺乏集中保存,於是後世人們又花了更多心力來收集、考證他的作品,並且陸續演奏、錄音。

像是最有名的第9號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大提琴獨奏部分已被改為一般常聽到的Grützmacher版本,而我所聆聽的這套Brilliant唱片版本,則是用原來的手稿來演奏,原汁原味,讓人更容易原作者心中的想法。

包凱里尼被人稱為「海頓夫人」,如果他地下有知,大概會跳出來疾呼:

好好聽聽我的音樂!哪裡一樣了?!
679會員
452內容數
從大提琴出發,在音樂的旅途上陪伴著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