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戰:黨錮之禍(1)「篡漢」的大司馬領尚書事具體來講是個啥?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關於長生不老,這個問題,古往今來討論了幾千年。

討論了幾千年後,普遍得出了這個結論,精神也許可能長存,肉身則一點戲沒有。

生物學家在談到延長人類壽命時,用過這樣一個恰當的解釋:人老了,很多時候是系統性的崩潰,是大量的基因開始集體出錯,各種器官開始綜合性衰竭,不僅僅是哪裡得病治哪裡,治好了就繼續開啟美好明天了。

總體起來就一句話:太老了,回天乏力。

你注意保養,也許能活到130,玩命造,也許30就閉眼了。

但都改變不了你終究要閉眼的結局。

因為這是天道。

太陽東升西落,海水潮起潮落,萬物既然有始,也就會有終。

王朝也是如此。

王朝的基因崩潰往往大概率體現在哪呢?

皇帝的壽命和皇子的成活率。

這也是在繼軍事、外交相繼開掛後本章又在權力機構改造上神操作大爆發的劉秀所唯一幫不上忙的地方。

大漢這買賣自劉邦揭牌開張後,歷經了四百年的風雨,在歷任董事長的勵精圖治和胡搞亂搞後,這家四百年老店,也即將走向終點。

自始皇一統後,兩千一百年的天子御江山,總要給別人家留些精彩。

劉邦應該感到非常欣慰,因為他始創的這個王朝,在內政國防外交綜合水平上,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歷任封建王朝中無論怎樣排名,都出不了前三的存在。

他得了天下後,媳婦和兒子孫子繼承黃老學說,文景之治給了天下難得的六十年休息時間,隨後曾孫子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大折騰,將大漢的版圖拓寬了一倍,將北方強鄰居打趴下,還創建了整個封建王朝的基本國企斂財制度,五十多年如烈火般將整個天下燃燒的通通透透。

而且這個國家居然還沒有亡。

老天是多麼厚愛你劉家。

在武帝死後,他親自選出來的封建史上第一個獨攬大權的權臣霍光並沒有對不起他劉家的天下,保質保量的扛起了昭宣之治,在宣帝死後,前漢才開始緩慢的掉頭向下,直到道德楷模王莽篡權。

王莽篡漢後進行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胡搞,在十多年間將一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太平末世攪了個天翻地覆。

但隨後,又有一個史上最強沒落皇族開掛般的在十多年間將支離破碎的中華大地再次縫合上,又續上了大漢的國祚。

比較神奇的是,上一章中的開頭,是「光武對匈奴的改造」。

這一章的開頭,則是「光武對權力機構的改造」。

東漢眼瞅這就快完了,還有這位爺的事。

還是那句話,不說人家就講不明白這段歷史。

不講劉秀是如何將權力結構進行的改造,就無法清楚宦官為何會在東漢末年站到了歷史前台。

都說東漢是亡於「桓、靈二帝」,說東漢是「親小人,遠賢臣」。

真的那麼簡單嗎?

為啥單單要拉出來「桓、靈」這爺倆去背這個鍋呢?

那所謂的「小人」和「賢臣」又是誰呢?

從這一章開始,我們將強烈的明白一件事情:

誰占據著意識形態的高地,誰就拿下了千年後的思想紅旗!

毛主席曾經說過看似很白話的一句話:

解放軍是戰鬥隊,工作隊,宣傳隊。

宣傳隊往往被不太懂行的人奚落甚至被嘲笑,但實際上,所謂的宣傳隊絕不單單指文工團。

如果有一天宣傳隊真垮了,戰鬥隊將如同杯水車薪。

劉秀在這輩子的滄海桑田中明白了兩件事:

第一,皇權是咋被人拱沒的。

第二,豪族有多大的能量和破壞力。

針對這兩個深刻認識,劉秀的整個後半輩子,都在干兩件事:

一是用自己極高的政治智慧去改造權力結構為子孫後代保駕護航;

二是潛移默化的通過儒家教育對豪族的破壞力進行約束與綁定。

這也是本章我們詳細分析東漢的光榮與沒落的兩條主線。

先來回顧一下,皇權是咋沒的呢?

讓王莽同志這位大司馬領尚書事的外戚搶走的。

注意下這句話哈,比較濃縮。

1、大司馬握軍權,領尚書事握政權。

2、外戚使得王莽能夠得到這個崗位。

針對這兩點,劉秀分別進行了對策。

劉秀先是對大司馬握軍權,領尚書事握政權的軍、政兩方面進行了系統性改造。

西漢的第一次皇權實質性失去是武帝託孤霍光。

由此,我們再來回顧下西漢的政權實施形勢是怎樣的。

漢初,國家分為皇權和相權。

粗略來分,是皇權掌握軍權和高級幹部任命權以及普通幹部與政務的審批權;相權掌握天下政務運作和幹部任命的推薦權。

相權是三公九卿這個整套官僚機構的統稱。

所謂「三公」,是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名義上三公是有的,但實際上三公基本上只有兩公,就是丞相和御使大夫。

太尉這個軍事崗位基本上不長設,皇帝本人就是三軍總司令。

九卿裡面像光祿卿、衛尉這種掌管禁軍的長官往往也都是被皇帝直接控制,比如呂家的人總控禁衛,文帝繼位那天命宋昌為「衛將軍」,掌管南北軍。

皇帝在軍權上死不鬆手,在政權上往往是文官系統往上報啥文件,他就看啥文件,大體上提出修改意見或者不同意。

比如說最近匈奴總襲擾邊關,丞相府得到邊郡太守匯報和財務分析匯總等多方面信息匯總後,把這事的情況和對策寫成公文,內容要包括以下幾項:

1、現狀:領導匈奴最近總打咱,又搶了好多東西。

2、原因:我們分析完覺得這幫王八蛋們又過不下去了。

3、建議:下次和親時多給點,與此同時增強邊防力量。

4、方案:我打算多給多少東西,從哪個部門那出這個錢;增強邊防我是這麼打算的···

5、實施:您同意我這就去安排。

6、監督:後面再出問題咱就不忍了打丫的。

這一大堆,草擬完,報入宮內。

到了宮中,由御使大夫寺進行核查,看看寫的是否合法合理,然後再經尚書送交皇帝審批。

尚書此時僅僅是給皇帝把公文呈上來的那麼一個職位。

皇帝看到丞相的報告後進行審批,丞相這方案覺得不行,打回去重新擬,如果覺得行,就蓋章審批通過回復給相府,丞相再跟著自己這報告去進行落實;

如果下達文書中涉及到要起草正式詔令的,由御史大夫寺起草,再經尚書送皇帝審批,皇帝蓋章通過後由尚書登記,再下達御史大夫寺發往全國。

具體咋干,誰去干,干成啥樣,花多少錢全都是丞相的事;

此時皇帝掌握的是絕對的軍事領導以及政務上這事該不該干。

蕭何給劉邦報告,說領導我覺得咱得蓋個宮殿給您弄個窩。

劉邦說:你辦事我放心,批了。

蕭何蓋完,劉邦假模假式的很痛心,咋蓋得這麼奢靡,全國都在反四風你這是置我於不義。

蕭何說:宮殿蓋小了顯不出皇家氣派,這錢必須花!

劉邦:說得好。

劉邦自始至終主要干兩件事:帶著隊伍不讓項羽打死;蕭何說想幹啥他同意還是不同意。

他的皇宮蓋成啥樣,誰蓋的,哪部門掏錢,哪部門找民工,哪部門批地皮他啥都沒管,全都是蕭何領導著百官干的。

為啥說相權對於軍功派這麼重要呢!

就是你們皇家只掌握我們的生死和這事該不該干。

所有怎麼幹,用誰的人,都得是我們這幫軍功派的內部事。

這裡面的彈性全都是我們的紅利。

注意,此時尚書僅僅是傳遞個文書,再加上漢初幾十年自打劉邦死了就無為而治,所以根本沒啥太多的政務,這個跑腿兒的崗更是無足輕重。

到了武帝這,事情開始起變化。

武帝他老人家這輩子滿世界開戰,然後為了開戰滿世界琢磨錢,這使得政務量指數級增長。

匈奴那再匯總來敵情然後丞相那的奏報和對策基本上沒有武帝能通過的。

都特麼什麼腦袋瓜子啊!朕養你們這幫二百五啊!

匈奴再來了,武帝開始收攏所有信息,然後自己這給出決定:

1、打,往死里打。

2、衛青你拿著我的虎符去調兵然後給我往死里打。

3、丞相給我去大司農那要來十個億去買單這場戰爭。

4、丞相給我去太僕那整來10萬匹馬去給衛青裝上腿。

5、丞相給我去把鹽鐵收歸國有,每地設一個國企,各地年底給我交一個億的利潤。

6、都給我好好干,干不好殺頭。

7、干不好不想殺頭也行,給我交一個億免死。

蓋上章,下發丞相府去執行。

到了這個年代,此時相權原來手中的「干不干的建議權」,「怎麼幹的布置權」,「由誰幹的建議權」被武帝拿走了,只剩下了「拿圖紙幹事的實施權」和「乾沒干好的監督權」。

這也就是所謂丞相光剩下撅著屁股幹活了,我特麼讓你咋干你咋干。

當然,丞相此時仍然是很牛的,「實施權」和「監督權」仍然是很厲害的權力,現在老百姓們日常接觸到的仍然基本上都是這兩個職能的政府公務機構,包括大多數的公務人員任事和對接的也是這種工作崗位。

但是,這都是毛細血管,對國家的方向基本上沒有啥導向意義,牛人們是看不上的。

稅務系統每年將稅款徵收上來,用了99%的稅務編制人員,完成了99%的活兒,然後這錢劃歸國庫後去幹啥,建設啥,往哪撥這1%的活兒,屬於牛人要干的。

更通俗點來講,就是武帝不僅幹著原來皇帝的活,還把丞相府中的大量的「高級活」全給搶過來了。

但是吧,武帝那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幾根釘子,那堆「高級活」指著他一個人是干不過來的,他的宏圖偉業的想法與實施可行性需要有牛人們跟他參謀。

像衛青霍去病這種軍事大牛,桑弘羊這種經濟大牛天天跟武帝坐屋裡琢磨咱又該打哪了,咱該咋打,我覺得用多少兵,哪個將用的順手以及領導我又琢磨出個來錢的道,咱祭祖時把那鹿皮啊起個名字叫鹿皮幣,一個四十萬錢,不買就抄他的家···

這個時候,「中朝官」這種武帝身邊的親信就開始碾壓「外朝官」的丞相了。

這也是最早的「內閣」(敏感詞就不寫了,當內閣看吧)雛形。

這個時候,隨著「干不干」,「怎麼幹」,「由誰干」被武帝拿了回來,大量的公文處理也隨之多了起來,此時的尚書也開始重要起來,因為大量過去丞相府的文書處理工作都到了他這。

但真正牛的還是武帝親信的衛青、霍光、桑弘羊的那幫「中朝官」們。

最終丞相府收到的文件基本上就是指導思想是啥,工作重點是啥,責任主體是誰,領導強調是啥。

但是此時,由於武帝聰明不好糊弄,所有決策都基本靠譜,這幫中朝官們牛也牛不到哪去。

衛青霍去病死後,武帝歲數越來越大,但夢想跟衝動仍然是有的,不過身體也漸漸跟不上了,於是出現了「領尚書事」這個官職。

這個官職仍然是自己的親信內朝官擔任的。

由所有內朝官討論後,由「領尚書事」的內朝官向自己匯報提出意見,由武帝拿主意。

決策權仍然在他這。

但是,此時的「內閣」決策權已經開始出現集中的趨勢了。

武帝死後,皇權通過「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這個一連串的頭銜,過度到了霍光手上。

過去武帝在時,「領尚書事」這個崗往往是「怎麼幹」和「誰去干」的一個建議。

但年幼的昭帝即位後,霍光搞死那幾個作大死的輔政大臣後變成隱形皇帝總握軍權和「干不干」、「怎麼幹」、「誰去干」的政權。

比武帝之前的那幾位劉家領導實在是牛太多了。

雖然霍光死後最後一個明白人劉病己廢除了「領尚書事」這一崗位把政權拿了回來,但武帝這一整套的打法甜頭還是太大了。

丞相被皇權拿走的權力再也拿不回來了。

也因此,當宣帝死後,皇帝不靠譜不理政的情況出現後,西漢末年的王家外戚們就開始將武帝從丞相那拿過來的權力自己填補上了。

最終的王莽篡漢,也正因為如此。

武帝搞出來的這個制度是偉大的,但有個前提。

皇帝要牛,這個制度就是你立豐功偉業的放大器。

皇帝要是不行,皇權很容易被德不配位的人操控,國家會迅速完蛋,以及皇權很大可能會被人竊取。

不過到了王莽篡漢時,他的權力基礎又更上了一層樓。

通俗來講,就是名分又高了一塊。

霍光這個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當初在二號輔政的金日磾死前一天給他倆都弄來了「侯」的位置。

為啥呢?

就是大司馬大將軍這個「內朝官」的官職雖然總領一切,但編制級別上最大的官還是丞相。

別看丞相不好使,但分量還是重。

到了王莽這時,大司馬已經不再是「內朝官」了,大司馬也不再是大將軍前面的加官了,反而大將軍這個名稱從大司馬後面取消了。

大司馬由內走向外,位壓丞相變成了天下第一等的國家編制。

三公被改成了大司馬、大司徒(丞相改名,級別在大司馬之下)、大司空(御史大夫改名,級別在大司徒之下)。

過去是內朝官系統輔政,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總領軍、政,外朝官丞相為百官之長,和御史大夫總領百官,聽從內朝調遣。

現在大司馬從內走向外,變成了總領軍權的外朝最高級別的百官之長,與此同時還總領尚書事的控制著政權。

此時的大司馬領尚書事相當於最高官位級別+軍權+政權。

比霍光又尊貴了一大塊。

根據這位國賊留下的這套「篡權模板」,劉秀給出了非常高端的權力防範與拆解方案。

9會員
182內容數
一起了解真實的人性與歷史脈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