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首爾國際書展:重磅開出600本書的巨型書單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照片來源 Naver blog 간헐적 기록집착

照片來源 Naver blog 간헐적 기록집착


這次疫情過後恢復舉辦的韓國國際書展,大會主題是「NONHUMAN 非人間」,書展中心部份的展覽由「消失」、「抵抗」、「加速」、「交錯」、「可能」五個命題架起,再以25組關鍵詞策劃出600本書的書櫃展覽。

所謂「非人類」,或者從第一組命題可找到頭緒:「消失」之下,羅列從地球學生物科普、城市空間、也旁及虛擬世界與AI,消失是人間世的滅與絕,也是哲學地談死亡本身,甚至看虛擬世界這無人之境如何在人類消失後take control,我自己的解讀是,非人類也許包括了從有人到無人,從人種到非人種的世界。書展嘗試有系統地,由過去到未來劃出一條縱軸,橫向則深入人文歷史、科學哲學,探索人類在這世間的角色,甚至是越過人類,觸及AI及 崛起的無限可能。我們既活在由人類一手創造的社會,並同時參與破壞承受著惡果,急速發展帶來「人與人」、「人與世界」甚至「人與科技」之間的落差,人性層面由矛盾不公剥削歧視,到全人類共業包括生態危機、疾病、戰亂、災難等等。

作為關注繪本的人,不免先來看看繪本、童書、圖文書的參與,粗略數一數600本中也有接近90本繪本,比例算相當高吧?我嘗試看這些書如何參與其中,基本上每組書中也有繪本的蹤影,有些還選得相當妙,例如剛好對上了暑期檔電影《奧海默德》,便在能源危機一組書裡引了一本《Trinity: A Graphic History of the First Atomic Bomb》 圖文小說,又或是談死亡時加入了《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都是不可多得的選擇。但不得不說繪本仍有它的限制,畢竟乎合孩子閱讀的入門級人類歷史、生物地理,又或是環保議題等繪本仍是出版寵兒,但近年成人向的繪本,甚或圖文小說也有不少好作品,但願可以逐漸填補那些少人觸及的版塊吧。

至於作為書蟲身份來看,我在展區駐足逗留參詳了很久,不再以「十大」、「百大」這種只以排名依歸的選書方法,而是在相同主題下由文學作品、議題科普、甚至是進階理論書等帶來不同觀點,一張有設計過、充滿聯想的書單,就像為讀者打開一張網,不但緊扣當下社會問題,亦看到韓國本土閱讀焦點在哪。或者拿一組關鍵詞來說說吧,「抵抗」大命題下由種族主義、性別衝突、戰爭與難民、貧困、勞動、疾病、再進一步談人權、生死權利。我自己對戰爭一組有興趣,這組書由23部作品構成,不單從戰爭看難民、倖存者,也以殖民地角度出發,其實驚喜還是不少的:先走近戰事現場,端上來的有克里斯多夫最經典作品《惡童日記》:敘事圍繞著兩名雙生兒在亂世中殘酷成長,為了生存而必需行之義或惡,直接挑戰人類道德底線,也探討了戰爭對人性的剝奪。

接著對於二戰以及納粹大屠殺的歷史,近年有來自更多不同人的角度觀點:不只在戰爭層面,或批評手握權力的一方,而是零零碎碎由人民發出的聲音,像是站在德國戰敗的立場,挑了《Hitler’s Forgotten Children》跟《A Woman in Berlin》兩部 ,前面這本談納粹政權為了復興雅利安種族而設的生命之泉計劃,其中便在歐洲各地綁架多達五十萬名的兒童,作者正是九個月大時被送走的Ingrid von Oelhafen的真實故事。後面這本則是紀錄了二戰尾聲柏林成為一座只剩下女性的城市,一部被拾獲的日記揭露了這座孤城的女性在俄軍進佔後進行的性侵暴行,這些女性如何艱難前行的黑暗歷史。

再下來視點轉向大屠殺倖存者,包括一個以童話架構來講納粹故事,講述一對夫婦抱回被棄在林間的猶太孩子的《The Most Precious of Cargoes》 。讀來赤裸震憾我經常叫身邊朋友一生必定要看一次的圖文小說《鼠族》、還有白俄羅斯記者作家亞歷塞維奇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戰爭沒有女人的臉》,談二戰期間蘇聯發動一百萬女性上戰場,這批被隱聲、被遺忘的女子們的真實故事。

來到最近的烏俄現場則以三部報導文學出發,包括由韓國記者執筆其中兩本:《我們不能保持沉默 우리는 침묵할 수 없다 》看戰亂中離開家鄉,由17 名女性談論俄烏戰爭和崩潰的日常生活,呈現讀者這些普通人正在進行的戰爭。另一部深入採訪六名平民志願者《戰爭中的人們 認識烏克蘭戰爭志願者 전쟁을 짊어진 사람들》、以及13歲女孩Yeva Skalietska的日記《You Don’t Know What War Is: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from Ukraine》。

《逃難者》則包含了三段不同時空的逃難故事:猶太人約瑟為了躲避納粹迫害與家人搭上渡輪前往古巴、依莎貝爾從墨西哥灣偷渡到美國尋找出路、因敘利亞內戰而逃往歐洲的馬默,三段逃離經歷皆遇上種種困難阻力。至 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的《The Country of others 》,小說背景座落在殖民地時期的摩洛哥,一段摩洛哥人與法國人的婚姻在這遍土地所經歷包括種族隔離、身份認同、女性困境等。

書單還照顧不同閱讀背景的朋友,三本觸及不同理論的《Cyclonopedia》、《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The Communist Postscript》。另有《想要成為我自己的衝動》談1923年關東大地震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日本藝術運動、《Infographi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 》故名思義從Infographic看法國大革命、還有《輝煌與邪惡:閃電戰期間的邱吉爾家族與抗戰傳奇》則被寓為運用故事情節、英雄人物、反派角色和豐富的懸念,使人身臨閃電戰前後英德兩國局勢。

繪本則有來自父子檔José Jorge Letria以及André Letria的《戰爭 A GUERRA》。這本書以詩為引,畫面則呈現戰爭兵臨城下的不安恐懼。作者說一本有關戰爭的書不可能是快樂的書,它是一本讓人坐立不安、憂慮的、警惕的、以及一本有創造力的書,而談論戰爭,是為了永遠不讓戰爭竊取我們的聲音、自由,以及我們的生命。

穿過太平洋來到韓國,入眼是這部《金亨律》,廣島原爆事件20萬多名死難者中,還包括當時受徵召以及移居廣島的2萬名韓國人,金亨律是這批原爆生還者的第二代,他出生以來身體毛病不斷,但仍無阻他為同樣處境的人發聲、成立人權組織,在只有35歲的短暫人生仍積極投入反核活動。

接下來홍지흔作家的兩部繪本,《渡海而來的人們 건너온 사람들》以及《過渡的城市 사이의 도시》,前作的時間來到韓戰臨界點,美國以貨輪「梅雷迪思勝利號」用三天時間撤離了咸鏡道興南港(今位於北韓)的居民,當時僅能載2000人的貨船卻載著14000人離開,穿過火海抵達韓半島南端的巨濟島,被稱為韓戰的一次「聖誕奇蹟」,後面的故事則講述了難民後來落戶釜山和首爾的生活。

最後一部看似跟戰爭無關,是世越號倖存者的告白《化作風活下去 바람이 죄어 살아낼게》,我倒覺得這書排在此處一方面隔空跟那個時代的「梅雷迪思勝利號」喊話,畢竟同為貨輪,世越號卻因為種種人為錯誤最終導致學生失救船隻沉沒,但「梅雷迪思勝利號」冒險超載最後險中求生;二是作為倖存者的立場,無論是身為核爆倖存者(面對先天健康問題)、韓戰倖存者(面對家族離散的困境)、或是災難倖存者(留下來的人深撼自責壓力),但正如金亨律所說「生活還是要繼續」,《化作風活下去》也是作者談那個改變自己一生的高中畢業旅行,以及在陰霾中渡過這八年的自白書。

這樣的書單對我來說充滿吸引力,人說「紀念是一種與遺忘的對抗」,記得《鼠族》作者說害怕再無人閱讀、再無人知道那段歷史,所以他才奮力書寫這場關乎家族以及整個民族的創傷,而這場席捲全球的戰爭,可以想像那裡有很多人的故事、很多人的回憶,只有組合起來才能為真相提供多一個角度,這樣的歷史才鮮明。


raw-image

當然這600本書還有很多心怡選擇:後面談科技想像,由怪物到機器人、人工智能,選上了幾部旗鼓相當的經典, 我一邊猜想選書的編輯大概也是Cyberpunk粉絲吧?由Philip K. Dick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到《RUR》、《2001太空漫遊》、《神經喚術士》、《沙丘》等等;又或是談怪力亂神時,用上字眼「填補世界空白的想像存在」也是非常有意思;談死亡則有女殯葬師凱特琳·道提書寫各地喪葬儀式,叩問生命的意義的《從此刻到永恆》;也有談善終、談有尊嚴和有意義地度過最後的日子的長尾和宏《死之授業》;疾病裡有一部Oliver Sack的《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這書的韓文版封面還是由繪本《時間》、《漫步》的作者李炡昊執筆;還有台灣作家黃一文的繪本《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刻劃威權統治、偉大不容挑戰….這本書重重地hit中我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