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及時道謝、道歉、道愛

2024/04/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行業,聽起來晦氣,接觸起來晦氣。但人總有那麼一天,得要面對死亡,那是哲學中無法突破的命題:人都會死。那麼怎麼死、死後如何,都其實有不少事要決定。怎麼安排喪禮、怎麼葬法、要哪種儀式,都是大哉問,到底是尊重死者的意願,又或者這些還是都為著活人準備的,考慮活人先,其實都可能起爭執,都不容易。現在多數人對死亡這個議題開放一點,可以及早的討論這個話題,甚至有些重病者,也願意用生前告別式的方式來經歷人生的末期。單程旅行,沒人知道目的地,去的方式也各異其趣,到底要不要繼續急救、什麼時候算是死了、要不要器捐,也都是家屬在最後時刻的掙扎,書裡記錄了這些,也鼓勵所有人及早為自己做決定。

禮俗也是個掀開潘朵拉盒子的事。身為基督徒,當然希望喪禮如果要也是基督教的追思禮拜,但家裡就是個道教掛,真心怕那些鏗鏗鏘鏘,然後又要上演地獄遊記的教忠教孝科儀。再說,那些跪了又跪、拜了又拜的科儀,都是些平常壓根沒在念的經,念了也有口無心又是何必。抱怨完畢。書裡提到的爭執,是都最後一哩路了,其實最重要的是如何安頓這個變化,而不是爭執到底要哪種。如果儀式進行了,最後衍生出一堆問題,譬如選了土葬後續還有祭拜、撿骨、晉塔之類的事要處理,這些就是傳統的遺緒,可以變通,可以更改,就看需求。

最後一個部分談的是接班的心路歷程,經歷了復興空難接手處理的大案子,也終於開始找到自己的定位,先尊的離世對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儘管如此,父子間有許多來不及說的話,和來不及交流的情感,都在父後收拾家裡的遺物過程中,慢慢的理出一些頭緒。生命的問題很難回答,特別是傳統家庭的分工下,父親的角色包袱確實難以表現情感,但這些缺憾卻是難以彌補的。書後談起作者對殯葬的想法,終於理出一條自己的理路,也才能夠比較理直氣壯的覺得承接起父親曾經打拚的事業。

書的編排章捷後面有QR code連結到文章或影片,讓想進一步閱讀或接觸議題的朋友可以有進一步的資料。另外每章後面也有短句摘錄,來呈現章節中的文眼。

推薦給也對殯葬、父子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或許這本書可以帶給你一些不同的想法和觀點。


87會員
449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