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與百年前的臺中市區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由近年的衛星圖可以看出,整個台中市的市區包含中區、南區、北區、東區、西屯、南屯與北屯大部分區域,更延伸到大里、烏日等原台中縣區。今日的臺中市區範圍,對應到日治1920年~1945年間的行政區劃,大概就是臺中州臺中市與大屯郡西屯庄、南屯庄、北屯庄及大里庄等地。

日治時期的台中市區最大範圍

日治時期的台中市區最大範圍

臺中市街改正 日本治臺後,1899年總督府在臺中實施市街改正計畫,設計棋盤狀道路,將臺中興建成為日治時期新興的現代化都市,為亞洲第一個都市計劃。1920年,總督府實施「州廳」制度,設立臺中州,轄下設有臺中、彰化兩市 (即臺中州核心發展區域) ,與大屯、豐原、東勢、大甲、彰化、員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等十一郡,郡底下又設有五十七個街庄。

日治時期的臺中市區 在日治時期,臺中市區可以跟臺中州臺中市畫上等號,當時的臺中市相當於今日的中區與部分的東、北、西及南區,面積不到30平方公里,即總督府進行市街改正的區域。現今高度發展的西屯、南屯與北屯區,在日治時期都屬於臺中州大屯郡 (Toā-tūn-kūn),而大屯郡的多數地區,包含西屯庄、南屯庄與北屯庄,在當時都只是田地或墓地,僅少數區域有聚落。所以對於100年前的「臺中市民」而言,大屯郡可謂是不折不扣的鄉下地方。

臺中市與大屯郡的城鄉差距 從1942年的人口統計,即可以一窺當時的「臺中州」與「大屯郡」城鄉差距有多大。 1942年統計,臺中市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共10萬人,密度達每平方公里3000多人。大屯郡面積425平方公里,人口卻一樣是10萬人,每平方公里只有200人。再看看大屯郡轄下的各庄,人口密度幾乎都界在每平方公里100至400人左右,可見當時整個大屯郡發展相當,皆算偏鄉。

日治時期繁華的臺中市 1920年代,很多非武裝自治運動都在臺中進行 (臺中州臺中市),例如臺中就是臺灣文化協會的重鎮,這與文協的成員多來自臺中州有很大的關係;此外,蔣渭水等人成立的臺灣民眾黨也是成立臺中市,因為百年前的臺中市 (中區一帶),鄰近火車站,故成為全臺知識分子聚會的主要地區,除了有市場,還聚集許多的咖啡廳、電影院、酒樓等等,為當時中部最繁華的區域。

雖然日治時期大屯郡整體上都屬於鄉下,但戰後各區域的發展卻截然不同。南屯、西屯、北屯與大里發展成市區,近年來臺中最繁榮的地區更轉至西屯;不過太平、霧峰、烏日相較起來則較為偏鄉。

藉由地圖,我們可以發現臺中市區在這一百年間明顯擴大,現今有些人認為破破爛爛的中區,在百年前可是繁榮的是中心;有些人認為高樓林立的西屯,在百年前大多地方其實都是農田與墓地的鄉村景觀。

7會員
6內容數
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史。Formosa,即福摩薩、福爾摩沙。「昇入Formosa」專題將台灣視為「世界的Formosa」,關懷Formosa數百年來遭受殖民統治的血淚,並搭配充分史料,挖掘出被時光掩埋的歷史、勾勒出最真實、最本土、最國際的台灣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