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聊聊-習得性無助、無望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Martin Seligman → 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動物在先前的經歷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


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並反覆失敗後會形成【行為與結果無關】的信念,在這樣的信念底下,會導致不想努力、不想嘗試或不願意付出時間去做以前未曾嘗試過的事情。




此時,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事情發展的結果並無關聯,即使努力也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或者即使努力了終究會失敗的想法,導致不再做出任何改變現狀的反應。

這種【習得性無助感】也衍生了無望感(hopelessness)。


而與無助感相比,無望感涉及到對整個未來的消極預期以及隨之而來的反應。

我們願意付出努力改變我們的生活,是因為我們抱有一個信念,

那就是【我們的行為會產生特定的結果以達成目標】,

如果這一信念遭到了破壞,我們就會失去控制感而產生【努力也沒有用】、【自己希望的結果不會發生】的預期,而使我們不再採取行動改變這些情境。


【替代性無助】→ 人們透過別人的情境進行替代性學習。

而【群體性無助】則是以群體為單位的【習得性無助】感,所以一群人不一定能幫你更好的解決問題。



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嘗試了許多方式來改善我的生活,但到了最後都是徒勞無功,

期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


也許因為這樣,經濟壓力與事業和人際關係上的挫折,讓我有墜入深淵的感受。

我壞掉了。 是我當下的想法。


我腦海中那些負能量向幻燈片一樣,一張一張的表示我的努力終究只是徒勞。

花了時間、精力、精神,到最後仍然甚麼都改變不了。

不想努力,努力也不會有改變,還會被別人笑話,何不當個軟爛的小蝦米,在人生的大海裡載浮載沉。


我不知道我度過了這個時期沒有,

但至少現在的我願意開始嘗試做更多我沒做過的事,

也不再期待這些能為我帶來甚麼,

持續的做,把結果都當成驚喜來收穫。



你也有這樣【習得性無助】的時候嗎?

可以留言跟我分享當時的情況和如何度過的方法歐~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幫我點個愛心,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6會員
16內容數
請大家友善交流~ 可以一起跟我看看書,聊聊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