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善良的我們》、馬勒、及佛洛伊德的婚姻「性」生活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佛洛伊德的好友歐內斯特·瓊斯 (Ernest Jones) 曾問他最愛的自家著作是哪一本,他便從書架上拿下兩本,一本是《夢的解釋》,另一本是《性學三論》,他希望後者能被大家接受而過時。

為什麼要過時?今天我們能夠理解「性」之於生活的重要性、小小孩已有性衝動 (口腔期、肛門期快感)、性倒錯 (perversion) 都跟童年性生活相關等,但一百年前,這些觀點寫在書上也是傷風敗俗之舉──如果這本書不過時,就代表連科學家或心理學家都仍然對「性」有著過多的道德敵意與誤解。

就佛洛伊德在那個年代把話說得太赤裸一事,奧地利猶太裔作家史蒂芬·褚威格 (Stefan Zweig) 也曾表示:

「佛洛伊德本來只需要為自己的觀點披一件語言的外衣,將它們裝飾得詩意一點,就能夠混進公眾的視線,而又不引起大家的反感 […] 他不說情與愛,而是說原慾 (libido)、性本能、性、性慾。佛洛伊德總是太過誠實,寫作時無法謹慎地換個說法。」

而納粹的反猶太打手們,更在雜誌上指佛洛伊德是「猶太自由主義的文學敗類」,指控他的性理論「確實無疑是道德的退化」。

不論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性理論,作簡化或醜化的緊扣。但無疑,性發展、婚姻的性生活,女性的性慾等,今天已成了人們努力探索與重視的。

就像最近公視的影集《不夠善良的我們》第一集裡,身為人妻的簡慶芬 (林依晨飾) 原本鼓起勇氣,主動跟先生何瑞之 (賀軍翔飾) 求愛愛,但只落得被他從浴室趕了出去的無奈:「這就是我和何瑞的婚姻生活,沒有不好,就只是,太平凡了...」。後來,面對不碰自己的先生、不滿意的婚後生活,簡慶芬出了軌,跟一位醫生做了。

著名作曲家馬勒 (G. Mahler) 在1901年,他 41 歲時跟比他小 19 年的太太愛爾瑪 (Alma) 相識,1902 年 3 月便結婚,這段婚姻直到 1911 年他去世為止。然而在婚姻的尾段,馬勒發現太太喜歡上別人了,十分受挫的他便專程去找佛洛伊德。二人在荷蘭的萊登市 (Leiden) 見面,在一次長達幾小時的診療中,佛洛伊德發現馬勒幾乎全神貫注於創作與指揮工作,跟年輕貌美又受人追求的愛爾瑪只剩下柏拉圖式的愛情,她在馬勒身邊像是被迫禁慾,根本沒有性生活。

這使得佛洛伊德責備了馬勒:「你怎麼能夠這樣去對待一位比你年輕那麼多的女人呢?」換言之,佛洛伊德覺得愛爾瑪愛上別人,是情有可願的!(至於佛洛伊德對馬勒的詳細分析,日後我再寫一篇來談)

由此可見,當佛洛伊德指出一些神經症 (如女性的歇斯底里) 源於性本能沒有得到滿足,並跟女士的先生們開一張「晚上跟太太來一發」的處方時,某一個層面而言他是對的:女性的性需求不一定比男生少。

而他說得未夠深入的,是女性的性本能與情感因素有更複雜的結合,並非因為做了愛,就能繼續相愛,而是在苦悶生活的忍受與妥協中,當先生願意碰自己,至少讓她覺得自己是有 (性) 吸引力,從身體上的依戀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提升被愛的自信以及對關係的安全感。

就像是當何瑞之想不通太太為何要跟別人做愛時,她回答說:「那當然不是愛,但是我有需要,我需要有人可以聽我說說話,緊緊的抱我一下,就算陪著我哭也好…在那段時間如果有誰可以告訴我:簡慶芬你做得很好!辛苦了!我就會在所不惜。」只可惜這個人,從來不是何瑞之。

取自《不夠善良的我們》臉書專頁

取自《不夠善良的我們》臉書專頁

從一百年前的馬勒,談到《不夠善良的我們》,那性學大師佛洛伊德的婚姻呢?他真的如傳聞所說,在四十歲再不再跟太太瑪沙 (Martha) 愛愛了嗎?這會不會是一次打自己臉,跟馬勒間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都沒有做好先生滿足太太的性責任?

首先,我們要知道「四十歲」的傳聞是怎樣來的。佛洛伊德最小的小孩安娜 (Anna Freud),是在他四十歲時出生的,由於日後他跟太太再沒有生育,大家就這樣傳開來:性學大師不再做人。然而,大家想想,從二人 1886 年結婚,隔年就生了大女兒瑪蒂爾德 (Mathilde),一直到 1895 年第六個小孩出生,二人至少有十年時間一直做人。

當然,如果佛洛伊德像許多現代婚姻中的投訴般,因為不願做人便不再跟太太做愛,那的確有點可惜,彷彿他把性只當做生育目的使用。然而,佛洛伊德晚年最親近的弟子、跟他太太也很相熟的芮克 (Reik) 曾在專訪中提到,佛洛伊德在性方面獨身的年齡,其實是四十五歲!

Sigmund Freud (1856-1939) & Martha Bernays (1861-1951)

Sigmund Freud (1856-1939) & Martha Bernays (1861-1951)

按這說法,即不論想不想生小孩,佛洛伊德夫婦都至少再有五年時間有持續的性生活。獨身的選擇,更可能是二人共同的決定──也許對一般人來說,時間的確有點早──因為所有認識瑪沙的人都發現她十分平和、顧家、紀律、又具外交手腕,而且她從不歇斯底里。因此,不論獨身是誰先提出的,至少這件事未曾引起婚姻中二人的不滿,他們找到人生下半場的無性婚姻平衡點。

「人們對所愛的沒有渴望,對所渴望的沒有愛」

──這句佛洛伊德的話,也許可以串連起這三段故事,為我們點出許多婚姻關係中問題的核心出在哪。

不夠善良的我們 (Imperfect Us),那個「不夠」的「善良」是指什麼呢?所愛與所渴望的,深情交流與熱情交媾,總是散落天各一方,這種不完美,才讓我們傷人又自傷。但難道不完美,我們就無法愛下去、感受到愛了嗎?

1) 5月6日 x 佛洛伊德生日快樂
2)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x 粉專創立八週年
3) 希望大家也能給我一點支持,按讚和分享這篇文章給更多人

※ 除了「給心+分享+留言」,也記得追蹤我的 FBIGThreads 
※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 我的首作《願你,永恆少年》已於 2023 年時報出版,誠心推介你去翻閱!也歡迎到專題【守望的麥田】看我的創作心得。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內容總結
不夠善良的我們
5
/5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