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導讀三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raw-image

※導讀:【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義淨法師譯作:「實無有法,可名發趣菩薩乘者。」真諦法師譯作:「實無有法,名為能行菩薩上乘。」經過譯本的相互對照之後,我們綜合整理一下,即言「實無有法,名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行菩薩乘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善男子善女人,觀三界皆苦,一體同悲,自性如來自善付囑,付囑者何?自覺猶要覺他,乃行自覺覺他之六度萬行。如是之行,心行無念,非是以我心於諸法中取一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取一法門名為發趣菩薩乘者,而是真如流出之恆沙妙有之用。妙有者何?真空生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者何?非妄為真,離相故空,真空無相,無相發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也。今設有一法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一法門名為發趣菩薩乘者,則是執有一法可取,有一法可得。執者,有我方有執,此執即是我見,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得者,是以我心於諸法中取相故,取相之心是所得心,是能所心,是生滅心,皆為妄心,終不得菩提。故聞佛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是用而不執,乃至一法不存,自性如來自善護念,起般若智慧覺照,外不見所化之境,內不見能化之心,心境俱忘,能所俱寂,實無有我,亦無有法,通達人無我、法無我,方是深解「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之義趣也。《金剛經宗通》云:「唯無有一法能發菩提心,故菩提不可得。菩提不可得,故眾生不可得。眾生不可得,故四相不可得。實際理地,一法不存,此其所以為金剛般若甚深義也。」  

如何是「心境俱忘」?。古德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即言諸法皆仗因托緣而生,無一法能獨立自主,相假性空,元無自體,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深解金剛般若甚深義,內不見能化之心,外不見所化之境,內外不住,能所俱泯,心境俱忘。心境俱忘者,心能現境,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遣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又猶如水能映月,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水也忘,月也忘,水月兩忘,無我無人,於夢醒覺,方可稱斷。「心」境俱忘,是住於無心,無心者,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於第一義中,一切諸心皆是寂靜門,是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是心於真性中亦無有哉。心「境」俱忘,是無境可仗,無境可仗故一法不存,於第一義中,一切諸法本來寂靜,是言「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也。  

再說「當生如是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言善男子善女人,一念發心,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乘菩薩道,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其中「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是修行的「法要」,是行此修行的樞要(關鍵)之法義,《維摩詰經.弟子品第三》云:「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善現啟請,佛陀為須菩提略說法要,當生如是心,隨說即泯,復言:「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乃是破除眾生之執取迷情,實無有法,可名發趣菩薩乘者。王日休對此有相當精闢的注解:「上既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則是法矣。若無法,烏能得見真性而成佛乎?然此乃言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也?蓋上言當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為妄爾。故此言實無有法,其意乃在於實字,謂究其實,則真性中無此也。佛恐弟子誤認,所謂當生如是心者為真實,故此又說破以為非實也。然則非徒本無一切眾生,而發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無法,蓋真性中本來蕩然空空,所謂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者是也。」  

如何說是「當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為妄爾」?佛告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即言無相發心,當生如是心,如是之心,心行之處,不住六塵緣影,於相而離相,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遠離妄想,即生實想,則見實相,是見真如之理體,所謂明心見性,是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此能見之心,即是所見之心,是見無相之發心,見無相之理體;能見之心,即是所見之心,能所不二,無有分別,是本無能所而能所俱泯,能所心滅,是無生滅心也;無諸相曰空,無起滅曰寂,是見真性中本來空寂,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也。《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云:「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以是義故,證見不二之理,體解無生,於第一義中,如是心者,既無有生,亦無有滅,是本無生滅,故言:「當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為妄爾。」  

再說「不二之理」。  

佛說不二法,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真心、妄心為二,  

真心無相,憑何得見?  

阿難七處徵心尋不得,  

真心本無可得,  

若有所得心,其心已是妄。  

五蘊本空,六塵非有,  

執迷鏡中成相,於相上生心,  

認假為真,是為妄心。  

妄心生三毒,起煩惱,造諸業,入生死,  

妄心不可隨。  

既知真心無可得,妄心不可隨,  

當不落兩邊,不偏真妄,  

離妄即心真,  

即真之時亦不做真心之念想,  

只此中道義,是入不二法門。  

以是義而言之,《傳心法要》曰:「檗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僧云:『如何發菩提心?』黃檗禪師曰:『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以菩提不可得,故眾生不可得,故四相不可得,故無我能得菩提,是離我住、我修、我降伏心,而達究竟無我也。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9會員
10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